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到了河南信陽光山縣,發(fā)現(xiàn)很多地名和單位名稱都與司馬光有關。司馬光大道、司馬光廣場、司馬光公園、司馬光賓館、司馬光小鎮(zhèn)、司馬光山茶園……更讓人驚訝的是,在一個小村莊還有一家“司馬光家宴體驗館”。
急問:“這里是司馬光的家嗎?”答曰:“司馬光的家,在我們光山縣城。而當年他們全家郊游的時候,很可能在這里吃過飯?!?/p>
于是,產生一個急切的念頭,一定要到司馬光的家里去看一看。據說,那不僅是他的出生之地,而且是他砸缸的地方。當然,司馬光的時代,已經過去近千年,他的故居和那口破缸也是近年復建。
但當我們到那里的時候,還是被驚呆了。你看,司馬光砸缸的場景塑像多么惟妙惟肖,幾個小孩,有的驚呼,有的奔跑,而沉著冷靜的司馬光,已經用石頭把大缸砸開一個洞口……院子里還有一口井,據說當年司馬光一家吃的就是這口井里的水。
司馬光的人生,確實閃出了光。他不僅歷時19年,主持編寫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成為中國史學的一部巨著,而且他為人溫良謙恭、低調淡泊、剛正不阿、刻苦勤奮。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幾乎人人皆知。
他的“光”至今閃耀在他的家鄉(xiāng)。光山縣那些以司馬光命名的地名,就給外地游客帶來無盡的向往。更聰明的是,這里的人還借司馬光之光,打造出“智慧之鄉(xiāng)”的名片。如今的光山,已經成為中國名茶之鄉(xiāng)、中國生態(tài)魅力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
借歷史名人之光,弘揚地方文化,發(fā)展特色經濟,樹立品牌形象,已經成為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有光的大張旗鼓“沾光”,沒光的也想方設法“借光”。但最根本的,還是要通過奮發(fā)努力,讓自己“發(fā)光”和“閃光”。沒有“砸缸”和《資治通鑒》,就沒有司馬光之“光”。同樣,沒有智慧創(chuàng)新,也沒有今天的光山之“光”。
選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