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國
北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西京洛陽聚集了一批因反對新法而閑退于此的耆宿大臣,人數(shù)相當可觀,領(lǐng)袖人物為司馬光、文彥博、富弼。該文人群體自稱為“洛社”,經(jīng)常聚會酬唱。
飯局這種東西,文人最喜歡了,能吃能喝能寫詩。而且在洛陽開中老年飯局,是有傳統(tǒng)的。他們是在模仿唐代白居易在洛陽辦的“香山九老會”。白居易搞聚會,就是要寫寫詩吃吃飯,隨便發(fā)發(fā)退休后的牢騷,身在洛陽腦子也還留在長安,而司馬光這群人的聚會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洛社”舉行的活動中,以文彥博于元豐五年(1082年)發(fā)起的耆英會最為著名,規(guī)模最大。這次由文彥博精心策劃的耆英會舉辦得非常成功,“洛陽多名園古剎,有水竹林亭之勝,諸老須眉皓白,衣冠甚偉,每宴集,都人隨觀之”(《邵氏聞見錄》)。
明 佚名《耆英勝會圖》47厘米×342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洛社”成員看起來悠游自如,盡享林泉之樂,但背后卻隱匿著極不尋常的事實。
按規(guī)定,當時69歲的司馬光本來是不能進入這支隊伍的,但因他聲望高、學(xué)問好、人緣不錯,又正好自己退居洛陽編撰《資治通鑒》,便被“強拉入伙”,成為“耆英會”中最年輕的一位。眾人經(jīng)過合議,決定由司馬光執(zhí)筆,撰寫《洛陽耆英會序》,以紀其事。司馬光又撰《會約》,給聚會定了八條規(guī)矩:
一、序齒不序官;
二、為具務(wù)簡素;
三、朝夕食不過五味,菜果脯醢之類,共不過二十器;
四、酒巡無算,深淺自斟,主人不勸,客亦不辭;
五、逐巡無下酒時,作菜羹不禁;
六、召客共用一簡,客注可否于字下,不別作簡;
七、會曰早赴,不待速;
八、右有違約者,每事罰一巨觥。
有了這么一則《會約》,表面看這些耆老們在請客的過程中減少了身不由己的鋪張,杜絕了競奢斗富的攀比,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可以悠游自如,盡享林泉之樂,但在這背后卻隱匿著極不尋常的事實。
北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殘稿》33.8厘米×130厘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在洛陽居住的司馬光,完成了其史學(xué)巨作《資治通鑒》。雖然退居洛陽,但他的舉止依然處于政敵的監(jiān)控之下。在縱情詩酒的背后,司馬光普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并且始終對政局保持著高度關(guān)注。
耆英會表面上遵照“尚齒不尚官”,實際上既“尚齒”又“尚官”。按照會約,以致仕年齡70歲為入會條件,并在入會以后按照年齡大小排行,也就是“序齒”?!吧泄佟弊鳛橐粋€不成文的規(guī)定,即入會者必須有較高的官爵地位。二者缺一不可。耆英會仿效白居易九老會所繪《九老圖》,使閩人鄭奐繪制《洛陽耆英圖》,但凡入會者必入此圖,由此進一步增加了耆英身份的榮耀。司馬光還在序文后羅列了與會者名單: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武寧軍節(jié)度使致仕韓國公富弼,字彥國,年七十九。河?xùn)|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事潞國公文彥博,字寬夫,年七十七。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字君從,年七十七。太常少卿致仕王尚恭,字安之,年七十六。太常少卿致仕趙丙,字南正,年七十五。秘書監(jiān)致仕劉幾,字伯壽,年七十五。衛(wèi)州防御使致仕馮行己,字肅之,年七十五。太中大夫、充天章閣待制、提舉崇福宮楚建中,字正叔,年七十三。司農(nóng)少卿致仕王慎言,字不疑,年七十二。
耆英會成員多為當朝元老重臣,他們或因年高而致仕,或暫居閑職逗留洛陽。但無論屬于哪一類,他們幾無例外皆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失去政治權(quán)力。而當這些人退居洛陽時,他們的舉止依然處于政敵的監(jiān)控之下。在縱情詩酒的背后,普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并未像自己所稱那樣忘情世事,而是始終對政局保持著高度關(guān)注。《司馬光傳》記載其在朝廷求言詔下后,“欲嘿不忍,乃復(fù)陳六事。又移書責宰相吳充……凡居洛陽十五年,天下以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號為司馬相公,婦人孺子亦知其為君實也”,其史學(xué)巨作《資治通鑒》便是在洛陽時期完成的?!