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芳,程向榮
(1.臺州學院 藝術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2.臺州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臺州地處浙江中東部,物產(chǎn)豐饒,擁有獨特的人文傳統(tǒng)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民俗風情和民間文化獨具一格。臺州民歌就是深深植根于這片神奇土地上的一朵藝術奇葩。它歷史悠久,數(shù)量眾多,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和藝術個性,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人文價值。
臺州靠山面海、多山少地的地理格局限制了傳統(tǒng)農業(yè)的發(fā)展,在傳統(tǒng)農耕時代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勞作,田地較多的人家常要雇請幫工。臺州漁業(yè)資源豐富,但在生產(chǎn)技術落后的年代,向風云莫測的大海討生活充滿了艱險。同時,臺州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佛宗道源”天臺山聞名遐邇,佛道兩教對臺州有著巨大影響。此外,臺州民間藝術和民間音樂豐富多彩。而臺州民歌所使用的臺州方言屬于吳語系,保留了完整的古漢語全濁聲母和大量入聲字,以及古漢語強制性規(guī)則連續(xù)變調發(fā)音的特色[1]306。這就是臺州民歌賴以產(chǎn)生的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
臺州民歌涵蓋了號子、山歌、小調三大民歌體裁。
“勞動號子是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演唱于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并與其生產(chǎn)勞動直接結合的民歌?!盵2]生產(chǎn)力落后時,勤勞堅韌的臺州人民要從事各種繁重的體力勞動,有些必須通過集體協(xié)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勞動號子成為他們指揮勞動和自我調節(jié)的重要手段。
臺州號子中約六成是與漁業(yè)、船務、行水等有關的船漁號子。這些勞動號子的實用性功用最為突出。很多作品不唱正詞,只有勞動呼號式的襯詞襯腔。還有與采石和打夯有關的工程號子。這類勞動強度稍低,持續(xù)時間卻較長,因此這些勞動號子除了發(fā)揮協(xié)調動作的功用外,還注重對勞動者的精神鼓勵和心靈愉悅。藝術上,臺州號子對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具有直截了當、明確易懂的特點,音樂形式也不尚修飾,格調剛健,節(jié)奏富有律動性。
山歌是在野外生活和勞動時產(chǎn)生的民歌,與之關聯(lián)的勞動大多是個體性的,團體協(xié)作的要求不強,節(jié)奏性也不鮮明,勞動條件對其音樂形式的制約不大。臺州山歌中少數(shù)作品突出實用性,旋法平直,結構簡單,如各種《呼牛調》。其他的多注重發(fā)揮山歌的表現(xiàn)性功能,歌詞生動蘊藉,旋律優(yōu)美靈動,結構精巧嚴密。如《對鳥》《救命恩人共產(chǎn)黨》等。臺州山歌的產(chǎn)生背景主要有山間放牧、田間勞作和討海漁捕三種。
