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寫作指導
本次新高考八省聯(lián)考的作文題,就思想內(nèi)容而言,一如既往地彰顯宏大敘事,凸顯家國情懷。
不難發(fā)現(xiàn),材料的核心為抗美援朝精神。在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大會上,其核心精神已經(jīng)定格為“黃鐘大呂”“廟堂之聲”,其內(nèi)涵是全面而豐富的。作為考生,無須站在歷史、軍事、政治等角度,過多評論抗美援朝偉大而深遠的意義,可就自我感受中思考最深的一點,進行縱深挖掘。
作文材料層次清晰:從英雄、人民兩方面展開,最后總結(jié)為不可戰(zhàn)勝的中華民族。洞悉這一點后,不妨“遵路識斯真”,先禮贊英雄、人民,后提煉民族精神。
除了材料,本題還設置了鮮活的、具體的、特定的情境,如“校團委”的角色意識、“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的主題。因此,考生應有的放矢,切合“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主題。既要闡釋抗美援朝精神,又要由歷史到現(xiàn)實——如中國后來面臨的幾次重大挑戰(zhàn),把諸如汶川地震、抗洪救災、抗擊疫情等作為歷史節(jié)點,使文章呈現(xiàn)出英雄史詩般的厚重感。同時結(jié)合新時期、新青年,談談如何賡續(xù)精神,肩負使命。
本次作文,因為主題宏大,若處理不當,極易泛泛而談。因此,建議少一點教科書式的論調(diào)和語言,多一點自己的感悟和見解,陳言務去,力求寫出“屬于自己的句子”。
下水作文
浴血立國? 淬火強國
——校團委“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主題征文
長河悠遠,天地常新。總有一些不平凡的事件,沉淀著一個國家的記憶,熔鑄成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偉大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早已回響在“保家衛(wèi)國”的請纓聲中,激揚在“雄赳赳,氣昂昂”的嘹亮軍歌中,淬煉于庚子年國之大典的“廟堂之聲”中。
赳赳勇士,國之干城。
那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楊根思、邱少云、黃繼光……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幅幅民族精神的凝重浮雕。他們殞身不恤、前仆后繼的背后,是熾烈的家國情懷。他們深知,鴨綠江背后,是新生的祖國,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是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
那也是一個萬眾一心的時代。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兒郎,工廠即戰(zhàn)場,人人都是枕戈待旦的戰(zhàn)士。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百姓用獨輪小車推出來的”,同理,抗美援朝是“用手榴彈戰(zhàn)勝原子彈”的偉大勝利,也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生動體現(xiàn)。
七十年前浴血以立國,七十年后淬火以強國。
庚子年抗疫,這種不畏犧牲、萬眾一心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凸顯,成為抗疫守土的磅礴偉力。
依然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鐘南山等共和國英雄,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國有召,他們“脫我舊時裳,著我戰(zhàn)時袍,萬里赴戎機”。共和國英雄們在紅地毯上行走的十秒鐘的高光時刻,背后付出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中國總是被那些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正因為有他們,才有了今日云銷雨霽,山河無恙。還有那些平凡人物中涌現(xiàn)出的英雄。他們慷慨赴難的壯舉背后,還有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的愧疚,還有“想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的牽掛惦念。他們吻別熟睡的幼子,毅然奔赴抗疫一線;他們告別年邁的母親,一走竟成永訣。
依然是萬眾一心的慷慨時刻。疫情,居家隔離,蝸居于方丈之室。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在“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的同時,更加關(guān)注國事、天下事。凡夫俗子的我們,第一次感受到深居宅室,而心系家國。我們鍵聲如雨,轉(zhuǎn)發(fā)接力;我們不再娛樂至死,而是開始收看《新聞聯(lián)播》;我們不再以“吃瓜群眾”自嘲;我們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揪心于增長的病例數(shù)字。
因此,庚子抗疫,不啻為一次民族精神、家國情懷的淬煉。它是國家集結(jié)號。為政者,一號令,全國人民居家抗疫守土;為民者,令行禁止,舍小我,明大義,公忠體國,萬眾一心。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挑戰(zhàn)中,中華民族無疑交出了最為滿意的答卷!
血沃中原肥勁草,光耀家國興中華。 七十年前,那些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砥礪不畏生死的民族風骨,激發(fā)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淬煉民族萬眾一心的凝聚力,奮起御侮。
英雄當不朽,吾輩重復來,繼往開來的新青年們,愿我們銘記歷史,銘記英雄,展望未來,迎接挑戰(zhàn)。
評析
本文結(jié)構(gòu)簡潔,思路清晰。整體上時空切換自然,呈現(xiàn)史詩般的風格。從七十年前“抗美援朝,浴血立國”到七十年后“抗疫守土,淬火強國”,扣合“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兩個方面,思辨縝密。兩部分內(nèi)容集中,不蔓不枝。
內(nèi)容上,作者沒有泛泛而談“愛國主義”“舍生忘死”“英雄主義”“人民至上”“國際主義”等話題,而是緊扣材料,順勢寫作。選擇小切口,從材料中的英雄、人民入手,自然提煉出“淬煉民族凝聚力”這一主題。七十年前、七十年后,這種民族精神一脈相承,永不褪色。文章構(gòu)思匠心獨具,具有對稱美。
大量警策句、觀點句,置于段首,提領全段。不少過渡句,文理皆有可觀,過渡自然平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