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冰潔
在Netflix的紀(jì)錄片《假裝我們在城市》(PretendItsaCity)里,弗蘭·勒博維茨發(fā)表了很多很酷的人生建議。頂著生活方式編輯名號,我在觀看過程里最被“刺痛”的一句話是:“一句話容你的生活方式(lifestyle)?”“我向你保證,我絕對不會使用生活方式這個詞?!?/p>
在弗蘭口中被輕蔑的“生活方式”,曾經(jīng)也被我媽質(zhì)疑過:“你做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俊蔽抑е嵛岬亟忉?,她聽完看向我,一臉不可思議,那不就是吃喝玩樂嗎?簡單粗暴的總結(jié),是因為她無法理解,平凡日常的生活為何會被復(fù)雜化到需要形成一系列的產(chǎn)業(yè)和工種。
所以在我最初幾年的從業(yè)生活里,經(jīng)常都會存在著這樣的“割裂”——前一個小時還在衣香鬢影的晚宴間觥籌交錯,下一個小時回到我家樓下吃一碗小面夜宵填飽肚子。
雜志所做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呢?聽起來應(yīng)該無所不包,人們食住行的生活樂趣都與之相關(guān)。但也總有人跳出來問我媽問的問題,這不就是每個^都在過的生活嗎?劃分成不同的方式、形態(tài)、類別,是否這樣就有了高下之分?
去年之前,我會每天盡力尋找身邊能找到的最好的咖啡,每周去探一家城里的新店,每月在工作中體驗不同的酒店、飲食或者旅行目的地,每年出國一兩次,在全球各地找尋最新、最有趣的生活方式。這也是雜志、公號、博主努力想要告訴讀者的:你的生活如果擁有了/打卡了/吃喝了這些,似乎就會變得不一樣。
去年8月,疫情的到來讓餐廳、咖啡廳、新店、國外旅行都消失了。最重要的是,我生了一個女兒。我的生活頓時變成了一部8點檔家庭電視連續(xù)劇,每日在固定時間更新固定內(nèi)容。我的飲食、出游、樂趣也變得需要老少皆宜一在短暫的北京的春天里,我去了8個不同的公園,而從前我的頻率是一年0個。
習(xí)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我個人在變差或者變好?都沒有。我只是在過另一種不同的生活了。
唯一保留下來的,是每天的一杯咖啡。雖然會不斷被人提醒,作為孕媽/哺乳期,你可以喝咖啡嗎?
給日本流行生活雜志《POPEYE》和《BRUTUS》都做過編輯的都筑響一,曾在自己的《圈外編輯》一書中說,如果在編一本書/雜志之前,就能夠三兩下訂好計劃,就代表你有別人已經(jīng)查好的信息,既然如此,推出的策劃就沒有意義。我想生活方式也是如此吧,假設(shè)個人的生活都可以被規(guī)劃和指導(dǎo),生活的意義又什么呢?只有去別人都沒去過的地方,過與他人不同的生活,才能見到前所未見的事物,也才能體驗前所未有的人生。
不管如何生活,都有自己生活的態(tài)度。我所理想的生活方式,大概也就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