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妮
采訪對象
阮胤華,“非暴力溝通”概念引入者,暢銷書《非暴力溝通》和《非暴力溝通實踐手冊》譯者,著有《愛的語言—中國文化和非暴力溝通的結合》。阮胤華師從非暴力溝通創(chuàng)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理事會前主席呂靖安等人,長期主持面向社會公眾的工作坊,對非暴力溝通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文化的結合作出了突出貢獻。
心理標簽
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边@也是修身齊家的奧妙所在。在婚姻中,我們要待伴侶以愛以敬,常念一份情,關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以禮相待,不逼迫伴侶改變,帶著善意去尋求兼顧雙方的解決辦法。
從“非暴力溝通”到“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他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非暴力溝通”概念,希望幫助人們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并與他人實現友愛互助的關系。21世紀初,“非暴力溝通”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領域非暴力形式解決沖突的最佳實踐之一。
2005年,我初次看到英文版《非暴力溝通》,它強調專注于澄清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而不是分析和評判,通過傾聽自己以及他人促進相互尊重、關注和理解。“非暴力溝通”所提倡的理念讓我放下過去對自己的許多要求,開始密切關注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讓我的內心變得柔和許多。
當時,《非暴力溝通》一書還沒有中文版。之后我用了兩年時間翻譯,并前往印度跟隨馬歇爾博士進行強化訓練。我開始主持面向社會公眾的工作坊,這幫助我進一步認識了非暴力溝通對我們生活的意義。2009年《非暴力溝通》中文版出版,深受讀者歡迎。目前,《非暴力溝通》中文版的銷量已經超過150萬冊。
在探索“非暴力溝通”的同時,我也通過學習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多指引。我發(fā)現,傳統(tǒng)的愛敬之道更符合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如果能夠以此為基礎來整合非暴力溝通的思想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實現家庭和諧,以及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系,于是形成了現在“愛的語言”這套溝通方法。“愛的語言”中有4大要素:事實、情感、愿望、請求。
事實,是指溝通雙方的實際經歷,包括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等。建議夫妻要經常溝通,有意識地去聆聽和關心對方的經歷,對于伴侶來說,被傾聽本身通常就是一種療愈。同時,你的理解與伴侶想表達的內容往往是有差距的,可以試試做澄清事實的練習:1.留意自己對伴侶的看法;2.明確自己的觀察:我看到或聽到了什么?3.我的觀察準確嗎?我對伴侶的看法客觀嗎?越是親密的關系,越要注意澄清事實。
情感,是指我們要關注自己和伴侶的真實情感,比如心中是不是有怨,是喜歡還是不喜歡,等等。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伴侶的真實狀態(tài),更好地了解和照顧雙方。當體察到自己真實的深層感受時,我們就可以建設性地面對它,而不是任由它左右。
