季偉
寫作當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為前提。如何激發(fā)?當然要走進生活。當學生的寫作熱情被調(diào)動起來,與生活建立了關聯(lián),他們的文章才能有實實在在的文化底蘊和生活底蘊?!把?jié)氣去旅行”系列寫作實踐活動正是要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走近中國的節(jié)氣文化,從而為學生的習作開掘更多的素材。那么,秋分時節(jié),有些什么可觀察、可探究的呢?
一、秋天的腳步輕輕
統(tǒng)編教材三上第二單元的內(nèi)容是“金色的秋天”,課文都是描寫秋天的景物和事物的。本單元的習作是寫日記,日記的題材很廣泛。在白露時節(jié)初步感受了秋天的花兒后,秋分到了,三年級的學生們把目光轉(zhuǎn)向?qū)ふ仪锾臁?/p>
哪些事物感覺到秋天來了呢?一片黃葉、一個瘦果、一只螃蟹……秋風一起,涼意襲來,天地之間的生物們都敏銳地感覺到秋天的到來。
放學后,學生們在街道上、小區(qū)里、公園里到處觀察。小區(qū)里黃綠相間的小橘子,公園里粉嫩的木芙蓉,菜場上略帶土腥味的大紅薯。秋天真是個多彩的季節(jié)。
寫作只有建立與生活、與自然的關聯(lián),只有來源于日常生活,滿足學生的自我表達之需,學生才會有寫作的積極性。
二、尋找丹桂
桂子花開,十里飄香。那桂花是什么顏色的?絕大多數(shù)的人會說是“黃色的”。其實,桂花還有其他顏色的。桂花有四個大類,分別是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那么,丹桂會開出什么樣的花兒來呢?四年級的學生開始了“尋找丹桂”的旅途。
到哪兒找丹桂呢?常州西郊的西林公園,以桂花為主打花,恰好離學校也不遠,星期天,筆者讓家長帶著學生去看看。當學生看到這世間上真的有紅色的桂花時,他們那種喜悅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即使找不到丹桂,也可以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
回家后,我把金桂染成紅色。忙完后,我抓一把“丹桂”拿給媽媽看:“媽媽,我找到丹桂了!”不知是顏料沒干,還是顏料讓我的手焐化了,“丹桂”不紅了,我的手上倒是一片紅色。媽媽一看,笑得快暈過去了。
在尋找丹桂的活動中,學生們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繽紛多彩。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說過:只有孩子能親眼看到美的情況下,描繪美的言語才會對他產(chǎn)生感染作用 。因此,我們并不反對教師傳授寫作知識、技巧,但我們更主張傳授之道,要引導學生自主建構(gòu),所有知識的習得應該在大量的專題閱讀和真實的生活實踐中獲取。
三、常州的七十二候
古人基于對自然物候現(xiàn)象的觀察,總結(jié)出七十二候。秋分時節(jié)的三候分別是“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兩千年前的古人,對世界的觀察夠不夠仔細精確?由此,筆者引導學生去觀察“常州的七十二候”。
秋分到了,學生利用雙休的時間走街串巷,自己去發(fā)現(xiàn)新奇的事物并記錄在觀察表中。課上,在筆者的帶領下,師生統(tǒng)計一下,爭論一番,別有趣味。
秋分初候(9月23-27日)時間內(nèi)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好多,哪個現(xiàn)象才能算是“常州的七十二候”呢?學生們上臺來介紹,最后再用舉手的方式來表決:
最后,五1班決定以“橘子成熟”作為本班秋分的“初候”。
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生活圈子,因此,學生們觀察到的事物會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情況:
至于究竟哪個才能算是“常州的七十二候”,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獨特的感悟和體驗。因此,除了班級里選出了“常州的七十二候”,每個學生都可以擁有“我的七十二候”。每個學生生活的區(qū)域和觀察的視角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珍視每一份獨特的感悟。
我們總對古人的一些生活方式抱有興趣,不妨讓學生做一回古人,在自然與課堂間來回跑動,這遠遠比習作的收獲要來得多。
四、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秋分這天,陽光會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時間是等長的,所以人們說“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果真如此嗎?六年級的學生準備觀察秋分落日。
我們的觀察從傍晚開始。選擇一處觀賞落日的好地方(如果是樓頂,則需要在家長陪同下觀察),大約每隔5-10分鐘記錄一下夕陽的光芒、顏色、位置的變化,直至太陽消失在我們的視線里。非常有意思的是,通過觀察記錄,大家發(fā)現(xiàn),太陽幾乎非常準時地在傍晚6點左右消失于地平線。這次觀察,大家不但領略了大自然的奇妙,而且學到了秋分節(jié)氣的一些知識。時令節(jié)氣,蘊藏古人那么多的智慧!
多彩的大自然,每天、每時、每刻都會向人們展示著它的神奇,用明亮的眼睛,敏銳的心靈去觸摸自然,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它的更多神奇之處,因此,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和心靈世界都會變得更加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