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正月十五、上元佳節(jié)的夜晚,神都洛陽。
時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蘇味道,便服乘馬,陪著坐在馬車上的夫人等家眷,離開位于宣風坊的府邸,準備去看元宵節(jié)的花燈。
置身“盛飾燈影之會”的星津橋上,目睹燈光、月光、星光交相輝映于水天之際的蘇味道,寫下了“古今元宵詩第一”的《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佳節(jié),洛水河邊,樹上、橋上掛滿了花燈,與天上的星月之光交相輝映,平日夜晚不讓通行的星津橋、天津橋、黃道橋三座橋上的鐵鎖也打開了。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街上人潮涌動,馬蹄掀起的塵土飛揚;元宵之夜的月光灑遍了燈市的每一個角落,好像在追趕著人們一樣。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街上的歌伎們都打扮得花枝招展,一邊觀燈,一邊踏歌而行,唱著“落梅”這樣的流行曲調(diào)。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今晚的洛陽城取消了宵禁,所以計時的玉漏你也就不要催人回家了,就讓他們盡情享受這元宵佳節(jié)的夜晚吧。
蘇味道此時的官職相當于大唐帝國的宰相,那么,大唐帝國的宰相,怎么會在元宵節(jié)的晚上以“便服乘馬”的模樣賞燈呢?
“便服乘馬”自然是有依據(jù)的。
首先,唐朝宰相在都城之中的日常出行,就是騎馬而行。當然,不會騎馬也可以乘車,身邊也往往只有三五隨從。宰相們要搞前呼后擁,享用公派衛(wèi)隊的排場,是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初三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之后的事情了。
隋唐時期,不僅宰相們元宵觀燈穿便服,就是皇帝在這天觀燈,也穿便服。
在大業(yè)六年正月元宵節(jié),“角抵大戲于端門街,天下奇伎異藝畢集,終月而罷。帝數(shù)微服往觀之”。身穿便服的隋煬帝楊廣,去了一次還不夠,還去過數(shù)次。
據(jù)元稹《燈影》一詩我們還可以知道,唐玄宗和楊貴妃兩人也曾身穿便服在洛陽城觀燈:“見說平時燈影里,玄宗潛伴太真游。”劃重點:原來隆基與環(huán)環(huán)真的有如此浪漫的時候呢!
其實,皇帝宰相們在元宵節(jié)的晚上穿便服賞燈,并不難理解。想想看,在這種“車馬駢闐,人不得顧”的擁堵交通狀況中,皇帝宰相們穿著便服出門,既是方便自己,也是方便別人。大家都是觀燈去的,人群中突然出現(xiàn)個穿官服或是穿精美龍圖服飾的人,喲!宰相來了、皇帝來了,無論如何得磕個頭、打個招呼,如此一來,你還看燈不看?
唐朝人的元宵節(jié):真會玩兒!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jié)”,又叫“元宵節(jié)”“元夕節(jié)”“元夜節(jié)”。
正月十五,是新年中的第一次月圓之夜,也是一個道教極為重視的節(jié)日。道教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合稱“三元”。于是,正月十五就被稱為“上元節(jié)”。上元節(jié)的夜晚,就是“元宵節(jié)”。
在隋唐以前,元宵節(jié)的張燈活動主要是供皇帝及后宮觀賞,時間不固定,節(jié)俗也不固定,并沒有形成固定的節(jié)日。
記錄表明,我們今天能過上元宵節(jié),得感謝傳說中的那位昏君——隋煬帝楊廣。正是他以折騰至死的折騰精神,折騰修洛陽城,折騰挖大運河,折騰打高麗,捎帶手的,他還折騰出了一個元宵節(jié)來。
記錄來自《資治通鑒》:隋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正月丁丑日,“于端門街盛稱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zhí)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
這個正月丁丑日,就是正月十五日。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此處注釋說:“今人元宵行樂,蓋始盛于此。”
