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
一年一度的《東方少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評獎活動圓滿收官了。自2017年的第一屆開始,這項活動已經持續(xù)了四年,而踴躍投稿者老少作者皆有,且遍布全國眾多省市,可見其影響是多么廣泛了。經過初評、復評和終評的層層遴選,以及評委們的認真審讀、反復討論,四年來,共有50篇小說作品(包括2018年科幻組的6篇)榮登榜單。要知道,這些獲獎作品是從數(shù)千份來稿中“精挑細選”的,可謂是百里挑一了,它們不僅為兒童文學繽紛的百花園增添了一抹抹春色,更為成千上萬的小讀者們提供了富含“營養(yǎng)”的精神食糧。在參與小說投稿的數(shù)千位作者中,不僅有在兒童文學園地耕耘多年、頗有建樹的老作家,也有嶄露頭角、頗具潛力的年輕人,盡管獲獎的只是極少數(shù),但如此眾多的人們熱情地投入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昭示的是他們希望下一代精神豐富、健康成長的拳拳之心——因為,關注少年兒童就是關注祖國的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東方少年》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的影響力將是持久而深遠的。
人們常說,兒童文學是愛的文學,是謳歌真善美的文學,因而帶給讀者心靈的溫暖。今年的12篇獲獎作品,無疑也凸顯了這種溫暖的情懷。這其中,既有對淳樸友情的贊頌(《柳溪三日半》《豐收的西瓜》),也有對親情的渴望與凝聚(《小路的畫》《愛的櫥窗》《寶貝》《松松的魚》);既有潤物無聲的引導與呵護(《有魔法的紙孔雀》《花樣土豆》《玉珍的秘密》《箏與古箏》),也有引人深思的呼告和警醒(《榛子、蜂子、蜜狗子》《鹿鳴呦呦》)。盡管這些作品情節(jié)各異,風格不同,但從中都不難讀出一個“情”字來?;蛘哒f,所有的故事,都是以一條“情”的線索串聯(lián)起來的。這里的情,即便有波瀾,有起伏,甚至有激烈的碰撞,但真摯的情感最終都能夠如影隨形、綿延不絕,從而打動人心。
如果借用音樂來比喻這些獲獎小說的藝術風格,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有“紙孔雀”“櫥窗”和“古箏”的悠揚舒緩,也有“西瓜”、“魚”和“土豆”的活潑熱烈;有“紅舞鞋”和“畫”的幽幽傷感,也有“蜜狗子”和“鹿”的悲愴凝重……但無論怎樣的奏鳴,我們從這些作品中“聆聽”到的,是少年們正在成長、充滿希望的進行曲——這才是彌足珍貴的。
當然,閱讀今年進入復審的許多篇稿件,我們仍不免有些遺憾——那就是反映城市或鄉(xiāng)鎮(zhèn)少年兒童生活的作品寥寥無幾。縱觀四年來的獲獎小說,我們發(fā)現(xiàn),描寫山村和鄉(xiāng)下生活,尤其是以留守兒童為主角的作品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雖然在歷次述評中,我和幾位同仁幾經呼吁,需要把目光也投向城市少年兒童,但現(xiàn)狀并沒有太多改善,而且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故事都有些“同質”,似曾相識,只是性別、姓名或地域不同罷了。也許有作者認為,農村的背景廣闊,而關注艱難中倔強成長的少年兒童,更容易演繹出動人的故事。這當然是不錯的。不過,如今從鄉(xiāng)下到城里打工的家長,為照顧孩子或是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很多也把孩子帶在身邊,這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難道不值得關注嗎?更何況,城市里少年兒童的形象紛繁多樣,生活豐富多彩,他們的成長故事也應該是值得去發(fā)現(xiàn),去抒寫的。
由此,我又想到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深入生活。其實,很多成功的兒童文學作家都曾有過當老師的經歷,這為他們描寫校園生活打下了厚實的基礎。但如今,由于種種原因,鐘情于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老師并不多,而置身于豐富礦藏之中卻未能有所發(fā)掘,這實在是件遺憾的事。所以,在此呼吁關注《東方少年》、關注兒童文學的老師們能夠拿起筆來,抒寫你們熟悉的生活,創(chuàng)作出更多真切生動、富有個性的校園故事。至于更多的兒童文學愛好者,盡管不是身在校園,但如果悉心觀察,善于開掘,你終究會發(fā)現(xiàn),城市孩子的生活也并不乏味單調,同樣也可以演繹出精彩紛呈、感人至深的作品呢。
《東方少年》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已經走過了四年歷程。明年,她還會繼續(xù)舉辦下去。2021年,對祖國來說,又是一個意義特殊的年份。曾經,兒童文學中那些“紅色經典”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而今天,站在新的高度,讓“紅色基因”得以代代相傳,也是兒童文學作家的責任和使命。所以,在已有題材的基礎上,讓兒童文學百花園中的“紅色”花朵鮮艷地綻放,也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