放牧山歌中有表現(xiàn)呼牛放牧的《呼牛調》,也有表現(xiàn)牧牛人生活境遇的《柴爿鳥》,還有娛樂逗趣的作品《斗山歌》《對鳥》等。臺州田歌大部分是農民的自我抒發(fā)及其生活境遇的表現(xiàn),如各地的《長工嘆》,較有社會意義;還有一些歌詞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能用來娛樂。表現(xiàn)討海人艱苦生活的臺州漁歌主要流傳在溫嶺、玉環(huán)等地,多表現(xiàn)漁民出海的危險和謀生的艱難。此外,還有不少表現(xiàn)愛情和家庭生活,以及舊社會男子被抓壯丁時與親人生離死別的作品,真實反映了社會的各種景象。音樂表現(xiàn)的直接暢快與靈活自由是臺州山歌的基本特征。其調高且速度不穩(wěn)定,變化大,節(jié)奏自由,多用潤腔,抒詠形式豐富。
小調形式規(guī)整,短小精悍,多在群眾勞動生活之余,在休閑娛樂場所或節(jié)慶場合中產(chǎn)生、表演。小調受其他民歌和民間音樂影響最深,它的音樂來源包括了謠曲、山歌或其他體裁的民歌和戲曲曲藝。臺州小調中就有一些來自臺州亂彈,而小調又反過來影響、哺育戲曲和曲藝。
臺州小調的類別主要有吟唱調、謠曲和時調三種。吟唱調如《賣梨膏糖調》《燕燕飛過天》等,實用性較強,音樂形式較接近自然的語音形態(tài),結構簡單。謠曲內容豐富,藝術形式也較成熟,樂段結構比較完整,如《車夫嘆苦》《對花十送》等。臺州小調中數(shù)量最多、藝術性最強的是時調,常由民間藝人在各種場合演唱。其音樂形式更加成熟,曲式結構比較嚴謹規(guī)整,旋律有一定的表現(xiàn)程式,音調和節(jié)奏變化豐富,不少是在外來音樂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發(fā)展起來的,有“采茶調”“孟姜女調”“鮮花調”等。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3]。臺州民歌是臺州地方文化的產(chǎn)物,同時它又全面、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臺州地區(qū)獨特的地方文化?,F(xiàn)存的臺州民歌大部分產(chǎn)生于解放前,反映的是傳統(tǒng)農耕時代臺州民情和社會風貌;小部分屬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創(chuàng)作或改編的新民歌,反映人民新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狀態(tài)。
(一)生存境況的揭示。環(huán)山面海的地理形貌,在舊時代更多地意味著閉塞與落后,對臺州人民的生存是個極大的挑戰(zhàn),需要更為艱辛的付出,特別是山區(qū)人民。如山歌《黃巖溪》所唱:“蕃蒔苦菜半年糧,世世代代松明亮。千年未見鑼鼓響,萬年不見戲上場,只見那橫山岙腳碧油坑?!雹僖娬憬罕娝囆g館編的《浙江民歌匯集》(油印本),1981年,第63頁、第60頁、第68頁、第79頁。
因此,一些特別貧寒的農民只好出去給人當牛做馬。幾首《長工嘆》道出了他們內心的無奈與悲苦。如:“正月節(jié)次正月中,腰邊無錢手里空。四親六眷都借盡,雪天無奈做長工?!保ㄈT《長工嘆》)②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3頁、第63頁、第64頁。而一做了長工,就如同賣身為奴,失去了自由:“一吃吃了進工酒,好比是深山畫眉捉落籠?!保S巖《長工嘆》)③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浙江民歌匯集》(油印本),1981年,第63頁、第60頁、第68頁、第79頁。長工們賣力地干著最苦最累的活,卻得不到雇主的善待,連起碼的食物都得不到滿足。因此主人家的吝嗇和刻薄就成了有關山歌常見的諷刺對象。如:“二月里來二月中,喝粥連湯是長工。三盆菜蔬兩盆空,一盆腌蝦擺當中?!保ㄓ癍h(huán)《長工嘆》)④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3頁、第63頁、第64頁?!白銎瘥滐炪~鈿度,一夾爛腳腌菜嵌當中?!保貛X《長工嘆》)⑤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浙江民歌匯集》(油印本),1981年,第63頁、第60頁、第68頁、第79頁。而貪心的主人對長工的辛苦不僅沒有絲毫的體恤和感激,反倒總是不滿足。長工“拿起柴刀快如風,上垟割來下垟轉,割擔茅草翹聳聳”,但是“主人家嫂”卻還要“氣哄哄”。(三門《長工嘆》)⑥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3頁、第63頁、第64頁。年少的雇工甚至還會遭到虐待和暴打。
