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燕
【摘要】語文學習應(yīng)該是美的歷程,一篇散文、一首古詩、一句名言,都蘊含著難以言說的美,都承載著豐富的人生感悟。學習語文的過程便是接受審美教育的過程,它既包括了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的體驗教學,也包含了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生活實踐。本文以語文教學課文《貓》《背影》《端午的咸鴨蛋》為例,結(jié)合席勒有關(guān)審美的理論,淺析語文課堂中的審美教育,探討新課程下將審美引入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情感;原則;席勒
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說過:“人可能以兩種方式使自身處于對立狀態(tài):或者當他的情感支配了他的原則的時候,成為野人;或者當他的原則破壞了他的情感的時候,成為蠻人?!泵赖淖罡呔辰缡乔楦泻驮瓌t的雙向結(jié)合,從而避免專制與混亂,在秩序中實現(xiàn)自由。語文審美化教學,就是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堅持讓學生在課堂互動中得到情感和原則的雙向體驗,使語文教學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狀態(tài),從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
蔡元培指出:“國語國文的形式,其依準文法者屬于實利,而依準美詞的人,是屬于美感?!辈淘嗾J為,語文教育中須有實利和美感兩方面的教育,“實利”相當于席勒認為的原則性教育,而“美感”則相當于情感性教育,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從審美教育層面而言,與席勒不謀而合。
一、情感教育
席勒說過:“理性的法則通過不受誘惑的意識而銘記在人心中,自然的法則通過不可泯滅的情感而銘記在人心中。”理性法則需要我們遵循社會的框架,自然法則則需要我們具備情感體驗的多樣性。外國一些學者提出了“情感教育”[ ]的概念,即將情感性教育融入整體教育中,時刻關(guān)注學生生活體感、心境以及心緒,從而完善他們體悟人與物、感悟生活的能力。
1.語言形式之美
語文教學中,語言、修辭之美是我們進行文本賞析的重點,也是審美教育中強調(diào)的形式之美,《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nèi)容中要求“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語言形式都是不同時代人類文化的高度結(jié)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元素,具有濃郁的情感內(nèi)涵,蘊含高度的審美價值。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美文美章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妥帖與不可替代性,更能激發(fā)學生對美的探討,受到美的感染,從而創(chuàng)造個性化的美。
2.情感熏陶之美
審美不能脫離一個“情”字,我們常說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語文的審美教育要用情感動人,通過呈現(xiàn)出的事物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以達到審美體驗。所以,語文教育要為學生提供高質(zhì)量的精神營養(yǎng),要給人性和文學尊嚴的教育。正如魯迅先生曾說:“文藝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欣賞中獲得高尚的情操?!?/p>
我們以七年級第五單元課文為例。首先要把握本單元的情感教育目標:“本單元課文描繪了人與動物相處的種種情形,有的表達了對動物的欣賞、對其命運的關(guān)注,有的表現(xiàn)了人與動物的矛盾沖突。”這個教學目標要求顯然蘊含了情感教育:對動物命運的關(guān)懷。
3.生活實踐之美
語文學習不是只有“陽春白雪”,還有“下里巴人”。在進行語文課程的學習時,關(guān)鍵要幫助學生形成腳踏實地的語文價值觀,讓學生用自己的實踐,用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而這個美感只有當他們真正投入到生活實踐,感悟生活中的民俗中才能體會到。
我們以《端午的咸鴨蛋》為例,淺析學生進行生活實踐文化課程的學習。飲食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也滿足了人們精神層次上的需要,因為這涉及到了文化選擇與文化表達的問題。語文教師由此可以開發(fā)嶺南飲食習俗的資源,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延伸開來。學生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勞動的美,對作者隱藏在食物中的思鄉(xiāng)有了共情,而這認識依靠單純的課堂教學是無法獲取的。
二、原則性教育
席勒說過:“美,把一切事物看作是本身的目的?!泵赖淖罡呔辰绫闶亲裱匀辉瓌t,遵守社會原則,將社會基本準則內(nèi)化為自身原則。
語文教學的原則性教育,就是以文本中厚重的人文修養(yǎng)、健康向上的生命韌性、正直實誠的人格品質(zhì)來熏陶學生的品行。語文教材中不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既有尊師重道的傳承,也有對小人物的關(guān)懷,更有對自然饋贈的感恩……種種內(nèi)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文章,有助于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健全他們的人生觀,使他們發(fā)展成一個有社會公德、遵守社會契約的公民,也即是原則性教育。
我們還是以《貓》為例。文章借三只貓的故事寫出了作者的潛在思想感情,并引出一番為人的哲理,這正是文章的原則性教育。
三、將審美教育引入語文教學的途徑
1.創(chuàng)設(shè)情感情境,進行知識遷移
在中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是教學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也是審美教育的實施者和主導(dǎo)者。教師應(yīng)制造各種氛圍,使學生在不同的氛圍中體會文本的審美意義,產(chǎn)生強烈的精神享受。
中學生容易受到情感的暗示和感化,語文教師要學會呵護學生心底最柔軟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shè)情感情景,通過引導(dǎo),牽引起學生的情感線索,從而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與共情。教師可以通過現(xiàn)身說法、學生自身經(jīng)歷以及社會熱點話題等作為情感情景的引子,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延伸開來,從而營造氛圍。我們還是以《貓》為例具體分析。
上課伊始,直接通過兩個小問題激起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是否養(yǎng)過小動物?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動物?接著,用小動物的圖片喚起他們的直觀情緒。最后,通過言語渲染將情境達到高潮:教師分享與圖片所示小狗相處的點滴趣事。
情景已初步設(shè)定,第二步便要著眼于情景的擴展與延伸,將教師的情緒轉(zhuǎn)移到學生的情感體驗中——讓學生分享自己與動物之間的故事。情景創(chuàng)設(shè)完成,學生完全沉浸在對動物關(guān)心、愛護的場景中。
最后,時機已經(jīng)成熟,學生通讀課文,同時完成表格。
三只貓,三種待遇,三種命運。有了第一、二步情景的創(chuàng)設(shè),學生能設(shè)身處地將自己代入作者此時此刻的處境,從而得出自己的看法:一個弱小的生命就這樣在“我”和家人的強勢話語圍攻下、在強勢暴力的追殺下含冤而死,因此我們要仁愛,不要殘忍。學生能從人與動物的地位上思考,他們的情感體驗由己及人,由人及物,上升到自省意識。這是情感性教育,這就是美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