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佳瑩
人物名片:徐永輝,1930年出生于上海,畢業(yè)于杭州新聞學校,《浙江日報》高級記者,曾任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分會名譽主席,浙江省新聞攝影學會會長等職。被譽為國內(nèi)新聞界“跟蹤攝影第一人”的徐永輝,在崗70余年,創(chuàng)作的《一戶人家十年間》《陪嫁的“傳家寶”》《一曲難忘三十年》《一戶農(nóng)家五十年》等長篇圖文報道,深刻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和中國農(nóng)村、中國農(nóng)民的巨大變遷,作品曾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并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徐永輝也是新聞攝影界第一位在央視春晚亮相的新聞人物。
采訪組成員:浙江傳媒研究院 王曉東
《浙江日報》全媒體深度報道部 陳佳瑩
《浙江法制報》胡曉峰 陳 騫
采訪組:徐老,您從業(yè)七十余載,被譽為中國“跟蹤攝影第一人”,我們很想知道,您最初是如何走上新聞攝影道路的?
徐永輝:我是1930年生人,出生在上海。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時我還失業(yè)在家,根本沒想過會成為《浙江日報》的記者。但我一直有一個念頭:要去找共產(chǎn)黨!
為什么呢?我15歲開始在上海萬籟鳴照相館當學徒,這個照相館就是我們地下黨活動的地方。我曾聽到地下黨在開會的時候說,解放區(qū)有飯吃,有工作干,能上學。前兩個我倒不在意,但上學是我最向往的。由于多年戰(zhàn)亂,學業(yè)被打斷,我從來沒有正式進過學校。
3年后我從照相館滿師,自己出去找工作。在一位早年加入共產(chǎn)黨的師兄的介紹下,輾轉(zhuǎn)到了杭州,考進了杭州新聞學校。1950年畢業(yè)后剛進《浙江日報》時,老記者讓我先從抄稿子學起,可是我沒讀過書,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報社就讓我先下鄉(xiāng)去實習采訪。
當時,報社社長陳冰就是新聞學校的校長,聽說過我在照相館當過學徒,卻發(fā)現(xiàn)我不在報社。他讓人打電話去找,秘書說分配在武康縣通信站,打電話到武康,又說調(diào)去了臨安地委,問臨安地委,又說我被分配到新華書店賣書去了。陳冰聽后有些生氣,說,我們辦新聞學校是為了培養(yǎng)新聞干部的,趕快把人調(diào)回來。
就這樣,我重新回到了《浙江日報》。
采訪組:您在新聞領(lǐng)域工作了那么多年,創(chuàng)作過許多作品,哪些是您印象比較深的?
徐永輝:印象最深的是拍攝葉根土一家的經(jīng)歷。
進報社后,陳冰社長給了我一臺相機,是當年省委書記譚震林交給他工作上用的。他要求我下到基層去,到魚米之鄉(xiāng)杭嘉湖去采訪,好好拍一些解放后老百姓的生活照片。
但采訪誰呢?我一時摸不著頭腦。這時,我想起從上海坐火車來杭州時,經(jīng)過嘉興七星橋車站,遇到了國民黨飛機的空襲,趴在火車底下才幸免于難。我心想:這次再去看看那里的老百姓過得怎么樣了。
那是1950年。剛到七星橋火車站,沒走多遠,就聽到一陣歌聲:“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定睛一看,原來是兩個小孩。出于記者的本能,我舉起了手中的相機,誰知兩個孩子沒見過相機,以為是什么新式武器,嚇得哭著往家里跑。聽到哭聲,他們的父親葉根土從屋里走了出來,問我:“解放同志,做啥?”我趕忙說,我要給兩個孩子拍張照。根土說:“他們好福氣??!我活到現(xiàn)在還沒拍過照片!來一張好不好?”這時,孩子們的母親也聞聲扶著墻走了出來,她當時病得很重。
他們一家人站定,我舉起相機要拍,可剛舉起來,從鏡頭里看到他們一家人站在我面前,我的眼淚就流下來了。
為什么呢?我看清楚了,兩個小孩子穿著破爛棉衣,腰間用一條繩子扎著,如果沒有這條繩子,破棉絮就會一塊塊掉下來。他們穿的,就是我小時候穿的那種衣服??!他們的童年就是我的童年!我想起了自己的苦難經(jīng)歷。我很小的時候,全家就只有三口人,但親人們都陸續(xù)去世了,姨母是在逃難路上吐血死的,外婆是被日本鬼子一腳踢死的,全家就剩下我一個,那年我才9歲……看到他們這樣苦,我就像看到我自己小時候,真的是觸景生情。
拍完照片,我又想,解放了,我都能翻身,過幾年,這個家庭肯定也能翻身,到時候我要再來看一看。