至于討海的漁民,他們謀生的手段不僅艱苦而且充滿危險:“一只烏槽四面波……碰著南風轉北暴,十條性命九條無?!保ā恫ǜ枳小罚4]274哪怕高大的火輪也不能幸免:“一只火輪十三丈,撞在洋嶼剩半段。別人得到都好貨呀,唯我得到死人是多悲痛?!保ā兑恢换疠啞罚4]276多少漁民為了一家生計而葬身大海。因此他們的家人總是提心吊膽地生活。一位漁民的妻子唱道:“拉篷拔碇出外港,夫遇風浪我咋裝(怎么辦)?”(《思念夫君》)[4]277
臺州民歌對社會矛盾也有所揭露。如“有錢之人住的樓上樓,窮人住在屋角頭”“有錢之人穿的綢和緞,窮人穿的破爛衣服”(《窮人歌》)[4]423。民歌還揭露了富人剝削窮人的社會不公現(xiàn)象:除了長工要受主人家剝削,漁民也要被船主剝削,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幫船主“賺來錢銀千百元”,自己卻“暴頭入岙睏無鋪”(《慢波歌》)⑦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浙江民歌匯集》(油印本),1981年,第63頁、第60頁、第68頁、第79頁。。被逼無奈,一些農民走上了類似乞討的賣唱道路,“大戶人家賣田莊,小戶人家賣兒郎??蓱z我夫妻姆高賣,肩背著花鼓走街坊?!保ā而P陽花鼓》)①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道出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窮苦和辛酸。
(二)生產(chǎn)勞動的寫真。臺州民歌是傳統(tǒng)生產(chǎn)勞動的生動寫照。在舊的經(jīng)濟形態(tài)下,上山下海成為臺州人世代相傳的生產(chǎn)勞動方式,也成為臺州民歌突出的題材內容。
自古以來,為了生計,沿海的臺州人民就勇敢地走向了變幻莫測的大海。他們憑借智慧和汗水在驚濤駭浪間討生活,養(yǎng)成了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這是臺州重要的海洋文化精神。起錨、拔篷、搖櫓、拉網(wǎng),對于從事外洋捕撈的漁民來說都是勞動強度很大,必須集體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因此,他們智慧地創(chuàng)作出針對性很強的各種勞動號子,用以協(xié)調動作,鼓舞士氣。通過那些鏗鏘有力、氣勢磅礴的號子,可以強烈感受到漁民們激昂的情緒和堅忍的意志。開山采石的工人們也必須面對高強度的勞動,開展積極的群體協(xié)作。由于缺乏先進工具,從打洞、采石到運石,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協(xié)作配合。而長時間枯燥勞累的工作,需要通過一定方式來進行調節(jié)和鼓舞。因此嘹亮的號子就成了山谷中最令人振奮的號角。在節(jié)奏鮮明的采石、抬石號子的指揮和協(xié)調下,工人們完成了艱巨的生產(chǎn)任務,同時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除了再現(xiàn)勞動場景和氣氛,臺州民歌還生動地揭示了真實的勞動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皯已虑捅诟呷缣?,山內礦井深如海。”(溫嶺《采石號子》)[4]93這是令人生畏的采石工地。“一只大船四面波,東海外洋討海人。碰著大風并大浪,船翻人亡無處尋?!保ā恫ǜ琛罚谝娕_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這是漁民們司空見慣的生存挑戰(zhàn)。而“正月采茶茶報芽,高山峻嶺是難爬。”(《采茶》)③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傲虏刹铚I汪汪,太陽曬死水如湯”(《采茶歌》)④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反映的是采茶人的艱苦體驗?!傲氯疹^實難當,白拉格皮肉曬起泡”(三門《長工嘆》)⑤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則唱出了田垟勞作長工的一肚子苦水。
