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子安
總的來說,在我的眼里,第一印象決定整體形象。
如同自我出生后看到雙親的第一眼起,他們就一直是嚴肅認真、穩(wěn)重可靠和循規(guī)蹈矩的代名詞,為人父母的責任就像卯榫結構的卡扣一樣牢牢嵌入了他們的下半生,過往的痕跡全然磨滅在時光長河中。我只能從他們的只言片語中構建出一些模糊的碎片:一個曾在醫(yī)科大學里留著披頭士長發(fā)、彈古典吉他的瘦削男孩,參加工作后遇上了一個喜歡騎自行車夜游西湖的漂亮姑娘。
同理,在我這個學生眼中,余偉老師從一開始便是溫文爾雅且眼角帶笑的語文老師,至于老師是如何從教育的接受者轉變?yōu)榻逃念I路人,在這篇文章前我無從得知。
時過多年,不少同窗的名字回憶起來已經(jīng)相當艱難,但我仍清晰記得余老師欣賞我當時稚嫩的文字,總是會在語文課上給予我鼓勵和表揚。若是有一篇過得去的作文,更是會不遺余力,同我一起將我粗糙的文字反復雕琢,有機會還會給我推薦報刊刊登。
現(xiàn)在看來一如當時“老師的老師”鄭老師對學生作品的關注和關愛,是一種傳承。
這種傳承,我后知后覺。
在年前的校慶上,回到母校,再一次面對余老師時,我其實心里多的是慚愧。余老師很看好我的文字,總是有機會就建議我應當去讀文學,我卻隨波逐流讀了工科;學生時代喜歡對著紙質書反復鉆研閱讀的習慣,也逐漸在智能化和碎片化閱讀的攻勢中輕輕放下,改為拿起手機一目十行;參加工作后更是每日在業(yè)務和文山會海中來回奔波,什么文學素養(yǎng)、陶冶情操都飛到九霄云外去,能夠做好基層工作中“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的穿針活,已然就是我窺見的工作與生活真面目。
也許只有像老電影《回到未來》那樣穿越回父輩仍舊年輕的時代,我才有機會切身體會到,究竟是什么樣的責任和壓力,讓我父親收斂了張揚和輕狂,將一切停留在過去,變成如今模樣。
幸運的是,余老師的《誤入荷花深處》,其實就是一次“回到未來”,讓我了解了過去,也延續(xù)了現(xiàn)在。
(注:作者為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2015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