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姍姍,劉同強,方莉
動靜脈內瘺狹窄是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失敗的常見因素之一,狹窄多由血管內膜的異常增生所致,好發(fā)于吻合口及反復穿刺部位,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內瘺震顫減弱,透析血流量明顯下降,如不及時干預開通血管,可導致內瘺形成血栓甚至內瘺閉塞,嚴重影響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既往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動靜脈內瘺狹窄,通過手術切除狹窄段血管,并重新造瘺,手術創(chuàng)面較大,成功率較低,這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經濟和心理負擔。近年來,DSA 引導下經皮球囊擴張術(PTA)治療內瘺狹窄因療效確切,已得到廣泛的臨床應用,在B 超引導下PTA 仍處于探索嘗試階段。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 年4 月至2020 年11 月接受B 超引導下PTA 治療的33 例動靜脈內瘺狹窄患者的相關術前術后資料,評估B 超引導下PTA 治療對動靜脈內瘺狹窄的血管再通效果。
選取2018 年4 月至2020 年11 月我院腎內科接受B 超引導下PTA 治療的33 例動靜脈內瘺狹窄患者,其中男25 例,女8 例,年齡35 ~88 歲,平均(65.21±13.48)歲,動靜脈內瘺使用時間1 ~60 個月,平均(21.84±26.18)月。33 例患者的原發(fā)性疾病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13 例,糖尿病性腎病11 例,多囊腎2 例,痛風性腎病1 例,其他6 例。納入標準:①動靜脈內瘺血管震顫明顯減弱;②不能滿足透析需要的血流量或透析時靜脈壓顯著升高;③B 超表現為狹窄處管腔內徑≤周圍正常血管內徑的50%,局部血流束變細,峰值流速>4m/s。
采用SonoScape S8Exp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高頻探頭,深圳開立),在術前對患者動靜脈內瘺狹窄部位、狹窄程度進行評估,測量狹窄處管腔內徑,選擇合適的球囊擴張導管?;颊卟扇⊙雠P位,患側肢體常規(guī)消毒鋪巾,超聲探頭涂抹耦合劑后裝入無菌薄膜套內。在B 超提示距狹窄部位5cm 以上處作為穿刺點,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穿刺針做內瘺穿刺,針尖指向狹窄部位,見回血后,導入導絲,沿導絲置入5F 導管鞘,在B 超定位下將導絲緩慢通過狹窄段,經5F 導管鞘將球囊送至狹窄段。在B 超觀察下逐步擴張球囊至完全充盈,并保持約30 秒,B 超觀察狹窄段血管擴張情況,一般重復擴張2~3 次。B 超觀察擴張后血流情況,管腔有無殘余狹窄,測量管腔內徑及血流峰值流速。術畢拔除導管鞘,穿刺點局部壓迫止血,予加壓包扎5-6 小時,術后6小時進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
術后狹窄處管腔內徑≥鄰近正常血管內徑的70%為技術成功,能使用擴張后的動靜脈內瘺進行1 次以上血液透析,且透析血流量至少達到250ml/min 為臨床成功。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數據以(x ±s)表示,各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用n 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例患者經B 超引導下PTA 治療后,動靜脈內瘺狹窄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術后內瘺血管震顫感明顯改善。狹窄段平均管腔內徑在PTA 治療前為(1.2±0.1)mm,治療后為(3.5±0.3)mm,治療后顯著高于治療前(P<0.01);治療前狹窄段平均血流峰值流速為(585.7±62.3)m/s,治療后為(221.3±24.1)m/s,治療后明顯低于治療前(P<0.01);治療前平均透析血流量為(157.8±26.4)ml/min,治療后為(258.9±22.3)ml/min,治療后明顯高于治療前(P<0.01),見表1。術后有2 例患者因壓迫止血不當,穿刺部位出現局限性小血腫,局部處理后,自行吸收好轉。33 例患者均未發(fā)生明顯出血、形成血栓、血栓栓塞等并發(fā)癥。
表1 B 超引導下PTA 治療前后狹窄段管腔內徑、峰值流速及透析血流量的變化(±s)
表1 B 超引導下PTA 治療前后狹窄段管腔內徑、峰值流速及透析血流量的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nP<0.01
?
動靜脈內瘺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為常見的血管通路方式之一,其具有使用壽命長、感染率低、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等優(yōu)點。動靜脈內瘺自成形后,回流靜脈即暴露在動脈循環(huán)的高血流量和高壓力環(huán)境下,在血流動力學改變、透析反復穿刺等多方因素影響下,容易引起血管內皮和平滑肌損傷,在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白介素-6、胰島素生長因子(IGF)等多種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的相互作用下,引發(fā)機體的氧化應激和慢性炎癥反應,促使內膜異常增生,最終導致動靜脈內瘺非血栓性狹窄。如不及時干預處理,極有可能發(fā)生血栓、感染、心力衰竭、血管瘤、假性動脈瘤、腫脹手綜合征及竊血綜合征等一系列嚴重并發(fā)癥[7]。針對此種內瘺狹窄,既往多采用手術切除狹窄段血管,并在其近心端重新造瘺,創(chuàng)傷較大,成功率較低,并發(fā)癥較多。近年來,PTA 技術已成為治療的首選方法[1]。采用PTA 治療動靜脈內瘺狹窄,成功率可達到90%以上[2]。PTA治療與外科手術相比,具有創(chuàng)傷小、方便快捷、可重復性強、成功率高[3]等優(yōu)點,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可以利用的血管長度。
選擇在超聲引導下行PTA 治療動靜脈內瘺狹窄,可達到與放射介入相似的通暢率[4]。在本研究中,33 例動靜脈內瘺狹窄患者經B 超引導下PTA 治療后,狹窄均得到有效解除,與治療前相比,狹窄段管腔內徑明顯擴大,峰值流速明顯降低,透析血流量顯著提高,治療成功率高,患者術后血液透析基本可達到透析充分性要求,療效顯著。超聲介入與放射介入相比,具有無輻射、不使用造影劑、操作簡單、安全性高、費用低等優(yōu)點,不僅能夠清晰顯示血管壁及血管內外結構,還可實時觀察導絲、球囊的行進情況和血流變化情況,減少手術并發(fā)癥,提高手術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超聲介入治療動靜脈內瘺狹窄雖有其獨特優(yōu)勢,但對于復雜血管病變的處理仍有局限性,不如DSA 直觀、清晰,并且需要操作者能夠熟練掌握超聲技術。PTA 對于治療動靜脈內瘺狹窄近期效果明顯,術后即可用于透析,但遠期效果不佳,狹窄往往反復發(fā)生,需要再次甚至多次PTA 治療[5]。因此,對于反復發(fā)生動靜脈內瘺狹窄的患者,如無明顯出血禁忌證,建議長期服用小劑量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并做好血管通路的保護工作,如不穿過緊衣物以免壓迫血管,減少對穿刺部位的觸碰,盡可能避免其他因素導致的二次傷害[8]。在動靜脈內瘺使用過程中的查體和超聲規(guī)律監(jiān)測、評估[6],在發(fā)現狹窄后,及時干預處理,可有效延長內瘺使用壽命,使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