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潭
我不太喜歡武俠小說,但卻收藏著一軸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書法墨寶。
金庸先生這件書法作品是送給友人的草書條幅,內容是虞世南的詩《蟬》中的名句“居高聲自遠”。虞世南這首詠蟬絕句,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只要自己立身品格高潔,不必憑借權勢地位的“秋風”(“非是藉秋風”),而自能聲名遠播。詩人筆下人格化的“蟬”,帶有自況意味。金庸先生書寫此句送友人,表達了他對人內在品格的贊美,呈現(xiàn)出一種雍容不迫的氣度和風韻。
生于文宦之家
金庸,本名查良鏞。后來寫小說,把“鏞”字拆開,筆名“金庸”。我國香港著名報人、武俠小說家。
金庸出生在以海潮出名的浙江海寧。海寧自古人文鼎盛,被譽為“文化之邦,藏書之府”。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王國維、蔣百里、徐志摩等都是海寧人(其中蔣、徐是其親戚)。明清兩代,海寧查氏科甲鼎盛,人才輩出,成為江南極少數(shù)的“文宦之家”。僅康熙時查家就有10個進士。其先輩查慎行、查升都是翰林。查慎行是清朝第一流詩人,查升以其人品和書法深得康熙賞識,入職南書房達38年之久。金庸祖父是光緒時進士。父親畢業(yè)于上海震旦大學,受過西洋教育。這先天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使他在書香中度過了童年時代,從而也培養(yǎng)了他終生愛讀書的良好習慣。
但是,就在他的少年時代,盧溝橋烽火燃起,家鄉(xiāng)海寧嘉興地近前線,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從此,他隨學校逃難輾轉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踏上了亂世求學之路。1943年,金庸考進中央政治學校。但因表達對學校管理制度的不滿,被學校勒令退學。后在蔣百里侄子、他表兄幫助下,進中央圖書館工作,使他得到一個大量讀書的機會??箲?zhàn)勝利后,歷經(jīng)戰(zhàn)火蹂躪的家境,不允許他繼續(xù)求學。他在投稿時認識的忘年交編輯推薦下,進入杭州《東南日報》工作。從此,他踏進了報界大門,并終生與報紙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7年10月,他考取上?!洞蠊珗蟆冯娪嵎g,邁進了中國百年報業(yè)史上以敢言著稱、在動蕩亂世始終堅持“文人論政”傳統(tǒng)的《大公報》大門。《大公報》老報人的精神氣質,對金庸一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1947年底,《大公報》生存空間越來越窄。為保存《大公報》事業(yè),報紙創(chuàng)辦人帶領一批骨干奔赴香港,著手籌備《大公報》香港版復刊工作,金庸隨之南下。這是他命運中最大的轉折。從此,他的人生在這里展開。他在香港生根、成家、創(chuàng)業(yè)、辦報紙、寫小說,建立起自己的事業(yè)大廈。
縱橫三界江湖
香港這個國際化、商業(yè)化大都市,是金庸安身立命、成家立業(yè)之寶地。他在這里創(chuàng)辦《明報》,短短幾年,就從娛樂性小報崛起為香港三大中文報紙之一,成為香港乃至中文報業(yè)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在這里撰寫出版武俠小說,風靡海內外中華文化圈。他以武俠小說和《明報》登上香港億萬富豪榜。他頭上戴有報業(yè)巨子、武俠小說大師、社會活動家等桂冠。鮮花和掌聲把他送上了“金庸神話”的巔峰。但是金庸就是金庸。在這諸多炫目光環(huán)的背后,他終其一生,骨子里還是一個典型的傳統(tǒng)中國文人,他的小說、政論,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產物。
首先,從他的武俠小說來看,自1955年第一部《書劍恩仇錄》問世以來,直至1972年寫完《鹿鼎記》之后宣布“封筆”,前后17年共寫武俠小說15部。武俠小說給他帶來巨大聲譽。
金庸武俠小說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學界、文壇褒貶不一,對其在中國通俗文學史上的地位,見仁見智,備受爭議??傮w上看,它既有香港社會高度商業(yè)化、市民化、娛樂化、通俗文學的特征,又包含較豐富的歷史知識、地理背景、人情風俗,具有較豐厚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文化品位。金庸小說,卷舒歷史風云,感慨蒼茫人生,其背景大多是易代之際(如宋遼之際、元明之際、明清之際)。此種關注國家興亡的思路,既有基于他本人早年亂世經(jīng)歷的體驗思考和政論家的人生感慨,又反映了世間的人生真實,充滿人道關懷。他通過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俠義人物,洞察人性的幽微變化曲折,刻畫人性的復雜豐富,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精神價值和政治理想。不同的人看他的小說有著各不相同的視角,俠義、情愛、歷史、政治等。但最終他們都能在千百個不同類型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中,讀出中國文人追求真善美的傳統(tǒng)美德,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濃厚強烈的家國情結,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懷,啟迪后人的歷史智慧。這是他在濃郁商業(yè)化氛圍中寫作的武俠小說風行不衰的根本原因。在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之上,人性是永恒的。
武俠小說不是金庸的全部。《明報》和他的社評,在他生命中無疑占據(jù)更重要地位。那是他一生的事業(yè)。僅讀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沒讀過查良鏞的社評,看到的是一個不完整的金庸。在金庸的黃金歲月,他兩手寫文章。白天在渣甸山書房寫小說,揚千古俠風;晚上在《明報》辦公室寫社評,褒貶現(xiàn)實政治。寫武俠小說,最初只是出于商業(yè)動機,為了招徠讀者,擴大報紙銷路。后來報紙打開局面后,他就把興趣集中到寫社評上,評論國家大事,剖析世界風云。金庸的社評,秉承中國近代王韜、梁啟超辦報“文人論政”的傳統(tǒng),以他銳利的“新聞眼”,談史論政,縱橫捭闔,深具見地,獨步文林,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風骨氣節(jié)和遠見卓識,實現(xiàn)了“文章報國”的初衷,為海內外識者稱頌,開啟了以政論聞名的查良鏞年代。
不改書生本色
金庸是個色彩斑斕、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他身處文學、新聞、政治三大江湖,應付自如。他身居英國統(tǒng)治下的香港,精通外語,長期接受西方文明的浸淫影響,飲威士忌酒、吃牛排成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他生在商業(yè)時代,身處商業(yè)社會,作為一個世俗中人,他屬于紅塵,無法超越塵世的網(wǎng)羅,無所逃于對功利和金錢的追求,孜孜矻矻使自己成為商業(yè)社會成功的報人、作家和企業(yè)家。但從更深層面看,他又出生在一個破落的舊士族家庭,從小在儒家經(jīng)典熏陶下成長,從遺傳密碼和士族的生活方式中,攝取了大量關于中國士大夫文化的隱蔽信息。他身上有類似古代士大夫那樣根深蒂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儒家尊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情懷。他一生博覽,坐擁書城,學貫中西。他對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佛學甚至琴棋書畫,都有相當精深的造詣,具有濃厚的文人情結。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縱觀金庸先生其人其文其行及其作品折射的精神世界,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還是一顆傳統(tǒng)的中國文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