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勁光 陳玉茹
在治療晚期肝細胞癌患者時,超聲引導下行射頻消融術當前已經在臨床上獲得廣泛應用?;诔曇龑?經腹腔穿刺行射頻消融術,并發(fā)癥少且創(chuàng)面小,臨床上用于治療失去手術切除機會、轉移灶較少、復發(fā)性的肝癌患者[1]。對于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過繼性免疫治療是一種可行且安全的治療方式。此次研究統計分析了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72 例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對晚期肝細胞癌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聯合靶向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72 例晚期肝細胞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6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0~ 75 歲,平均年齡(52.3±8.6)歲;體質量指數21~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4.7±2.3)kg/m2;男20 例(55.6%),女16 例(44.4%);年齡分布:30~44 歲9 例(25.0%),45~59 歲11 例(30.6%),60~75 歲16 例(44.4%);臨床分期:ⅢB 期20 例(55.6%),Ⅳ期16 例(44.4%);分化程度:高分化11 例(30.6%),中分化20 例(55.6%),低分化5 例(13.9%);轉移部位:淋巴28 例(77.8%),骨8 例(22.2%)。對照組患者年齡30~75 歲,平均年齡(52.1±8.9)歲;體質量指數20~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6±2.5)kg/m2;男23 例(63.9%),女13 例(36.1%);年齡分布:30~44 歲8 例(22.2%),45~59 歲13 例(36.1%),60~75 歲15 例(41.7%);臨床分期:ⅢB 期21 例(58.3%),Ⅳ期15 例(41.7%);分化程度:高分化10 例(27.8%),中分化22 例(61.1%),低分化4 例(11.1%);轉移部位:淋巴27 例(75.0%),骨9 例(25.0%)。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年齡分布、臨床分期、分化程度、轉移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簽訂了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排除標準:腹部CT 檢查腹腔內有大量積液;混合細胞性肝癌;卡氏評分量表(KPS)評分<70 分;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嚴重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腦血管疾病等內分泌系統疾病及代謝疾病患者;出現廣泛性的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病灶直徑>6 cm;有外傷史及大手術史出現于治療前 1 個月內。納入標準:腫瘤直徑≥1 cm;接受靶向治療時間≥3 個月;血紅蛋白≥90 g/L,中性粒細胞≥1.5×109/L,血小板計數≥80×109/L;患者的肝內轉移灶較少,病灶直徑≤6 cm。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基礎治療。觀察組術前禁食水,當入院之后便開始行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平臥后行彩超檢查,肌內注射鹽酸異丙嗪25 mg,鹽酸哌替啶25 mg。選取最佳穿刺角度及穿刺點,按照彩超顯示的圖像,常規(guī)消毒后鋪孔巾,且在穿刺點處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在患者的腫瘤部位將FA 多導電極穿刺進,按照腫瘤體積每次消融采用90~100℃,并打開電極,按照腫瘤大小決定持續(xù)時間,通常情況下10~ 15 min,射頻消融次數通過腫瘤數量及體積決定,于退針時電凝止血。兩組均在治療1 周后,開始實施靶向藥物治療,連續(xù)服用12 周的吉非替尼250 mg/d,當有下述情況出現需停止服用:高血壓(Ⅲ級以上);急性消化道出血;反復蛋白尿(>2 g/d);嚴重肝功能衰竭??ㄅ嗨麨I依據2 次/d,d1~14,0.7 g/m2進行治療,1 個療程為3 周,連續(xù)服用4 個療程,當出現下述情況要降低劑量40%:非血液毒性在任何時候出現(Ⅳ級);血液毒性第一次出現(Ⅳ級);第3次出現非血液毒性(Ⅱ級);第2 次出現血液毒性(Ⅲ級)[3]。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后的體液免疫指標及細胞免疫指標。體液免疫指標包括血清 IgG、IgM、IgA;細胞免疫指標包括CD3+CD56+NK、CD3、CD4、CD4/CD8、CD8。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治療后3 個月患者完全無腫瘤組織,持續(xù) 1 個月以上;部分緩解:治療后3 個月患者腫瘤組織最大直徑縮小1/2 以上,持續(xù)1 個月以上;疾病穩(wěn)定:治療后3 個月患者腫瘤組織最大直徑縮小1/4 以上,維持1 個月以上;疾病進展:治療后3 個月患者的腫瘤組織最大直徑增加1/4 以上[4]。總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緩解率72.2%(26/3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7.2%(17/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體液免疫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IgG、IgM、Ig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的血清 IgG、IgM、IgA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的血清 IgG、IgM、IgA 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血清IgG、IgM、IgA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體液免疫指標比較(,g/L)
表3 兩組患者體液免疫指標比較(,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CD3+CD56+NK、CD3、CD4、CD4/ CD8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CD3+CD56+NK、CD3、CD4、CD4/CD8 較治療前降低,CD8 較治療前升高,而觀察組的CD3+CD56+NK、CD3、CD4、CD4/ CD8 較治療前升高,CD8 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CD3+CD56+NK、CD3、CD4、CD4/ CD8 高于對照組,CD8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在晚期肝細胞癌的治療中,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是一種新型治療方式,主要作用機制為超聲引導下向腫瘤內部刺入射頻電極,將電極開啟,將電磁波發(fā)射出去,對腫瘤組織進行振蕩,將巨大熱能發(fā)出,使腫瘤組織在90~100℃的溫度下分布,高溫狀態(tài)下向腫瘤DNA 鏈條裂解,使蛋白質變性,并凝固閉合腫瘤周圍血管,從而對肝癌細胞組織轉移向肝部或全身的現象進行有效預防[5]。同時,周圍正常肝組織血流豐富,而熱能隨著血流發(fā)散,能夠徹底滅活腫瘤組織內部,從而達到預期治療目的[6]。吉非替尼屬于一種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具有選擇性,能夠對腫瘤轉移、生長、血管生成進行有效抑制,為癌細胞凋亡提供有利條件[7];卡培他濱能夠對RNA、蛋白質合成、細胞分裂造成干擾,從而對腫瘤細胞持續(xù)增長進行阻止。二者聯合能夠促進機體免疫力及抗腫瘤效果的進一步提升[8]。
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9,10],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聯合靶向治療能夠促進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疾病控制率的提升、腫瘤標志物水平的降低,對患者免疫功能進行改善。本研究選取于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72 例晚期肝細胞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進行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聯合靶向治療,對照組在基礎治療1 周后行靶向治療。對比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體液免疫指標及細胞免疫指標。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緩解率72.2%(26/3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7.2%(17/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對照組的血清 IgG、IgM、IgA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的血清 IgG、IgM、IgA 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血清IgG、IgM、IgA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CD3+CD56+NK、CD3、CD4、CD4/CD8 較治療前降低,CD8 較治療前升高,而觀察組的CD3+CD56+NK、CD3、CD4、CD4/ CD8 較治療前升高,CD8 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CD3+CD56+NK、CD3、CD4、CD4/ CD8 高于對照組,CD8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Wen 等[9]及Zhao 等[1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針對晚期肝細胞癌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聯合靶向治療,可加快患者康復速度,緩解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很好改善免疫功能,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