然而面對生活的艱辛,我們在臺州民歌中看到更多的是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敬業(yè)自豪的工作精神和團結互愛的人際關系。如采石工人高唱:“伙計們哪,加油干哪!多采石頭多賺錢哪,多賺錢哪,生活好呀,采石工人,樂陶陶哪?!保ㄓ癍h(huán)《采石號子》)⑥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他們“起的起,搬的搬”(溫嶺《采石號子》)⑦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分工明確,配合默契,還不時提醒對方“要小心來,要注意來”(《石匠打洞號子》)⑧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1年,第18頁、第75頁。,體現(xiàn)了深厚的工友情誼。
(三)民俗風情的呈現(xiàn)。臺州民歌還多方面展現(xiàn)了豐富的臺州民俗文化。比如飲食。臺州有山海之利,故其飲食結構是多樣化的。但這與個體的經(jīng)濟條件有關。條件好的人家山珍海味應有盡有;條件不好的,“蕃蒔苦菜半年糧”(《黃巖溪》),“喝粥連湯”,溫飽都不能保障。故《窮人歌》唱道:“有錢之人吃的魚和肉,窮人燒飯無米落鑊?!盵4]423
臺州人稱用來下飯的菜肴為菜蔬。如《長工嘆》(玉環(huán))唱道:“三盆菜蔬兩盆空,一盆腌蝦擺當中?!雹嵋娕_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過去貧寒人家常只有一碗咸菜下飯;而海邊人家還可以在灘涂上抓些小蝦小蟹腌制起來,也可送飯。咸菜和腌蝦(或蟹)就成了過去臺州清貧人家的飲食縮影。但主人家竟用它來招待長工,顯然過于吝嗇和刻薄,所以遭到嘲諷。
臺州民歌中多次提到一種食品——麥餅(麥鼓)。如“麥餅夾糖嗅嗅飯鑊頭”(《牧牛歌》)⑩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1年,第18頁、第75頁?!斑€有磨起格麥鼓哎,做起格米皮嵌當中”“做起麥餅銅鈿度(大),一夾爛腳腌菜嵌當中”(溫嶺《長工嘆》)?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等。作為民俗小吃,臺州麥餅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種,也叫拭餅或食餅筒。據(jù)說它的發(fā)明與抗倭名將戚繼光有關,也有說是天臺著名的濟公和尚所發(fā)明。一張寬大的圓形薄餅卷入各種菜肴,是非常美味的民間小吃。臺州人在立夏、端午等節(jié)日都要吃麥餅。民諺曰:“疰夏嘸麥餅,白落(碌)做世人?!丙滐炓渤1挥脕泶?。但是主人家卻在其中嵌入“米皮”和“爛腳腌菜”,顯然太不厚道。
中國自古重禮儀,在傳統(tǒng)婚俗中媒人很重要?!蹲雒礁琛分杏小澳档つ镒右奕?,千金小姐做媒人”?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的句子。在臺州,媒人很受尊敬,事成須以重禮相謝,俗稱“謝媒”。山歌《你也來我也來》唱道:“你也來我也來,那姆是我奔做媒。媒人勿來謝,我奔那姆背克(去)賣。”?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86頁、第67頁、第80頁、第82頁、第64頁、第20頁、第21頁、第63頁、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歌者自稱是對方父母的媒人,卻沒有得到酬謝,故憤而說要將其母賣掉。這是一首俏皮的對罵山歌,所說應該不是事實,但不謝媒會受人指責卻不假。
