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的間諜工具

2021-06-23 18:27倪方六
百科知識 2021年12期
關(guān)鍵詞:明礬紙鳶間諜

倪方六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四大發(fā)明”,實際上,古代中國人發(fā)明的東西遠不止“四大發(fā)明”,比如古代中國人在間諜工具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最原始的“竊聽器”—聽甕

竊聽是間諜搜集情報最古老的手段,也是現(xiàn)代特工必學教程。中國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且發(fā)明了人類最早的“竊聽器”—聽甕。

聽甕,其實就是一種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時將聽甕正放埋在地下,甕口與地面相平,在甕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有偵測需要時,側(cè)耳伏在上面,“聽”出周邊的動靜。需要的情況下,則直接讓專業(yè)情報人員坐于甕中,聽辨聲響,這叫“罌聽”。為了減少情報失誤,常會培訓盲人來執(zhí)行“聽”任務。盲人視力不行,但聽力往往超強。

聽甕對付隧道攻城戰(zhàn),最為神奇。如清末曾國荃率領的湘軍進攻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時,城內(nèi)太平軍便在城墻腳下埋設聽甕,偵探城外敵軍的動靜,導致湘軍一時無法得逞。不過最后天京還是讓善于挖地道的湘軍攻破了。

聽甕的發(fā)明距今約有2500年的歷史,《墨子·備穴》中對聽甕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詳細的說明。在后來的使用過程中,聽甕得到了不斷的改進,成為現(xiàn)代竊聽器出現(xiàn)前最有效的竊聽工具。如在唐代,出現(xiàn)了葫蘆狀枕頭形竊聽器,休息時將竊聽器枕在頭下,外面一有動靜便能察覺。

到宋代時已出現(xiàn)相當實用、多功能的竊聽器—“矢服”。沈括《夢溪筆談·器用》中記載了這種竊聽器。矢服,就是盛裝箭(矢)的器具,矢服用牛皮制作。當時偵察兵都會配備這種工具,需要竊聽時,拿出箭矢,吹足氣,夜里枕在頭下,幾里以內(nèi)人馬聲都能聽到。矢服是利用空腔接納聲音的原理而發(fā)明的。另外,民間常用的竊聽器還有“聽管”,“隔墻有耳”就是這么來的。

最難破解的“密電碼”—反切碼

現(xiàn)代間諜已離不開密碼,這是保證情報安全的需要。中國人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密碼的,而且手法五花八門。

“陰符”可以看作是最早的軍事密碼,它比較簡單,使用時雙方各執(zhí)一半,以驗真假。陰符依長短不同,代表相應的情報。因為上面沒有文字,即使敵人繳獲了,也不會知道是什么意思。

與陰符配合使用的還有“陰書”。所謂陰書,就是將一份完整的情報寫3份,分別送出。在陰符、陰書的基礎上,后來又發(fā)明了代號、暗號、字驗等間諜手段。特別是字驗的發(fā)明,已與現(xiàn)代密電碼原理十分接近,不同的是,它以字代替阿拉伯數(shù)字。據(jù)《武經(jīng)總要·前集》(卷十五)記載,宋朝時官方便將常用的40個軍事短語,分別用40個字來代替,然后編出一首40個字的詩,作為破譯的“密碼本”。

到16世紀中葉,中國出現(xiàn)了真正的密碼—反切碼。其原理與現(xiàn)代密電碼的設計原理完全一樣,但卻比現(xiàn)代密碼更難破譯,它使用漢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進行編碼。

反切注音方法出現(xiàn)于東漢末年,是用兩個字為另一個字注音,取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切”出另外一個字的讀音?!胺辞写a”就是在這種反切拼音基礎上發(fā)明的,發(fā)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將領、軍事家戚繼光。

戚繼光專門編了兩首詩歌作為“密碼本”。一首是“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另一首是“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杯,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這兩首詩歌是反切碼全部秘密所在。取前一首中的前15個字的聲母,依次分別編號1~15;取后一首36個字的韻母,順序編號1~36。再將當時字音的八種聲調(diào),也按順序編上號碼1~8,形成完整的反切碼體系。使用方法大概是這樣:如送回的情報上的密碼有一串是5-25-2,對照聲母編號5是“低”字,韻母編號25是“西”字,兩字的聲母和韻母合到一起是di,對照聲調(diào)是2,就可以切出“敵”字。戚繼光還專門編寫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作為訓練情報人員、通信兵的專門教材。

被廣泛使用的“密寫術(shù)”—明礬水

中國古人的情報研究工作,其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這可能與古代中國多戰(zhàn)事、時分時合有很大的關(guān)系。不論是陰符、陰書,還是字驗、反切碼,都是眼睛能看到的,為避免這種情況,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又發(fā)明了“密寫術(shù)”。