胡三省的“蓋始盛于此”,再加上司馬光的那句“自是歲以為常”,非常關鍵。這說明元宵節(jié)的節(jié)俗形成,我們應歸功于隋煬帝楊廣。
但元宵節(jié)得到進一步提倡和興盛,并最終形成國家級的公眾節(jié)日,那就要感謝另外幾位唐朝皇帝了,特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哦,還包括他的三伯父唐中宗李顯和他的親爹唐睿宗李旦。
隋唐的皇帝們,還真會玩兒。
唐朝元宵節(jié)最重要的節(jié)俗,當然是看花燈了。唐朝元宵節(jié)看花燈有多熱鬧,從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夜》可見一斑。其實,白居易也有描述:“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p>
與我們現(xiàn)在看的花燈全是電燈不同,古代的花燈都是點燃火把或點燃蠟燭來制作花燈的。
那么,古人為什么要選擇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呢?還在原始社會時,最早的夜間照明工具是火把?;?,不僅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還幫助人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食年代。所以,從遠古以來,人們一直保持著對火的敬畏和崇拜。
到了春秋時期,天子或諸侯在討論國家大事或接待重要使節(jié)時,就要在宮廷之中點燃火炬,謂之“燃庭燎”。這在當時,是最高規(guī)格的禮儀,《詩經(jīng)》里就有“庭燎”一篇。
到了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燃燈更是以其供養(yǎng)佛祖的功用而得到朝野上下的歡迎。此時,燃燈已是四項重要的佛事活動之一。
唐朝元宵節(jié)的大規(guī)模燃燈,正是來自佛僧的請求?!杜f唐書》記載,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望,胡僧婆陀請夜開門燃百千燈,睿宗御延喜門觀樂,凡經(jīng)四日”。
要感謝這位胡僧,正是出自他的請求,得到了唐睿宗李旦的許可,從而開了唐朝官方正月十五燃燈的先河,也帶動了元宵節(jié)燈會的節(jié)日氣氛。
其實,這個胡僧的請求是兩項。一項是燃燈,另一項是“夜開門”。后者對于元宵節(jié)習俗的形成,則顯得更為關鍵。這里的“夜開門”,就是指蘇味道詩中的“金吾不禁夜”。當時的燈會,分為官方燈會和民間燈會兩種。
唐朝官方燈會,極為奢侈盛大,“晝夜不息,閱月未止”“白鷺轉花,黃龍吐水,金鳧,銀燕,浮光洞,攢星閣,皆燈也”,可見燈型繁多,各具特色。
當時,還出現(xiàn)了利用熱動力學催動花燈轉動的“影燈”:“五色蠟紙,菩提葉,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又有深閨巧娃,剪紙而成,尤為精妙?!?/p>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宮廷燈會更為大手筆:“上元燈節(jié)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宮女千數(shù),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萬錢,裝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貫。妙簡長安、萬年少女婦千余人,花服花釵媚子亦稱是,于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6/23/qkimages11141114202102111420210207-2-l.jpg"/>
三日兩夜,20丈高的燈輪,50000盞燈,1000名宮女,1000名長安和萬年兩縣的少女和少婦,10000錢/花冠的服裝費用,那場面,那家伙,那是相當宏大。這樣奢侈,不怕大臣們勸諫?果然,右拾遺嚴挺之站了出來,他不解風情地要求唐睿宗李旦,“晝則歡娛,暮令休息”,不要太過分,不要日以繼夜地折騰。
史稱“上納其言而止”。其實,哪兒止了?根本沒止。真要止了,哪兒還有下面李旦兒子李隆基更加豪華的折騰?哪兒還有我們今天的元宵節(jié)?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20丈高的燈輪、燈樹已經(jīng)不夠用了,直接上“燈樓”!