臺州傳統(tǒng)喪俗也很講究,送葬和祭奠儀式中至親還有哭唱的儀式。所唱之歌即為喪歌或稱哭調。臨?!犊拚{》哭的是未婚喪夫:“我只忖穿紅著綠來拜堂,哪曉得頭遮麻布來送喪!”①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第182頁、第69頁、第108頁、第141頁、第111頁、第18頁、第2頁。此外還有《哭妻歌》《哭小郎》等,都很悲切感人。臺州喪俗中還有“做七”的儀式,即七日一次的祭奠,共七次?!犊奁咂摺芳礊榇硕?,表達了失去親人的悲痛。
臺州民歌中還涉及一些節(jié)慶民俗。《山歌》里的滾龍燈即指春節(jié)期間民間藝人到各家舞龍送福的習俗。元宵當?shù)亓暦Q正月半,該節(jié)在臺州也有鬧花燈的習俗,男女老幼爭相觀賞。小調《姑嫂看燈》表現(xiàn)的就是這種節(jié)慶活動。此外,《啞謎》中的“雄黃黃黃落灶前”指的是端午節(jié)在房屋內外灑雄黃酒的傳統(tǒng)習俗。當然,還有舊時代的一些民間陋俗,比如女子纏小腳以及迷信活動等。
(四)人情世態(tài)的反映。臺州民歌對人情世態(tài)的反映真實深刻,尤以對愛情和親情的表現(xiàn)最為突出。山歌《來姐》中主人公“年長二十未許配”,就責怪“爹娘不在心”,說“天上仙女都有成雙對,怪不來姐愛書生”②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第182頁、第69頁、第108頁、第141頁、第111頁、第18頁、第2頁。。而《擇配之歌》中的女子說“嫂嫂年長十七到我哥哥房,奴今年長十八在娘房”,內心的急切和苦惱表露無遺。還說“做官讀書郎啥格好?年年不在囡兒房;囡兒想來又想去,還是中意種田郎”③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浙江民歌匯集》(油印本),1981年,第64頁、第24頁、第75頁、第82頁。,表現(xiàn)了感情至上的愛情觀。
過去年輕人追求愛情常面臨許多阻力和無奈。如小調《把門開》:“今日來說情,明日說情來。情意纏綿雙雙定婚配,父母知道來責怪,女兒抱頭流眼淚。”④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第182頁、第69頁、第108頁、第141頁、第111頁、第18頁、第2頁?!断嗨嘉甯芬部卦V了包辦婚姻對年輕人愛情的破壞:“一更里思念小郎君,固執(zhí)的娘和爹包辦奴婚姻。”⑤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浙江民歌匯集》(油印本),1981年,第64頁、第24頁、第75頁、第82頁。更有甚者,被嫁與“呆頭呆腦亦格呆”的“呆大郎”(《呆大郎》)⑥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第182頁、第69頁、第108頁、第141頁、第111頁、第18頁、第2頁。,或“十八歲大姐嫁格七歲郎”(《七歲郎》)⑦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浙江民歌匯集》(油印本),1981年,第64頁、第24頁、第75頁、第82頁?!柏q的小姐嫁了周歲郎”(《五更傳》)⑧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第182頁、第69頁、第108頁、第141頁、第111頁、第18頁、第2頁。。舊社會女性的人生幸福根本無法自主。此外還有表現(xiàn)相思之苦的,如小調《望郎》結合一年十二月的花事一遍遍抒發(fā)女子的寂寞相思之苦,非常纏綿動人?!段甯c燈》通過人物動作、心理等細節(jié)刻畫和環(huán)境烘托,將主人公的深情愁思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臺州民歌中對親情的表現(xiàn)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恫胥蔌B》中牽牛小弟一聲聲痛哭親娘,想起“親娘待我多少好”,“討個晚娘”卻是“硬心腸”⑨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浙江民歌匯集》(油印本),1981年,第64頁、第24頁、第75頁、第82頁。。《牧牛歌》中“嫂嫂叫叔去牧?!?,告訴他“蓑衣箬笠掛鉤上”,還給小叔子精心準備了“麥餅夾糖飯鑊頭”,體現(xiàn)了長嫂如母的美好親情?!豆蒙┛礋簟分泄蒙┒艘煌釆y,一同觀燈拜觀音,又一同歷險挨罵,情同姐妹?!妒畡窀纭分卸碌拿妹媚托牡貏窀绺牡魤拿?,攢錢娶親,既體貼又關心。