愿望,包括表面愿望與深層愿望。田先生的妻子不會做飯。一次,她心血來潮學著熬了一鍋蔬菜粥,興奮地對他說:“你來點評一下,我好下次改進!”老實的田先生果然點評了一番:菜煮得太老,粥也咸了……妻子越聽越氣,最后竟然委屈地哭起來:“你不尊重我的勞動成果,我以后再也不做飯了!”“點評”只是妻子的表面愿望,“希望得到鼓勵、贊美和認同”才是她的深層愿望。
夫妻可以做做深層愿望的小練習,體會伴侶說的一句話中可能有怎樣的深層愿望。例如:“老婆,你能不能好好吃飯?”其中包含的表面愿望是好好吃飯,深層愿望可能是健康。如果經常做這樣的練習,當聽到伴侶的抱怨、指責時,我們也不會那么生氣傷心了。
請求,在了解伴侶深層愿望后,要明確自己希望對方怎么做,同時關心對方對自己的期待是什么。這是一個明確彼此期待并提出請求的過程,有助于雙方建設性地解決問題。劉佳想養(yǎng)貓,和丈夫談到這個事情時,她沒有直接說,而是說她同事家的貓多么可愛。她的丈夫學習過非暴力溝通,直接問她:“你是想養(yǎng)一只貓嗎?”劉佳這才明確地說出請求。
如果我們能夠像劉佳的丈夫那樣,積極地去關注愛人沒有說出來的需要,對方就會感覺特別溫暖。哪怕暫時沒有條件滿足對方,也可以傳遞一份理解和關心。通過主動關心對方的請求和表達自己的請求,夫妻雙方得以更好地互相理解、互相關心。另外,可以試試“明確具體的請求”小練習,將抱怨指責改為正向的請求。比如:“老婆,你能不能好好吃飯?”改為:“老婆,我很擔心你的身體,希望你可以放下手機好好吃飯?!边@樣表達請求,更有助于婚姻建設。
愛是對與錯之外的那片田野
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如果你愛別人敬別人,別人一般也會愛你敬你,這是人與人交往的一般規(guī)律?!皭鄣恼Z言”的核心是愛敬之道,倡導在婚姻中通過待伴侶以愛以敬,來實現互愛互敬的關系。愛敬之道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愛和敬缺一不可。如果我們愛一個人卻不尊重他的意見,那被愛的人就會感到壓抑;如果我們對伴侶敬而遠之,那彼此的關系也就缺少溫度。二是把重心放在做好自己上,而不是要求別人怎么對自己。
西方人經常把“我愛你”掛在嘴邊,但我們父母那輩人大多不會用這樣的表達方式。我是“70后”,也不怎么會這樣和妻子說話。雖然我們不一定擅長用語言表達愛,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隱藏著愛的語言。父母為我們默默承受家庭的重擔是愛的語言;夫妻之間的包容和支持也是愛的語言。關鍵是,我們要用一雙發(fā)現美和力量的眼睛,去尋找和欣賞伴侶身上的優(yōu)點,用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表達愛、傳遞愛。
在“愛的語言”中,首先強調的是人的心態(tài),其次才是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就是說,“愛的語言”首先是我們從心底對自己的家人有一份情,有一份愛,而它的表達可以是一句關心的問候,“你現在還好嗎?”“你現在感覺怎么樣?”也可以是無聲的表達,為他倒杯水,給她做個飯。
在婚姻中,很多人習慣講應該和對錯。比如,作為丈夫,你就應該多疼我一點兒,大件衣服應該你洗;作為妻子,你就應該多帶孩子。把鞋子靠在墻角擺放才是對的;上完廁所不放下馬桶蓋是錯的,必須改正……
詩人魯米曾說:“在對與錯的區(qū)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里見你?!边@句話提醒我們,不妨對別人少一些評判和要求,多一些理解和體貼。超越“你”和“我”的對立,對伴侶多一些體諒和包容,多關注他作為人的感受和需要,就會讓婚姻更有溫度,更加親密。
齊女士曾遇到婚姻危機,當時她和丈夫分居兩地,聚少離多。每次通電話,不論她說什么,丈夫的回應大多都是“早點兒睡”。
“老公,你想我嗎?”“想。你早點兒睡吧。”
“我今天拔了智齒,腮幫子都腫了,特別疼……”“哦。那就早點兒睡吧?!?/p>
“你現在干嗎呢?”“打牌呢。你早點兒睡??!”
