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愛梅
摘要:育人路漫漫,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需認真探索。為了更好引導班級家長的育人理念,平復自己育人過程中復雜情緒,也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有幸讀到《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這本書。書中主要講的是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先順應再教育,不焦慮不對抗,里面有理論,也有大量的案例。我們抓狂、焦慮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能找到案例。
關鍵詞:心理;教育;情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9-186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幾個觀點,跟大家分享一下。文章開篇講的就是調(diào)解心理的魔法-認知療法。第一次讀,我還不是特別能理解這個認知療法。我總會認為孩子的思維也沒有發(fā)展這么快,自己是個有文化的成年人,認知總不能出錯吧。其實不是這個意思,認知療法的原理是:直接決定我們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對事情的認知(看法)。如果你改變了對事情的認知(看法),就可以直接改變情緒和行為。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家長的都知道,盡量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去發(fā)火不去打罵孩子,可是往往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到,情緒是忍不住的,說來她就來。發(fā)完火,孩子哇哇哭,我們自己也氣得發(fā)抖,事情好像更糟了,事后我們自己又會后悔,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后媽。其實這個情緒背后是我們的習慣性思維或自動思維在影響?!俄槕睦恚⒆痈献鳌愤@本書梳理講了三個特別實用的認知思維,讓我們對這件事情換一個維度來看待,就看你會不會改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三個認知思維就是一、“壞事變好事”,二、“沒什么,很正?!?,三、“順其自然”。這三個思維順序是不能亂的,打個比方:這次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數(shù)學這么簡單的口算錯了三四五道,單位也不帶,語文生字也錯了一堆,總歸就是孩子錯的地方在家長看來都是不應該錯的,一拿到這個試卷,作為家長的我們可能就開始暴跳如雷,噼里啪啦就是一頓拷問:這20-2=28你是怎想的?這個生字之前不是默過嗎?這么簡單的題目都會錯?上課干什么去了?考試想什么去了?.....然后一堆靈魂拷問后,孩子已經(jīng)懵了,腦袋里一片空白,再拷問幾句可能就開始哭,家長脾氣又見長,可能把試卷會一扔。這些行為其實就是習慣性思維和自動思維,發(fā)完火到最后,我們家長自己在那懊惱,孩子也不開心,也靜不下心來學習,做家長的等情緒平復后還是要重新拿起試卷,該做的還是得做。那么現(xiàn)在這本書從認知療法上面告訴我們處理這件事情,分三個步驟:首先用“好事變壞事”這個思維來調(diào)整我們馬上要爆發(fā)的情緒,雖然這一次考砸了,至少我們知道孩子不足的地方在哪里,也檢驗了孩子這段時間上課怎么樣,什么知識不牢固,也可以讓我們對這段時間的學習進行下反思,哪些地方還可以多加改進,可以調(diào)整我們的計劃,這樣一想,是不是這個馬上要爆發(fā)的情緒會收斂一點,然后用:“很正常,沒什么”來調(diào)整我們的心理,孩子這一輩子要接受的考試和考驗還多著呢,這只是眾多中的一次,既然是學習,肯定就會有掌握的不夠牢固的知識,成績起起伏伏本身也是正常的事情,然后我們也可以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小學的時候,成績難道一直能固定很好嗎?所以沒什么,很正常,我感覺現(xiàn)在我的孩子比我小時候就強太多,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待孩子也是一樣。
接下來在文章的后面還講到家庭教育上一個觀點,我認為也是比較實用的:順應心理,有效溝通。那么,如何去順應孩子的心理?書里也講到,一是無條件的接納和共情,要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力量。比如說對于愛磨蹭的孩子,我們首先要接納他磨蹭這件事情是有原因的。畢竟他還是個小孩,不可能像我們大人一樣,知道這個社會有很多規(guī)則,能自主的管理好自己,也不一定能知道時間的緊迫性。而往往我們認為的磨蹭,其實僅僅只是因為孩子的節(jié)奏沒有跟上我們作為家長的節(jié)奏而已,其實他們在孩子這個同齡階段來說,可能節(jié)奏感都差不太多,所以我們要理解、接納。二是要通過結(jié)果來影響孩子的行為。比如,還是說到磨蹭這件事情,有時候我們可能嘴皮說破了,也沒太多改觀,那我們就換個方式。比如說起床這件事,如果在喊第三次或者我們情緒要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跟孩子說:這是媽媽最后一次心平氣和的提醒你做這個事情,然后我還要告訴你,現(xiàn)在離遲到不到20分鐘,我們?nèi)绻?:30分不出門的話,今天就會遲到。接下來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事,然后做好了就通知媽媽送你??赡芎⒆訉δ阏f的這些話都是無視的,那么他可能就會遲到。那遲到這件事情他是會收到懲罰的,那么下一次我相信我們再這樣做的時候,肯定會比第一次有效。但是書里說的無條件接納并不是說孩子提的什么要求都要去順應和滿足,作者說,順應心理,并不等同于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可以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原則,適當滿足,適當拒絕。相信孩子的要求都有合理之處,但是不要過度,比如說吃垃圾食品這件事,適當滿足就好了。第二原則,先說好,再說不。意思就是先順應孩子的要求,適當滿足,再和孩子約定,把要求限定在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先說好,孩子高興了覺得商量管用,就不會鬧;再說不,因為得到了滿足,就會感恩,比較愿意接受約束。第三原則,約定的執(zhí)行要有彈性。其實我覺得這個事情,放在我們自己的身上也是,我們很多時候會給自己立很多Flag,其實我們真正能按照自己計劃走的應該比較少吧。就拿媽媽們減肥這件事情來說,所以對待孩子也是一樣的,不要太執(zhí)著于規(guī)則,有時候適當?shù)挠悬c彈性,或者做出一點點讓步,讓孩子心理得到一定的平衡。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感受到了你的愛,在這個過程中也學會了通情達理,后續(xù)孩子就能配合的更好,約定也會遵守得更好。
其實書中類似的這種接地氣的實操理論有很多,作者倡導說,好習慣的培養(yǎng)真的不用著急,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是很重要的,但每一個階段都起不了絕對的決定性作用,每個階段都有機會。作為媽媽,要學會做60分的媽媽,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需要做到百分百的完美媽媽。每個媽媽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愿養(yǎng)育孩子,也要相信自己都是最適合我們孩子的父母,也能將孩子養(yǎng)育長大。
孩子成長的路很長,我們靜靜的,慢慢的陪她們一起長大,我們要做孩子的“副駕駛”,而不是孩子人生的駕駛員。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qū)博才金鷹小學 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