當然,臺州民歌中也有揭露一些人的自私與刻薄,暴露了人性丑惡的一面。如《柴爿鳥》中的晚娘,《牽牛小弟》中的女主人,以及《長工嘆》中的主人家嫂等。
(一)臺州民歌的調式音階。臺州民歌中,勞動號子以宮、羽、徵調居多,節(jié)奏規(guī)整,重復性強。生產(chǎn)勞動的節(jié)奏直接反映在勞動號子的節(jié)奏特點上。如《搬運號子》,譜例見圖1⑩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第182頁、第69頁、第108頁、第141頁、第111頁、第18頁、第2頁。。
圖1 《搬運號子》譜例
這首號子為宮調式,兩段各由兩句構成,旋律節(jié)奏完全重復,但上句結尾在羽音,下句結尾在宮音。第一樂段為四二拍子,每小節(jié)末拍處都有半拍休止,表示工人搬運時的沉重。第一段最后兩小節(jié)“哎啰嗨”作短暫停留后,便進入第二樂段八三拍節(jié)奏,八分音符連續(xù)出現(xiàn),速度快了兩倍,呼吸節(jié)奏緊湊有力,生動表現(xiàn)了扎實有力的動作感。
有些號子中勞動內容和節(jié)奏的變化較明顯,反映在作品的調式調性上,對比鮮明。如《搖櫓號子》,譜例見圖2?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2頁、第141頁、第48頁、第182頁、第69頁、第108頁、第141頁、第111頁、第18頁、第2頁。。
圖2 《搖櫓號子》譜例
該號子第一樂段6小節(jié)為快板,四二拍子。二句式五聲音階中加入變宮和清角,旋律級進下行后上行,緊接著又級進下行轉向上行,形成波浪式旋律線條,節(jié)奏緊湊,使用了前十六后八的節(jié)奏音型,且不斷重復,表現(xiàn)漁民激流勇進的場面,動作整齊劃一。樂段最后落在羽音。第二樂段在旋律結構上出現(xiàn)有變化的重復,轉向慢板。第一小節(jié)出現(xiàn)了兩個半拍的休止符,節(jié)奏舒緩,體現(xiàn)漁民搖櫓動作幅度變大,沉穩(wěn)有力。樂段最后落在徵音,與第一樂段形成鮮明的調式調性對比。
臺州山歌除呼牛山歌以羽調式為主外,其他的以徵調式居多。其中有《對鳥》《救命恩人共產(chǎn)黨》等抒發(fā)歡悅情緒的山歌,更多的則是飽含悲苦之情的生命詠嘆,如《柴爿鳥》《長工嘆》等。《柴爿鳥》譜例見圖3①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38頁、第53頁。。
圖3 《柴爿鳥》譜例
《柴爿鳥》屬四句體起承轉合式山歌。其第一句商音起音,樂句上揚自由,即興性強,富于音樂抒詠特點;第三句起音在角音,體現(xiàn)歌者悲傷的情緒,句尾落在宮音上;第二句和第四句基本相同,結尾落在徵音(主音),音樂抒詠直暢,表現(xiàn)主人公身世可憐,內心凄涼?!秾B》譜例見圖4②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38頁、第53頁。。
圖4 《對鳥》譜例
《對鳥》也是徵調式,但情調不同。第一段的一、二、四句節(jié)奏音型相似,歌詞“吤呣(什么)飛過”用了較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且在“吤”和“呣”之間使用了附點節(jié)奏,符合臺州方言話語習慣。第三句的“吤呣飛過”在節(jié)奏上有變化,轉為切分節(jié)奏,音高由起音的商音轉為下行的徵音,符合起承轉合的轉句特點;最后一句又回到起始節(jié)奏上,以徵音收尾。第二段在第二句和第四句開頭加入四度、五度向下跳進旋律,體現(xiàn)歌者回答時的興奮情緒。
