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
最純不過土公雞。最補不過老母雞。
土公雞要爆炒,老母雞要燉湯。這是涼州人吃雞的兩種做法。
土公雞的品質(zhì)貴在土。這土有講究,一要在能接觸土地的地方散養(yǎng),二要喂天然的食物,而不是飼料。還要養(yǎng)夠時間。俗云:八個月大的公雞,三年以上的母雞。
八個月大的公雞好等,三年以上的母雞,誰有那么大的耐心去等,況且三年老母雞已成藥,補還得看體質(zhì)。
食材好還需好廚藝。尋常之物一進入酒店、飯莊,身價暴增,滋味能否增加,不好說,所以到酒店吃雞,吃面片子,總不如到鄉(xiāng)間找一農(nóng)戶,以最原始的做法來得爽利。
吃也得講究環(huán)境。
在大土炕上吃海參、鮑魚,或在高檔酒店吃洋芋絲,一樣的大煞風(fēng)景。
過去農(nóng)戶家招待客人,無外乎鐵三角:爆炒雞、油餅子、行面。
雞現(xiàn)宰現(xiàn)炒,油餅子現(xiàn)燙面現(xiàn)炸,行面現(xiàn)和現(xiàn)下。雞不失鮮,餅不失香,面不失筋。
柴火爐,大鐵鍋,花椒姜皮子。油用胡麻油,一炒香半村,引得嗅覺靈敏的狗也會來到門上汪汪幾聲。一上桌,雞油亮油亮,挾肉在手,入嘴香溢。那湯汁,濃稠欲滴,若有熱饅頭剖片,蘸汁吃,汁入饃片,其香更深。
爆炒土公雞,其妙在火候,在味料,在過程。
南方人煲湯,北方人燉湯。說燉不稱煲,所用器皿不同。涼州人燉湯,一般用砂鍋。越是土窯燒的,越能燉出滋味。爆炒聽響,清燉聽音。爆炒噼里啪啦,清燉咕咚咕咚,憑聲辨色,巧婦很懂得如何將味爆香,將湯熬鮮。
一爆一熬,有的是學(xué)問。鄉(xiāng)間農(nóng)婦從不探討深奧的做法,僅憑手感,便能判定色味??上?,這樣的人也不多。一村有那么幾個,也能撐撐體面。過去判定女性是否能干,有“上炕裁縫,下炕廚子”的標(biāo)準(zhǔn),現(xiàn)在,城鄉(xiāng)一體化,在鄉(xiāng)間,能將食材做出美味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涼州還有兩種做雞之法,一曰果木烤土雞,二曰油炸童子雞。
果木烤土雞,原非涼州特色。因了金羊人趙萬東呼叫引領(lǐng),前幾年硬是引出了一條烤雞一條街。十家烤雞九姓趙。后城區(qū)改造,果木烤土雞逐漸敗落,趙萬東竟跑到了清水鎮(zhèn),租了一院房子,天天抖音叫賣,成了網(wǎng)紅。果木不串味,雞也有講究,做法各有招,吆喝聲也得跟上時代。
創(chuàng)牌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油炸童子雞,興起于清源,流行于涼州城。不知何故,近年已難覓其蹤。原來做油炸童子雞的老孫,不知又從事什么行當(dāng)去了。
早年間,涼州的鹵雞很有名。賣鹵雞的只在晚上出攤,推一兩輪手推車,車上掛著馬燈,一路香味引誘著人。吃鹵雞,喝燒酒,美炸了。往往一只鹵雞,幾兩散酒,吆五喝六,日子便美成了美味。馮天民先生以豪爽出名,一日買一鹵雞,就著燒酒吹笙,忽聞敲門聲,便將鹵雞塞入被窩。敲門者是幾位朋友,據(jù)說是聞著香味來的。有人聞香掀開被窩,眾皆大笑,吃鹵雞的吃鹵雞,喝酒的喝酒,吹笙的吹笙。
若把美食作美文,是馬步升老師評葉梓《隴味》時的評語。世上流傳下來的美味,大多與文人有關(guān)。吃是一碼事,寫又是一碼事。大漠孤煙十里直,沒有美食總不如。人一輩子吃美了,也就活美了。
羊肉
狗愛啃骨頭,貓愛偷腥,刻在骨子里的東西有時很難改變。吃羊肉也一樣。有人喜歡清煮,有人喜歡黃燜,有人喜歡燒烤。
哪種吃法都有道理。
在涼州肉類中,資格最老、作用最大的,當(dāng)屬羊肉了。
涼州自古是羌、月氏、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聚牧之地。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羌、月氏、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是養(yǎng)羊的好手,也是吃羊的行家。沿襲千百年,吃法可能沒那么生猛了,涼州人吃羊肉的做法之多,吃法之雜,還在延續(xù)。