幾年后,我又去七星橋找葉根土,可他們家卻已人去屋空,沒人知道去了哪里。但我沒有放棄,過段時間就去一次,打聽打聽,終于在第四次去的時候,碰上一位老太太,從她口中得知,根土是從小逃荒討飯來到嘉興七星橋的,解放后連續(xù)三年豐收,他攢了點車費,帶全家回原籍臺州黃巖“羊棚嶺”和老母親團聚去了。
有了線索,我就經(jīng)常往臺州跑,想找到他們一家。但是好幾年過去,一直找不到“羊棚嶺”這個地方。后來,一位公交車售票員和我講,黃巖西門外有個“涼棚嶺”,說不定就是你要找的“羊棚嶺”。我一聽,連忙趕去,終于找到了葉根土一家,這時,已經(jīng)是1959年,離我第一次給他們拍照,連頭帶尾10年了。這10年,他們的生活確實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不但有飯吃、有衣穿,每個人的氣色也好了很多。特別是葉根土的妻子高阿二,上次見時,她已病入膏肓,可這次正手腳麻利地在地里干活呢!
這就是我們共產(chǎn)黨的偉大,用10年時間改變了葉根土一家。其實,我們的黨改變的又何止是葉根土一家呢?于是,我又給他們拍了一張全家福。
回到報社,我的恩師、總編輯于冠西看了照片,說:“這個照片好?。 彼贿吙匆贿呌靡恢ЧP在照片上不停地敲,敲了一會,說,“有了,就叫《一戶人家十年間》!”
就這樣,照片登了出去。從第二天起,報社,還有我個人,收到了很多很多讀者來信,成百上千封。農(nóng)民、工人,還有各行各業(yè)的人都來信說,這篇報道生動感人,用事實說話,他們都有一種切切實實的翻身感,發(fā)自內(nèi)心地覺得共產(chǎn)黨就是好。
從那時起,我的跟蹤攝影報道開始在全國產(chǎn)生一些影響,我有些出名了。但這個“名”,我知道,是《浙江日報》給我的,是共產(chǎn)黨給我的。
在葉根土之外,我也持續(xù)跟蹤著其他農(nóng)民的變化。其中一個就是杭州喬司的農(nóng)民汪阿金。他們家的變化真大?。【驼f交通工具,上世紀50年代初第一次見他時,他是用手推獨輪車運貨的;到70年代末,他的3個兒媳婦就人手一輛自行車了;到80年代后期,他的3個兒子每人都有一輛摩托車;90年代開始,他們家又開上了汽車;直到現(xiàn)在,3個兒子3戶人家,一共有8輛汽車。這個過程,我都用相機跟蹤記錄下來了。
除此之外,還有在龍泉大山里為村民掃盲的農(nóng)村婦女李招娣;喊出“我靠共產(chǎn)黨站起來了”的碼頭工人鐘兆年……這些年,我一路跟蹤拍攝的各社會階層的人物很多很多,總有幾十位吧,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他們每個人都是社會進步的親歷者,是我們黨偉大事業(yè)的見證人。
采訪組:是什么讓您這么多年堅持干好跟蹤攝影這一件事?
徐永輝:我是從苦日子里走出來的,是共產(chǎn)黨讓我過上了好日子。吃黨一斤飯,就做十斤米的工作。我是1997年退休的,到現(xiàn)在又干了24年,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因為是黨把我從一個失業(yè)青年培養(yǎng)成了一名合格的黨報記者,我要用全身的力氣去工作,報答黨的恩情。
因此我喜歡拍農(nóng)民,我和農(nóng)民有共同語言。看著他們從吃不飽到吃上了“滿漢全席”,從穿破棉衣到穿西裝、大衣,從住茅草房、石頭房到住上現(xiàn)代化的公寓,從推著獨輪車到開上轎車……到現(xiàn)在,我所跟蹤拍攝的農(nóng)民,他們的吃穿住行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的黨就是這么偉大,能把人救過來,不是救一個人,而是救一個階級,改變一個社會。
曾經(jīng),我的夢想是自己有飯吃、有工作做、能上學。自己翻身以后,我就想看著一戶戶農(nóng)民也翻身。當我手里有了相機以后,這種責任感就更強烈了。我想讓我的拍攝對象也和我一樣能過上好日子,這就是我的追求、我的夢想?,F(xiàn)在,這些夢想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這也是我交給組織的答卷。也許現(xiàn)在我可以說一句,我已經(jīng)完成了我的任務。但是我還想在有生之年,再做一些報答黨恩情的事情。
采訪組:我們知道,您曾經(jīng)多次奉命拍攝過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在浙江的活動,能不能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況,以及您從他們那里得到的教誨?