臺州小調調式最多樣,但宮、商、徵三種調式相對較突出。這與小調題材主題的多樣性有關,也與外來曲調在本地所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有關。比如《小妹妹等情郎》是在“無錫景調”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屬宮調式,表現(xiàn)了少女滿懷喜悅等待情郎到來的激動心情;《車夫嘆苦》為“孟姜女調”,徵調式,表現(xiàn)車夫不堪生活的艱辛,內心充滿愁苦。
總體上,由于臺州民歌方言語音的特殊性,比如好多平聲字在臺州方言中都念成去聲,所以臺州民歌的最后一個音常落在徵音上,旋律呈現(xiàn)句末下行,收于低音位置的特點,突出下抑語勢。
(二)臺州民歌的節(jié)奏旋律。節(jié)奏的律動性是勞動號子的首要特征。不同的勞動節(jié)奏使得號子音樂的律動單位長度長短不同,呈現(xiàn)不同的律動形態(tài)。臺州號子的律動單位長度多處于適中狀態(tài),以2/4拍子居多,有強烈的節(jié)拍感,音樂緊湊規(guī)整,強音突出,推進性較強,體現(xiàn)了強健激昂的勞動氣氛。
臺州山歌的節(jié)奏相當自由,一般在陳述性唱詞的部分曲調節(jié)奏接近自然語言,有長短對比變化,卻未形成規(guī)整的節(jié)拍規(guī)律。如《對鳥》的第一句中“呣”為輕讀,所以只用近似附點的節(jié)奏?!毒让魅斯伯a(chǎn)黨》首句“日出”二字都為短促的入聲,唱得也短些?!毒让魅斯伯a(chǎn)黨》譜例見圖5①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浙江民歌匯集》(油印本),1981年,第83頁。。
圖5 《救命恩人共產(chǎn)黨》譜例
臺州山歌在音樂形式上也表現(xiàn)出較大的自由性,抒詠形式豐富,一般具有旋法上揚、時值寬長、運用自由的特點。出于直暢抒發(fā)的需要,上長音的運用較突出。但調高和速度不穩(wěn)定,變化幅度較大。情緒高漲時喜歡走高腔,情緒下來時則高腔較少。如《救命恩人共產(chǎn)黨》三個樂段上半句的曲調因為相關唱詞在字調、節(jié)奏和語氣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作了不同的處理。后面的抒詠部分也差異明顯,其上揚的次數(shù)和位置各不相同,呈現(xiàn)不同的旋法層次。《對鳥》第一句的句尾就是一個上長音,整個旋律線雖然比較平直,但都在高音區(qū)。其旋法一開始就很高,很遼闊,包括唱詞陳述部分,只少了音區(qū)的對比,表現(xiàn)上顯得較從容平穩(wěn)。而《救命恩人共產(chǎn)黨》中的上長音則處于句間,表現(xiàn)較熱烈激昂。在上長音的前、后還常常附加一些小樂匯進行襯托,增添情趣。
臺州小調在音樂形式上具有節(jié)拍較規(guī)整、節(jié)律明顯、節(jié)奏較靈活多樣的特點。比如兒歌謠曲《姐姐走路的篤響》基本上一字一音,但在節(jié)奏上也突出了變化,顯得歡快活潑。臺州小調的旋法形態(tài)也比較多樣,旋律中的大跳進行明顯比山歌增多,旋法也曲折許多,樂匯豐富多變,旋律流暢柔美。
(三)臺州民歌的句式曲式。臺州勞動號子多采用領、和結合的演唱形式,約占總數(shù)的一半。而在結合的具體形式上,多采用句接形式。即領、和兩部相連,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樂句。居后的和部作為該樂句的最后一個腔節(jié),或作為補充。這樣安排顯得比較均勻,可使樂句完整,結構上也顯得清晰規(guī)整。在拉篷、搖櫓、打夯等勞動節(jié)奏相對較舒緩的號子中,這種結合形式很常見。比如《拉篷號子》,譜例見圖6②見臺州群眾藝術館編的《臺州民歌集》(油印本),1982年,第6頁。。
圖6 《拉篷號子》譜例
該曲的領部與和部一前一后,各占一小節(jié),構成完整樂句,結構整齊。兩者交替進行,勻速推進,呈現(xiàn)互相呼應的效果,緊湊中不失從容。
但當勞動節(jié)奏較快時,領、和的結合形式就變?yōu)槊芙邮剑惶鏄嫵梢幌盗芯o促的短句排列,產(chǎn)生激烈、急促的氣氛效果。如黃巖的《打夯號子》《搖櫓號子》等。
