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誠
(陜西鑫元科工貿股份有限公司, 陜西 洛南縣 726104)
陳耳金礦目前主要采區(qū)為18坑,18坑采用平硐開拓系統(tǒng),平硐斷面為5.19m2,主運平硐長度為2.6 km,采用ZK3-6/250型3t電機車牽引0.75m3翻斗式礦車運輸,井下人員通過電機車牽引專用人車進入坑內。平硐坑內采用自流排水,機械通風系統(tǒng),主運平硐進風、回風采用抽出式通風方式,風機位于上部回風平硐內,主扇FBCZ№9型,額定功率為15 kW。采礦礦方法主要為淺孔留礦法。目前15坑以上礦體回采已經結束,空場法采場內留有部分礦柱和頂底柱支撐頂板,礦山對大部分空區(qū)與廢棄巷道已進行了封閉和隔離,礦區(qū)圍巖堅硬穩(wěn)固,空區(qū)頂板比較穩(wěn)定。
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華北地臺南緣之豫西斷隆西部,南以朱家溝斷裂與金堆城凹陷毗鄰,北以山前斷裂與汾渭地塹相接,為著名的小秦嶺金礦帶的一部分。礦區(qū)出露地層自下而上為太華群大月坪組、板石山組及洞溝組。經中—高級變質及混合巖化作用,巖石以各類片麻巖、混合巖為主,夾斜長角閃巖、石英巖等,變質普遍達角閃巖相。礦區(qū)褶皺構造主要為大月坪—金羅斑復式背斜,局部可見小型揉皺和褶曲,有倒轉現象。區(qū)內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主要有近東西—北西西向斷裂、北東東向斷裂、北西向斷裂、近南北向斷裂。金礦脈主要賦存于近東西—北西西向構造帶內。礦區(qū)巖漿活動表現強烈,具有多期限次活動特點。巖漿活動釋放巨大的熱能,為金的活化遷移和富集成礦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熱-構造環(huán)境。
區(qū)內礦體賦存條件基本一致,走向185°~195°,傾向南,傾角為30°~65°。金礦體主要賦存于含金石英脈及蝕變巖中,礦體形態(tài)呈板狀、透鏡體狀。礦體長度為200m~660m,斜深為80m~690m,一般厚度為0.50m~1.2m,平均厚度為0.8m。平均金品位一般為1.5g/t~3.0g/t,礦體產狀與控礦構造帶基本一致,走向NWW,南傾,傾角為45°。目前,主要開采Q507礦體。
自建礦以來,陳耳金礦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淺孔留礦法開采[2],經過多年的實踐,此法總體上適合陳耳金礦的礦體開采,但是近年來隨著深部資源的開采,礦壓凸顯,礦體變化大,傳統(tǒng)淺孔留礦法的弊端越突顯,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陳耳金礦礦體變化大,有的礦體屬于緩傾斜,礦石無法靠自重出礦,電耙安裝不方便,只能靠人工耙礦。
(2)爆破對頂板破壞嚴重,工人作業(yè)時雖然執(zhí)行了“敲幫問頂”,但是還是存在安全隱患。
(3)開采空間平均為1.0m,對頂板支護困難。
(4)平場工作繁重,勞動強度大,難以實現機械化。
(5)底部漏斗放礦難以均勻控制,容易造成懸空、立槽等危險。采場內留有大量保安礦柱維護上盤圍巖,造成資源損失。
(6)爆破時爆堆分散,采場內礦石搬運效率低。
根據陳耳金礦礦體賦存特征和現有技術手段,對傳統(tǒng)淺孔留礦法進行了優(yōu)化,原來的采場結構大體上不變,對局部進行改進優(yōu)化,采用靜態(tài)淺孔留礦法[1]回采礦體(見圖1),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圖1 靜態(tài)淺孔留礦法
采場高度為段高50m,采場沿礦體走向布置長50m,礦塊寬度為礦體厚度,頂柱為3m,底柱為5m,間柱為4m。兩翼沿礦體布置采切上山(1#、2#),2#采切上山東側(不采礦的一側)布置電耙硐室,并安裝電耙。
在采切上山中每隔5m掘進聯(lián)絡道與礦房貫通,在礦房中每隔7m設一個漏斗(漏斗靠近下盤)。以拉底巷道為自由面,形成拉底空間并完成辟漏,拉底高度為2.5m,寬度為1.2m,局部礦體較厚的地段以礦體厚度為寬度。
以拉底巷道為自由面,采場自下而上分層開采,每個分層高度為1.8m,每分層自采場一側向另一側推進。采場西部回采要超前于東部回采,以利于電耙耙礦、平場。隨著回采分層的上移,電耙也隨之上移至上層電耙硐室?;夭蓵r,每一個爆破循環(huán)后由電耙將1/3的礦石耙入2#采切上山,由上山溜入下部漏斗裝入礦車,同時進行平場。剩下的2/3礦石保留在采場中,起到支撐上盤圍巖的作用。礦房回采結束后,存窿礦石可以用電耙輔助出礦,隨著落礦面的下移而下移電耙。下部大量出礦使用漏斗溜礦,在沿脈運輸巷道裝入礦車。
采場放礦結束后,沿傾向全長實施控制爆破局部切槽放頂[3]。為了保證放頂施工安全,一次性集中裝藥,連續(xù)爆破放頂。通過控制爆破切槽放頂,形成寬5m~10m的松石堆積壩支撐頂板,不僅封閉了采空區(qū),消除了頂板沖擊地壓,實現了卸壓開采,控制了采礦過程中的局部地壓顯現,而且采空區(qū)頂板基本均勻沉降,消除了地表塌陷的隱患。
靜態(tài)淺孔留礦法的出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爆破對頂板的破壞,減少了頂板維護的工序和費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由于使用電耙平場,減少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也減少了工人長時間暴露在采空區(qū)的風險。利用電耙輔助出礦可以防止下部大量放礦時出現懸空、立槽等險情。采場內靠存窿礦石支撐頂板,不留設礦柱,減少了資源的損失。具體經濟指標見表1。
隨著礦體賦存狀態(tài)的突變及裝備技術水平的提高,對原來的采礦方法進行優(yōu)化改進,是解決礦山采礦技術水平落后的有效途徑。結合陳耳金礦實際需要,在傳統(tǒng)淺孔留礦法的結構參數上改進優(yōu)化了出礦方式,其他結構參數依舊沿用傳統(tǒng)淺孔留礦法。靜態(tài)淺孔留礦法在陳耳金礦的應用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優(yōu)化的基礎上,可根據礦體的實際開采條件,改進優(yōu)化其他參數,比如,在回采緩傾斜上盤圍巖不穩(wěn)固的礦體時,可以采用水平孔密集布置的控制爆破技術落礦[4],減少對頂板的破壞;機械化程度高的礦山可以利用底部平底結構[5]裝巖機出礦,以適合礦體,提高出礦效率。
表1 經濟技術指標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