得不到先生的關心和體貼,讓她感到十分灰心。但是后來,她學習了愛敬之道,開始反思自己。她說:“過去,我太執(zhí)著于對先生的一些要求,非但不是‘常念一份情,而是‘常念一份怨。有時,我問他‘你愛我嗎,他回答快了,我覺得不走心;回答慢了,我會質疑這個問題還要考慮嗎!”她意識到,這樣的心態(tài)只會讓自己心里有越來越多的怨,這對他們的夫妻關系并沒有什么好處。
這時,她回憶起丈夫對她的疼愛和對家庭的付出,喚醒了心底的愛意,心變得柔軟了。她開始尊重丈夫的溝通方式,他喜歡說具體事,她就不繞彎子直接表達請求。沒想到這樣一來,夫妻交流反而多起來,關系變得親密了。
十多年來,我接觸到許多在婚姻中遇到困難的朋友。我發(fā)現在夫妻關系中,雙方容易漠視對方的好,總覺得那是理所當然。事實上,當夫妻關系觸礁時,不要一葉障目,要多留意伴侶的優(yōu)點和對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常念一份情。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飲水思源,常言“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皆在強調做人要“重情義、不忘本”。在婚姻中,常念一份情,就是用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伴侶。不僅是在婚姻中,在任何的關系中,我們只有常念一份情,同時又能多體諒、包容別人,才能成為一個有親和力的人。
敬,以禮相待,不逼迫伴侶改變
古人講,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我覺得這是對我們很好的提醒,因為越親密的關系,由于彼此有很深的感情基礎,就越容易放任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種放任會隨著日積月累逐漸破壞彼此的感情和信任。所以,我們要防微杜漸,對自己的伴侶更要以禮相待。在有不同意見時,通過關心伴侶的需要來實現以禮相待。
一位女士出差期間,請公公來家里幫忙照顧孩子。在她回來的第二天,公公提出想早點兒回老家,因為去年婆婆摔骨折了,他不放心。她非常支持,讓丈夫買第二天(周二)的車票,但是他卻想買周五的車票。如果在以前,她會當面數落丈夫不體諒老人,想不到給他留面子??墒菍W習“愛的語言”后,她決定以禮相待,先關心丈夫的需要。與丈夫單獨溝通后,她發(fā)現,丈夫是考慮到她剛出差回家太辛苦,怕家里忙不過來,就想讓父親多留兩天。了解情況后,這位女士打消了丈夫的擔心,還是買了周二的火車票。不僅順利地解決矛盾,還加深了夫妻之間的感情。人與人生活在一起,深厚的感情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敬還有一層更深的含義,就是尊敬伴侶的生活方式,不逼迫對方改變,不要求對方如何對待自己。婚姻關系變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一方過于強調自己的配偶權利,特別是想要逼迫對方改變。也許,伴侶確實有做得不合適的地方,但主張我們的權利、逼迫他人改變,是無法實現心心相印的夫妻關系的。遇到婚姻中的困難,首先要淡定,絕大多數的婚姻都是不必離的,先冷靜下來看看問題出在哪里;其次要通過愛來激發(fā)愛,通過敬來激發(fā)敬。
《大學》中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什么齊家需要修身?《大學》認為:當我們喜歡一個人,就有可能忽視他的缺點;當我們討厭一個人,就有可能看不到他的可取之處;當我們敬畏一個人,就有可能對他過于疏遠;當我們同情一個人,就有可能姑息他;當我們對一個人沒有特別的感情,就有可能過于冷淡。人一旦受自己情感的好惡所左右,也就難以客觀地對待人和事。所以,不修身無法齊家。
這個觀點提醒我們處理家庭關系不能任憑自己感情的好惡,而要遵循理性或講原則。比如,在婚姻關系中,我們不要只看到愛人的缺點、弱點,而要常念一份情,多尊敬伴侶,多注意體諒、包容愛人,多看到他的優(yōu)點,等等。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生出一份疑慮:如果我們常念一份情、減少抱怨和指責,會不會縱容對方在婚姻中的“不良習慣”,反而助長對方得寸進尺、變本加厲呢?
事實上,我們得明確一點:常念一份情,是我們發(fā)自內心的感受,還是我們想做感情投資?如果是做感情投資或逼自己接受這樣的道德觀念,那我們在這么做的時候,就不是真誠地關心和愛護對方。如果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回報),就很難堅持下去。同時,如果對方意識到你做的事情里少有真誠的部分,他一般也不會領情,甚至會反感,讓雙方關系變得更糟。還是那句話,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渴望在婚姻中得到一份真誠的感情。
擔心“助長對方得寸進尺”,其實是擔心自己有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從傳統(tǒng)文化來看,我們是通過激發(fā)對方對我們的愛和敬,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從“非暴力溝通”的角度,我們是通過請求,而不是通過要求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論運用哪一種方法,我們都需要記住,主張權利無法團結人,只有情才能夠激發(fā)情。而后者,也是我們在婚姻關系中真正渴望的。
在婚姻中,我們要待伴侶以愛以敬,常念一份情,關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以禮相待,不逼迫伴侶改變,帶著善意去尋求兼顧雙方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