羊羔肉蓋餅子燜煮,稱羊羔披氈胎;羊肉剁塊生煮,叫手抓羊肉;加覆做好的面卷子,稱羊肉墊卷子;將羊下水煮好切塊回鍋稱羊雜碎;將煮好的羊肉剔骨,在臘月的風(fēng)下吹干,叫臘羊肉;將羊頭熬成湯,泡上蒸饃饃,稱羊頭湯泡饃饃;將羊蹄子熬湯烹制,叫糊羊蹄;完整撕下現(xiàn)殺的羊內(nèi)臟上的油,將精羊肉切碎,裹在油中,用線斜扎,煮熟切片,稱油脂裹羊肉;將羊腸洗凈,裝入剁碎的肝、心、肺,拌適量炒面,煮時用針扎小洞排氣,出鍋后稱腸脂裹雜碎;至于燒烤,分類亦多,不一一例舉。羊,從頭到尾,從內(nèi)到外,無一不能吃,無一不好吃,關(guān)鍵看做得地道不地道。
最地道的吃法,是吃羊尾巴。據(jù)說,能拿住羊尾巴的人,是最懂得吃羊肉的人??上В襁€未見過如此有豪情者。只在多年前下鄉(xiāng)時,見人朵頤羊尾巴,圍坐的人都四散而去,那種滿嘴的膩,令別人反胃。
美食也有時代性。生命傳承中的美食,從羊肉的氣味變化中就可嗅出。
我小時候,最怕吃羊肉。怕的是腥膻。
家中允許養(yǎng)羊時,各家各戶都會養(yǎng)幾只羊。我們的任務(wù),放羊多一點。最愜意的是夏、秋收之后,麥茬地里,羊一撒開,天上白云飛,地下羊兒歡,我們可以追螞蚱,壘土壘子燒洋芋。一場雨過后,豆茬地中遺落的豆子,便生出了芽,拾了,裝在僅有的一只口袋中,到家后,在鍋里炒。豆子膨松,在鍋中跳彈,出鍋,酥脆。那是絕對的美味。養(yǎng)羊的平素舍不得殺羊,一至臘月,家境好的會殺一只羊,將羊腿吊在房梁下,顯擺,也防貓兒偷吃。家境一般的,等人家殺豬時,會買幾斤豬肉,吃羊肉是一種奢望,只有過過眼癮的份兒。
寧窮一年,不窮過年。到過年,找一只不大的羊殺了。羊腿照例要吊在房梁下,倒不是為了顯擺,而是為了細肉長吃。掛到春天來時,羊肉已發(fā)黑,還有淡淡的臭味。有臭味的羊肉也是羊肉?。∩岵坏萌?,盼了一冬的黑狗,聞著有點發(fā)臭的羊肉,只能嗚嗚地叫幾聲。煮完羊肉的鍋中還有點油花,狗知道,它也只能等著油花漂在清湯寡水上面。吃過羊肉湯的碗,十天半月都有腥味。為去腥,我們常常跑到沙子溝中,用沙子翻來覆去在碗內(nèi)搓擦,實在去不了腥,便舉著碗,在灶膛的火邊烤。
羊肉是否腥膻,在于草質(zhì)和水質(zhì)。涼州長城的羊肉好吃,是草里含堿。
多年的腥膻印象,害我少吃了二十多年的羊肉。
當(dāng)教師時,也曾耍了幾年手藝。吃羊肉綁份子,我?guī)驮?。瞞著做飯的師傅,加蔥、蒜,還有孜然,羊肉居然很好吃。做飯的師傅只是附近村里做面條的人,哪知有那么多煮羊肉的學(xué)問。
也做黃燜羊肉。把油溫?zé)?,將大蔥熗鍋,抓適量的花椒,翻炒幾下,香味便漫出。將切好的羊肋條下鍋,加水,燜到熟時,翻個兒,加孜然、料酒、醬油,出鍋后彌散出的自得,全在吃羊肉者的臉上。
放開吃羊肉時,是羊肉真的少了腥膻味。
清水煮羊排,又叫甜水羊排。用純凈水煮出來的羊排,味跟自來水煮的有區(qū)別。一次與友人相聚,他說檢驗羊肉肉質(zhì)的好壞,在吃涮羊肉時,在火鍋中加純凈水,直接涮,鮮味便會出來。第一次用純凈水涮羊肉,確實很鮮。
黃燜羊肉適合重口味的人。里面加洋蔥、粗圓粉。羊肉墊卷子中的羊肉不宜太嫩。卷子要薄厚均勻,卷點香豆子,味道更佳。
搭配適當(dāng)也是一種美。在吃羊肉這件物事上,涼州人確乎有漢唐氣象。
(李學(xué)輝,筆名補丁,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魯迅文學(xué)院第十一屆、第二十八屆高研(深造)班學(xué)員,甘肅小說八駿之一。出版短篇小說集《1973年的三升谷子》《絕看》《李學(xué)輝的小說》,長篇小說《末代緊皮手》《國家坐騎》等。)
特約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