密寫術(shù)是借用于一種特殊墨水,達到看不出所寫字跡的目的。這種特殊墨水并非什么高科技,雖然一般人都不知道,但來源卻非常方便,其實就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明礬水。明礬水寫出的字,干后在紙上根本看不出來,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跡頓現(xiàn)。至于其顯字原理,現(xiàn)在初中化學課本上都有介紹,這里就不贅述了。明礬水這一特性的發(fā)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算不上高科技,但在古代還是相當了不起的。

中國史書上有不少密寫案例的記載。據(jù)《金史·宣宗本紀》記載,金宣宗貞佑四年(1216年),蒙古人圍攻太原城,當時太原最高軍事長官(宣撫使)烏古論禮,“遣人間道赍礬書至京師告急”。這句話的意思是,烏古論禮派間諜帶著用明礬水寫的密信,到京師告急,請求援兵。

清康熙年間的“礬書案”,則是廢太子胤礽利用密寫術(shù)這種間諜手段引出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康熙親征準噶爾,得到消息的胤礽決定利用這次機會解禁。他用重金買通了常為自己福晉看病的醫(yī)生賀孟頫,請賀帶一份用明礬水書寫的密信,潛到宮外。不成想這件事讓輔國公阿布蘭偵知,“礬書”被截獲,恢復皇太子地位的計劃失敗。

密寫技術(shù)在現(xiàn)代的間諜活動中仍被廣泛使用,但“墨水”的成分更為特殊,也不是水便能顯現(xiàn)的,要用一種特別配制的藥水(顯影劑)才能讀出。另外,除了明礬水,中國古人還用食用的米湯來寫密件。

構(gòu)造最簡單的“無人機”—紙鳶

間諜能獲取情報是本事,如何將情報傳遞出去也是功夫。郵驛、烽火臺都可以傳遞情報,但這并不能滿足所有間諜活動,特別是由交通員遞送風險很大。為此,中國人想了很多法子,如利用鴿子來當交通員,此即明人何守法《投筆膚談》書中所記的“封鴿代諜”。但鴿子要訓養(yǎng),一般特工也用不了。中國古人就是聰明,發(fā)明了不需訓養(yǎng)的“鴿子”—紙鳶,作為間諜情報傳遞工具。紙鳶是什么?這就是現(xiàn)在大家都會玩且愛玩的風箏,“紙鴟”“鷂子”“木鳶”“飛鳶”,都是紙鳶的另外叫法。

紙鳶發(fā)明于漢初,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發(fā)明人是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淮陰侯韓信。韓信是軍事家,他是怎么想到發(fā)明紙鳶的呢?原來當時列侯陳豨造反,韓信與陳豨勾結(jié),制作了紙鳶作為里應外合的信號,這也是最早用紙鳶來傳遞情報的實例。

紙鳶一般人都能制作,也方便控制,所以一經(jīng)發(fā)明,便在軍事、間諜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南北朝時期的“侯景之亂”中,當時被叛軍侯景圍困在都城建鄴(今南京)臺城內(nèi)的梁太子蕭綱,便是用紙鳶傳遞情報、搬來救兵的。

紙鳶也相當實用,可以飛得很高,即便被敵方發(fā)現(xiàn),也奈何不了,那時沒有高射炮、導彈,弓箭根本無法擊落。唐朝時魏博節(jié)度使田悅起兵謀反,圍攻臨洺城,守將張伾遂放紙鳶與朝廷援軍取得聯(lián)系。田悅當時也發(fā)現(xiàn)了飄過營房上空的紙鳶,知道是城內(nèi)傳遞軍情,趕緊找來“善射者”,但根本無法射落飛得“高百余丈”的紙鳶。

猜你喜歡
明礬紙鳶間諜
趁著海風放紙鳶
外科圣藥——明礬
忙趁秋風放紙鳶
誰是間諜?
明礬及其炮制品中活性鋁的體外消化
春暖花開放紙鳶
我是間諜
杯中霧凇
間諜混進來了
井冈山市| 闽侯县| 华亭县| 宁晋县| 临潭县| 垫江县| 遵化市| 山阳县| 吉林市| 周至县| 景宁| 芮城县| 北海市| 旬邑县| 玛沁县| 河北省| 秦皇岛市| 津市市| 巴塘县| 班戈县| 连平县| 含山县| 濮阳县| 亳州市| 嘉定区| 灵石县| 鲜城| 黔西县| 绥中县| 博罗县| 如东县| 炉霍县| 苗栗市| 桐乡市| 罗甸县| 鄂尔多斯市| 曲靖市| 永胜县| 安康市| 罗江县| 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