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秉江
(甘肅省山丹縣馬營河流域管理處,甘肅山丹734103)
近些年,受上游水庫聯(lián)合調度運行的影響,使河道來水來沙條件出現(xiàn)顯著改變,中小流量顯著增加,造床流量減少,河床淤泥堆積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灘槽高差,以致主流頻繁擺動,對淘岸構造形成嚴重的沖刷作用,對沿河居民農業(yè)生產與生命財產安全形成較嚴重的影響[1]。針對以上情況,在河道工程整治階段,施工方擬定采用鉛絲石籠護岸的工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對其在河道控導工程起到的作用及具體應用方法加以分析。
馬營河是黑河最東的一條支流,也是山丹縣境內最大的河流,全長113 km,自然坡降范圍為1/30~1/40,河床曲折,呈“S”形,地層巖性河岸表層是低液限黏土,河床上、下段分別是沖洪積含礫砂層、沖洪積中細砂層。經現(xiàn)場實測發(fā)現(xiàn),本河道兩崖坎標高為0.3~2.9 m。
針對河岸沖淘崩塌的成因,主要是水流與灘岸兩者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產物??梢詫⑺骺闯墒且环N持續(xù)不斷的慣性流體,若其和灘岸相接觸過程受到阻礙以后,將會誘導水流分股過程,當回流與搜根流兩者相遇后便會形成有巨大離心及向心力的環(huán)流,以致橫向不能均衡的輸沙,若環(huán)流和河床土質無法維持均衡狀態(tài)時,河床就會被破壞,進而形體有所改變,產生不規(guī)則的沖刷坑,流速越大,沖刷坑越深,灘岸邊坡系數越小,沖刷坑越深[2]。
將鉛絲石籠用于河道灘岸整治工程中能起到較好的穩(wěn)固作用;采用鉛絲石籠維護河道灘岸基本土體,使其免受沖淘,以上是近些年國內很多河道工程項目中防止土體被破壞、減少流失量的常用手段,鉛絲石籠對土體直接和水流接觸過程形成阻止作用,進而減輕水流對土體的沖刷侵蝕作用,且石籠自體沉重,穩(wěn)定性較強,很難被水流沖破,與其他加固穩(wěn)定護坡方法相比較,其能承受高速度水流的沖刷作用。在河道防護工程中,鉛絲石籠不僅能對分隔分流起到阻斷作用,也能承受水流沖刷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故而在生產實踐中,要求選用的鉛絲石籠鉛絲韌性優(yōu)良、高強度、耐腐蝕性好,可以選用硬度大、抗沖擊能力強的花崗巖,保障其使用壽命。
3.1.1 設計沉排護腳3.1.1.1沉排壓載。通過肉眼觀察,沉排護腳是采用鉛絲編成的網格式籠狀物,內部切有塊石,針對網格的規(guī)格大小,以不漏掉填充的石塊為限度。本工程設計鉛絲石籠時選用8#鉛絲編成網格,按照0.5 m×0.5 m間距布設對拉鉛絲,綁緊上下網片和砌體,借此方式強化石籠的整體性。
3.1.1.2 確定沖刷深度。因有水流側蝕作用,使護腳受到一定限制,護腳位置河床一定沖深,針對護腳尺寸,要符合河床沖刷到最低高程時護腳構造坡度依然能維持穩(wěn)定性,實現(xiàn)對岸坡的有效維護。采用下式測算沖刷深度[3]:
式中,α為水流流向和岸坡的夾角(°),取45°;m為護腳終止后的邊坡系數,取3;Vj為水流發(fā)生偏斜時,局部沖刷流速(m/s),取1.1。
3.1.2 設計沉排護坡
3.1.2.1 確定護坡坡度。結合土工試驗資料,河岸土質、飽和土的內摩擦角通常分別是26°、22°,其穩(wěn)定坡比一般為1∶2.5。
3.1.2.2 沉排壓載。使用8#鉛絲制作成網格,按1.0 m×1.0 m間距布置對拉鉛絲,綁緊上下網片和砌體,增強石籠的整體性。
3.1.2.3 護坡封頂。護坡的頂部設計情況影響著石籠護坡結構的抗滑性、穩(wěn)定性。本河道護岸工程封頂利用平封法,平封延展長度取1.0 m。
3.2.1 基礎清理 項目施工借助1 m3挖掘機,75 kW推土機器械進行,清理基礎基面上滯留的淤泥、木屑等雜物。加強堤基清理寬度指標的控制,可以利用基礎設計寬度和壩前后側1.0 m的富余寬度之和進行計量。針對基礎清理階段形成的廢棄殘渣,應統(tǒng)一運輸、攤堆在堤防后背水側,基礎清理深度平均為30 cm。雜物清除結束后,組織工人沿壩軸線予以整頓,通過碾壓維持并鞏固堤基原狀態(tài)[4]。
3.2.2 挖掘基礎 利用1 m3挖掘機挖掘基礎,開挖作業(yè)面分層水平掘進,各層挖掘深度維持1.0 m,挖掘邊坡堤內側按1∶2、另一側按1∶1.75挖掘,借此方式減少作業(yè)量,確保施工活動安全穩(wěn)定推進。針對壩坡側,嚴禁出現(xiàn)超挖情況,要預留出20 cm保護層,為人工削坡修整操作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針對由基礎內挖掘出的土方,將其堆積在基礎挖掘坑河床側,用作回填基坑的用料。
3.2.3 填筑壩體 利用器械挖出河床內的砂礫石,并將其運輸到上堤集中安置,推土機整頓物料,壓路機碾壓,分層式填筑壩體,各層鋪土厚以40~65 cm為宜,各碾壓作業(yè)面長度≥200 m,碾壓面高程差≤±5 c。
3.2.4 鉛絲籠裝塊石施工 具體是在預定的位置,施工方組織人力對鉛絲籠進行綁扎處理,人工將石塊裝進石籠體內。鉛絲綁扎連接不同石籠體,使其安穩(wěn)性符合設計要求,不同鉛絲籠之間要形成一定錯開縫,整齊安放,將300~500 mm塊石或卵石投放至鉛絲籠中,本工程項目中填石的平均粒徑為400 mm[5]。明確要求要分層填筑塊石,填筑過程中要做密實處理,推薦用砂礫石灌縫進行填充。
本河道工程治理階段應用了鉛絲石籠護砌技術,在2017年12月底開工,歷經2018—2020年的汛期檢驗,確認本工程綜合狀態(tài)良好,新建設出的防洪堤段沒有出現(xiàn)被水流淘空、塌陷等不良情況,采用的工藝技術、項目建設質量標準均符合設計要求,實現(xiàn)對兩灘農耕生產、村落安全的有效保護,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