陡诲霰緜鳌芬卜Q他“雖家居,朝廷有大利害知無不言……又請速改新法,以解倒懸之急”。由此可看出,耆英會成員作為被迫從權(quán)力中心撤退的變法派主要對手,淡泊率真、歡聚暢飲只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面,他們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脫離與當時政局的聯(lián)系。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初五,壯志未酬的神宗與世長辭,年僅8歲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
密切關(guān)注政局的耆英會成員立即做出反應(yīng),司馬光在程顥的鼓動下進京臨闕,請廣開言路并攻擊新法,指出由高太后主持廢除新法“是乃母改子之道”,并非哲宗“子改父之道也,何憚而不為哉”,為廢除新法制造輿論。五月,司馬光被任命為門下侍郎,進入執(zhí)政行列。七月,呂公著也以尚書左丞為執(zhí)政。次年改元“元祜”,從此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開始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祜更化”。耆英會中的司馬光和范鎮(zhèn),熙寧元豐間雖閑居洛陽而極富人望,史稱當時“天下賢士大夫望以為相者,鎮(zhèn)與司馬光二人,至稱之日君實景仁,不敢有所軒輊”。哲宗立,韓維推薦范鎮(zhèn)復(fù)出,“拜端明殿學(xué)士,起提舉中太一宮兼侍講,且欲以為門下侍郎”。范鎮(zhèn)此時年事已高,不愿出仕,復(fù)告老以銀青光祿大夫再致仕。司馬光則逢時而起,把握機遇施展抱負,為時人賦以極高的期待。其進京時,“衛(wèi)士望見,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觀,馬至不得行,曰:‘公無歸洛,留相天子活百姓?!?/p>
司馬光任執(zhí)政后,即大刀闊斧地廢除新法,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驅(qū)逐變法派大臣蔡確、章惇。隨著蔡章二位變法派主將的被貶,保守派與改革派的斗爭基本結(jié)束。其次,大力援引保守派人物入朝。首先推薦文彥博,又相繼推薦范祖禹、范純禮、程頤等入朝。在其大力援引下,以耆英會成員為首的保守派很快占據(jù)元祜政壇主導(dǎo)地位。再次,全面廢除新法。廢除新法既是司馬光的政治理想,同時在推行過程中又逐漸演變成與改革派的權(quán)力斗爭,因此最終犯了矯枉過正之病。廢除新法是與前述兩項交織進行的,從元祜改元吹響全面廢除新法的號角開始,到當年九月司馬光病死,不到一年時間,司馬光以快刀斬亂麻的手法很快完成了基本廢除新法的夙愿。盡管洛陽耆英會大多數(shù)成員在元祜年間已經(jīng)故去,但仍有少數(shù)在世者隨著司馬光執(zhí)政紛紛出仕。除司馬光外,共有文彥博、范純?nèi)?、鮮于優(yōu)、張問四人,皆是日后名列元祐黨籍之人。文彥博在元祜元年由司馬光推薦,以四朝元老身份出山。高太后本想付以宰執(zhí)大權(quán),因諫官反對任以平章軍國重事,六日一朝,一月兩赴經(jīng)筵,受到崇高禮遇。范純?nèi)试谡茏诩次缓蟊徽偃霝榻o事中,元祐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躋身宰執(zhí)行列。鮮于優(yōu)在哲宗立后先使京東,后入朝官至左諫議大夫。張問則在元祐初為秘書監(jiān),后轉(zhuǎn)給事中,累官正議大夫,于元祐二年(1087年)。
由此可見,洛陽耆英會是熙寧元豐年間反變法人士的核心群體,它使成員們既遠離了不愿與之合作的變法派政權(quán),又與志同道合者同氣相求,加強了在野反變法群體的凝聚力。盡管多數(shù)成員老死于耆英會活動期間,但由于成員們的社會聲望以及反變法理念具備高度影響力,使得耆英會成員們的聯(lián)系在洛陽時期落地生根,并將會社外的相關(guān)士人凝聚在一起。
一場本來是退休人員的飯局,卻最終對政局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宋 佚名《春宴圖》(局部)26厘米×515.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以唐代十八學(xué)士雅集為典故,再現(xiàn)了宋人聚會的真實場景。樸素的器皿、簡單的食物,沒有其他奢華物品,一眾好友圍桌而坐,相談甚歡。而這與司馬光《會約》中規(guī)定的用餐標準極為相似。
司馬光等人重回政壇,將會有何作為?暫時輕松一下,先看看宋人的餐桌上都會有哪些“硬菜”,后面還有更多精彩故事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