臺州號子的曲式結構多較簡單,基本采取平敘性和對應性兩種結構體式,獨立性不強。臺州山歌的樂段結構大多比較簡單,樂句的結構則有較多變化,結構關系明晰,變化不多,多采用起承轉合式的四句體。如《對鳥》第三樂句內的對比關系比較明顯,而且停留在不穩(wěn)定音上,用句尾休止、滑音等取得“轉”的效果。而整首作品四句唱詞的曲調獨立性較強,呈現(xiàn)上下、上下的復對應形式。其他如《柴爿鳥》和《長工嘆》等也是如此。
臺州小調的結構功能較清晰。最常見的曲式結構有對應和起承轉合兩類。對應性的結構在號子山歌中也有,但小調的對應性結構一般上下樂句的對比度比較大。較典型的情況是下句材料來自上句,但有較多的新成分。起承轉合性的結構在山歌和號子中都有,但小調中數(shù)量較多、較典型。
(四)臺州民歌的語音與歌唱特點。地方民歌的所有表現(xiàn)手段及藝術效果,都與它所使用的語言密不可分。臺州民歌以臺州方言為歌詞語言,其演唱以臺州方言的發(fā)音為基礎。由于臺州方言發(fā)音位置靠后,發(fā)音時肌肉比較緊張,口唇動程較大,因此說話時的語流給人硬重之感[1]338。這直接影響到臺州民歌的音樂性質和歌唱特征,進而形成鮮明的藝術特征和音樂風格。
臺州民歌針對其大部分字音音色比較靠后、靠下,發(fā)音硬重,不利于樂音婉轉飽滿展開和悠長響亮送出的問題,主要采取加襯和變音的方法加以解決。
加襯即在歌詞正詞中間適時加入一些發(fā)音比較自然且飽滿響亮的語氣助詞作為襯詞,以增強歌曲的抒詠性。如《田歌》歌詞中每隔一個小的語義單位就加襯,通過“噯、伐、啊”等開口音調節(jié)節(jié)奏,延長節(jié)拍,將樂音遠送,使音色變亮,曲調變得婉轉悠揚?!短锔琛纷V例見圖7①見浙江群眾藝術館編的《浙江民歌匯集》(油印本),1981年,第69頁。。
圖7 《田歌》譜例
還有一種措施是將歌詞中用以敘述的正詞集中在前面,以較快的節(jié)奏唱出,而在句末加一個寬長音,配合相應的襯詞,以達到舒展樂句、盡情抒詠的目的。這樣就形成了民歌音樂進行的疏密徐疾變化,使得音樂節(jié)奏靈動,富有變化,增強旋律感,提高表現(xiàn)力,使歌唱婉轉悠揚,富有余味。如《對鳥》前三句歌詞都是七字句,最后一句突然延長至十多字。歌曲在樂音節(jié)奏的處理上非常典型地將敘事和抒詠兩種內容區(qū)分開來,敘事部分采用快節(jié)奏的吟誦語調,而在抒詠部分則加入一個清亮開放的襯詞,變?yōu)閷掗L音,忽然帶來一種盡情舒放的感覺,對比鮮明。
另外,臺州方言兩字組連讀變調現(xiàn)象突出,這也成為臺州民歌演唱中突破方言發(fā)音不利影響的重要手段。如《對鳥》第三句“吤呣飛過紅夾綠”中的“夾”和“綠”都是入聲字,根據(jù)民族聲樂“逢入必斷”的規(guī)律,二字后面都將出現(xiàn)一定時值的休止。而在起承轉合的音樂結構中,這一句剛好處于轉的位置,在前兩句連續(xù)兩個寬長音的抒詠后,此句句末忽然來個短暫的休止,收到很好的頓挫和突出強調的效果。但是倘若“夾”“綠”后面都作休止處理,勢必破壞歌曲旋律的流暢性,使本來歡快的氣氛變得哽咽悲切。所以歌中對“夾”字進行了變音處理,由入聲調變?yōu)榻咏柶秸{,通過級進上揚來體現(xiàn)。這樣就能自然流暢地過渡到后面的入聲字“綠”,然后戛然而止,恰到好處地突出了“綠”字的收束功能,有力地轉向下面的“合”。
綜上,臺州民歌深深植根于臺州獨特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品性,因此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首先是歷史價值。臺州民歌是臺州先民真實生活和社會狀貌的生動記錄。其次是文化價值。臺州民歌所呈現(xiàn)的臺州地方文化是我國南方文化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種,有著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豐富的題材、生動的表現(xiàn)手法、優(yōu)美的旋律和獨特的風格,使得臺州民歌具有很高的文學和音樂欣賞價值。我們不僅要好好繼承這一寶貴的地方文化遺產(chǎn),還要使它在新時代煥發(fā)生機,為地方經(jīng)濟文化建設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