李隆基“大陳影燈,設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設蠟燭,連屬不絕。時有匠毛順,巧思結創(chuàng)繒彩,為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鏘然成韻。乃以燈為龍鳳虎騰豹躍之狀,似非人力”。上行下效。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達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宰相楊國忠家“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紅燭,圍于左右”。
民間燈會的熱鬧程度,也絲毫不遜色于宮廷和高官家的花燈:“燈明如晝,山棚高百余尺,神龍以后,復加儼飾,士女無不夜游,車馬塞路?!?/p>
大街上的人多到了什么程度?有的人甚至被人潮擠得雙腳懸空而走,“有足不躡地浮行數(shù)十步者”。
唐朝的元宵佳節(jié),可不止長安一個城市在狂歡。在蘇味道寫詩的東都洛陽,“月光三五夜,燈焰一重春。煙云迷北闕,簫管識南鄰。洛城終不閉,更出小平津”,可見洛陽連城門都沒有關;在揚州,“燈燭華麗,百戲陳設,士女爭妍,粉黛相染”;在偏遠的甘肅涼州,“燈影連旦數(shù)十里,車馬駢闐,士女紛雜”。
可見全國人民都動起來了,都在看花燈,過元宵佳節(jié)。
唐朝元宵節(jié),還有“踏歌”、拔河的節(jié)俗。
李白在《贈汪倫》中寫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边@里面,李白提到的友人汪倫,是“踏歌”而來。按照我們的簡單理解,汪倫那是邊走邊唱,是汪倫心情愉悅、隨性而為的一種偶然行為而已。
然而,史料顯示,汪倫在此處的“踏歌”,正如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提及的游伎們“行歌盡落梅”一樣,并不是簡單、隨意地邊走邊唱。踏歌,其實是我國原始歌舞的一種?!秴问洗呵铩肪砦濉豆艠贰份d:“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边@其中的“投足以歌”,就是按照音樂的節(jié)奏,用腳踏地為節(jié)拍,邊歌邊舞。
史書上關于踏歌的最早記載,見于劉歆的《西京雜記》:漢朝的宮女曾“相與連臂,踏地為節(jié),歌‘赤鳳凰來”。在這里,宮女們是上身連臂,踏足而歌。唐朝的踏歌,又叫踏謠,是由官方組織宮女或教坊女集體參與表演的大型歌舞活動,并且唐朝首創(chuàng)將這種踏歌運用于元宵節(jié)的節(jié)日助興。
在宮廷中,唐玄宗李隆基作為喜愛音樂的人,自然要率先垂范了,他在元宵節(jié)“即遣宮女于樓前縛架,出跳歌舞以娛樂之”。他還曾于東都洛陽,召見方圓三百里以內(nèi)的縣令刺史,命他們攜帶歌舞隊前來比賽,大搞文藝會演,并對優(yōu)勝者予以獎勵。
為了讓元宵節(jié)的踏歌更加豐富多彩,李隆基還讓自己手下的大才子、宰相張說親自出馬撰寫歌詞——“玄宗嘗命張說撰元夕御前踏歌詞”,也就是現(xiàn)在留下來的張說《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二首》。
最叫人驚奇的是,他們還拔河!唐人封演寫的《封氏聞見記》記錄:“玄宗數(shù)御樓設此戲,挽著至千余人,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倍摇斑M士河東薛勝為拔河賦,其辭甚美,時人競傳之”。當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拔河”這個名稱。而直到2016年春節(jié)前,筆者所在的單位還在組織精壯人士參加拔河比賽,由此可見文化習俗的傳承威力,著實驚人。
這個拔河,怎么算,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唐朝元宵節(jié),吃什么節(jié)日食物?
元宵節(jié)吃什么?吃元宵啊。
現(xiàn)在是,古代不是,至少蘇味道所在的唐朝就不是。
事實上,在唐朝以前,元宵節(jié)沒有專用的節(jié)日食物。到了唐朝才有的,但也不是我們今天所吃的元宵。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元宵,而是白粥或肉粥。《唐六典》記載:“又有節(jié)日食料……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薄案嗝印本褪侨庵?。
第二是面繭?!堕_元天寶遺事》:“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繭”。面繭,是一種用糯米做成的蠶繭形食品,也可以用于祭祀蠶神。這當然也不是元宵。
第三是絲籠?!段牟s錄》:“唐代歲時節(jié)物……上元則有絲籠?!睋?jù)考證,絲籠不是竹子做的竹籠,而是一種用麥面制作的餅狀食品。餅狀的食品,當然不是元宵。
第四是火蛾兒、玉梁糕?!对葡呻s記》:“洛陽歲節(jié)正月十五日,造火蛾兒,食玉梁糕?!睋?jù)考證,火蛾兒應該是一種油炸食品,玉梁糕可能是由米粉或麥粉制成的糕點。這兩個食品與元宵的距離,也不小。
第五是焦塠。《膳夫錄》:“汴中節(jié)食,上元油塠?!睆摹短綇V記》所記的這種食品的制作方法來看,它的造型是圓形的,主要用面制成,而且面中有南棗做成的餡兒,經(jīng)油炸之后,“其味脆美,不可名狀”,像不像我們今天的油炸元宵?反正,這個焦塠,是唐朝最像元宵的食品。
焦塠,到了宋朝還是元宵節(jié)的當家食品,只是當時已出現(xiàn)了“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的“湯圓”雛形。不過,這種“圓子”肯定沒有餡兒,因為它還要蘸上糖臛(糖漿)才好吃。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藏在節(jié)日里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