徐永輝:1957年3月21日,周恩來總理第一次在杭州公開露面,是在筧橋機場,我就在現(xiàn)場。當時我和總理的距離只有三公尺,我很緊張、很激動,站在旁邊,心里是撲撲跳的。我很感慨,這是黨對我的信任,才能讓我離總理這么近。
1957年4月25日晚上,在杭州,我再次奉命給周總理拍照。他看見我,對我講了一句話。他說:“你來了。你的兩條腿,比我四個輪子跑得快,希望你當個好記者?!闭Z重心長,一句話值千金。他希望我當個好記者,這是給了我最高的信任、最高的期待。黨和國家把一切都寄希望在年輕的一代身上,我一直牢記在心,要當好記者。
第二天,我又去給周總理拍照。他又對我講了一句話:年輕人要向年紀大的學習,有了一點工作上的成績,不要翹尾巴。他這是在提醒我們年輕人,要好好聽黨的話。
這些金玉良言夠我用一輩子,我到現(xiàn)在還沒用完。尤其是總理最后那句“不要翹尾巴”,讓我深深感到,光榮是黨給我的,沒有黨的領(lǐng)導我是怎么都不會成功的;成績是屬于大家的,做任何事情都要謙虛一點,不要老三老四。
我給周總理總共拍了9次照,從1957年一直到1966年。除此之外,我還給陳云同志拍過3次照,也曾給賀龍、陳毅拍過照片。
采訪組:您的經(jīng)歷,對全體浙報人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您對年輕一代有什么囑咐和寄托?
徐永輝:當記者容易,當個好記者卻不容易。要當一個一流的記者,就要受一流的教育,要在一流的行動上體現(xiàn)出來。
做記者一定要下苦功。你要用耳朵聽,老記者在講什么?用眼睛看,老百姓在做些什么?還要自己思考,我要表達什么?當記者的過程就是改造自己的過程,改造世界觀的過程。
做記者一定要謙虛好學。你去采訪一個先進人物,千萬不要以為我是記者,我是來幫助你宣傳的。錯了!記者去采訪,是向先進人物、向人民群眾學習的。
做記者一定要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時時刻刻接受黨的考驗,要對黨講真話,為人民辦實事。
1958年的一天,我正在永康采訪,突然接到報社來電,讓我立刻趕到麗水碧湖,那里要“放衛(wèi)星”了,糧食畝產(chǎn)8000斤,有很多民主黨派人士要來參觀水稻豐收。
我急忙趕到那里,“大部隊”已經(jīng)開始參觀了。我問一位正在參觀的同志:“這個稻怎么樣?”沒想到他說:“不怎么樣?!蔽疫B忙追問為什么。他解釋道:“他們報8000斤應該是按田方邊上長得飽滿的稻谷來計算的,其實里面的稻谷根本沒這么好,畝產(chǎn)2000斤都不到?!?/p>
不一會兒,省委分管這項工作的書記林乎加和當時《浙江日報》的社長江牧岳也來到現(xiàn)場。林書記問我:“稻子怎么樣?”我老實說:“不怎么樣?!币粋€記者,敢不敢講真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我一五一十地告訴林書記,這個稻子,田方周邊的是好的,里面的就沒那么好了。林書記馬上找人去核實。知道我反映的情況屬實后,他很滿意,讓秘書給我寫了一封介紹信,派我到瑞安塘下去檢查有沒有虛報的情況。介紹信上寫道“特派徐永輝同志對塘下水稻進行檢查”。林書記還親自給瑞安的書記打了電話。當晚,我就坐船前往瑞安,當了回“欽差大臣”。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深,記者是歷史的記錄者,一旦寫錯了,會產(chǎn)生嚴重后果,一定要正確反映實際情況。
最后,我還想告訴我們的年輕人,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我們的使命是什么,頭腦要清醒。中國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國,我們身上的任務還很重,必須要艱苦奮斗,這樣的精神要貫穿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