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宇
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為什么在1919年5月4日爆發(fā),為什么原定5月7日的國恥日游行突然提前了,為什么是北大學生和北京十幾所學校學生率先行動繼而迅速波及全國學界,迅速在全國學生、產業(yè)工人中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這里邊涉及一個極其關鍵的人物——汪大燮。
汪大燮(1859年--1929年),字伯唐(伯棠),祖籍安徽宏村,清咸豐九年(1859年)出生于浙江錢塘(今杭州),是晚清至民國時期外交官,政治家,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一、藏書世家錢塘汪氏
正如汪大燮的名聲沒有太過顯赫,他祖上曾在杭州建立的大型藏書樓——汪氏振綺堂,“甲于浙右”,在中國藏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鼎盛時期藏書之豐富足以跟寧波天一閣相媲美,其藏書最大特點是歷經(jīng)五代傳承、多有善本佳槧,但多年來鮮為世人所關注。
晚清著名詩人龔自珍曾有詩稱贊汪氏振綺堂藏書樓:“振綺堂中萬卷書,乾嘉九野有誰知?”
早在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振綺堂汪家就貢獻了大量的藏書,是江南有名的學術世家,以學術研究、詩詞創(chuàng)作聞名于士林,代表人物除了振綺堂的創(chuàng)始人汪憲(文學家,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進士),還有女詞人汪端、藏書家汪小米,近代也出現(xiàn)了資產階級改良派報刊出版家、政論家汪康年(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進士)這樣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名人。
可惜的是,在咸豐十年和十一年(公元1860年、1861年)振綺堂藏書樓兩遭兵燹,五世藏書散失殆盡。
在幾十年的宦海沉浮中,幼承家學的汪大燮不僅以“善治公牘、熟悉政事”每每得到上司的信任同僚的信服,在從政之余,汪大燮還偶寫山水以自娛,其作品天真清麗、淡雅自在。
文學革命運動先驅黃遠生在民國初年有過中肯的評論:“汪氏之愛國熱誠及縝密勤慎,以吾所見,前清大官中,吾未之……”
在安徽宏村至今還完好保存著一所汪大燮少年時代生活過的居所,也沿用了“振綺堂”的堂號。
據(jù)宏村退休老教師汪瑞華介紹,這所房子在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建成,那年汪大燮3歲。新房落成,奶奶特意把汪大燮接回家住了一段時間,據(jù)說是7歲時候又回到出生地杭州讀書。
這個“振綺堂”汪大燮故居,位于宏村街中段南向,占地面積291平方米,系二層、前后三開間的磚木建筑結構古民居。較之宏村其他人家的古屋,這所房舍外觀建筑并不豪華,在宏村古民居群中也不太顯眼。室內木雕以吉祥圖案、人物故事為主,看起來架構復雜、雕工精細,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尤其是正堂左右護凈窗的雕飾,左邊《水戰(zhàn)圖》右邊《百忍圖》——從窗花可以略見這家人的眼光胸襟,當年的中國經(jīng)濟社會正沉浸太平天國運動的創(chuàng)疼中,還忍受著割地賠款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屈辱,儒商之家有這般放眼天下的襟懷,后輩中出現(xiàn)汪大燮這樣經(jīng)天緯地之才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策劃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中國以戰(zhàn)勝國的身份出席巴黎和會。因北洋政府指派外交總長陸征祥為中方首席代表,次長陳箓援例代行部長職務。值此國際關系瞬息萬變、外交事務關乎國運之際,由于陳箓資歷淺、聲望低,難以應付外交大局。梁啟超、林長民給總統(tǒng)徐世昌進言,建議在總統(tǒng)府內專門設立一個外交委員會,以及時作出決策。徐世昌同意并于1918年12月成立外交委員會請駐外公使出身、有豐富外交經(jīng)驗的汪大燮任委員長——“凡關于和會的各專使來電,都由外交部送委員會閱核。”實質上,外交委員會就是外交決策的最高機構。
但是被中國社會寄予厚望的巴黎和會,事實上就是英、美、法等國家赤裸裸的分贓會。帝國主義在巴黎和會上無理拒絕中國政府要求,決定將德國在山東攫取的權利交由日本繼承,并寫入合約。
1919年4月30日,中國代表團圍繞山東問題的交涉失敗,已被逼必須決定簽字與否。5月1日,陸征祥電北京政府,請示是否簽字。外交委員會獲知后,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對策,決定致電中國代表團拒簽和約,并由汪大燮、林長民二人將致專使的拒簽電文親呈徐世昌。
5月3日,時任總理錢能訓卻屈服于親日派壓力、不愿引發(fā)爭端,密電陸征祥簽字。
要緊關頭,汪大燮意識到單憑外交委員會的力量,無法改變北洋政府同意簽署出賣中國利益的合約決定,必須發(fā)動更多的愛國力量參與進來。
5月3日夜里,汪大燮前往東堂子胡同北大校長蔡元培家,將外交失敗和政府密令簽字的消息告知蔡元培——“告以此時形勢,說學生不可不有點表示?!蓖舸筵扑Q的“學生不可不有點表示”,顯然是指通過發(fā)動學生示威游行,迅速帶動社會各界的愛國力量參與進來,給北洋政府施壓,推翻其已作出的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的決定。
蔡元培不僅認同,而且馬上行動,當晚9時即到北大法科禮堂召開學生代表會議,揭露政府密令,之后消息迅速傳遍北京各大學校,激起了師生反帝愛國的巨大浪潮。群情激憤的北京大學學生們,遂當即決定:將原定于5月7日“國恥日”舉行的游行,提前至5月4日舉行。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上街游行,高呼“打倒帝國主義”“還我山東”等口號,一場劃時代的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的導火索,就這樣被汪大燮點燃、爆發(fā)了……
1922年,汪大燮出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主持了收回德國和日本強占的膠州灣的有關文件簽署儀式,為五四運動最終畫上句號。
三、傾心慈善教育
作為外交官的汪大燮,經(jīng)常與國際名流打交道,對公益慈善事業(yè)的認識很深,經(jīng)常參加各類活動。因此1920年10月3日大總統(tǒng)令“派汪大燮充中國紅十字會正會長”。
那一年直(即直隸,今河北)、魯、豫、晉、陜五省發(fā)生四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受災縣數(shù)達317縣,災民總數(shù)達3000余萬人。中國紅十字會派出多支救濟隊,分赴災區(qū)開展救災工作,并在通州、保定等地開辦臨時診療所,種痘防疫,救治病患。整個救災行動中,中國紅十字會籌集賑款超過8萬元。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大地震發(fā)生后,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上??傓k事處分別派出救護隊開赴日本,救助遇難的日本國民、旅日華僑。北京總會除派著名醫(yī)師赴日外,還向日本地震災區(qū)捐贈善款約5萬元。這是中國紅十字會成立后的首次大規(guī)模國際人道救援行動,在中國乃至國際紅十字運動史上偶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受到國際社會交口稱贊。
1928年,張作霖撤兵出關,汪大燮與王士珍組織北平臨時治安維持會,維持北平秩序。
晚年熱心教育,創(chuàng)辦北京平民大學,任董事長兼校長。
1929年1月5日病逝于北京,終年71歲。
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汪大燮不懼外侮、不負祖望,積極振奮精神,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不斷地將拳拳憂民愛國之心落實為一件件利國利民之實事,為我國的外交、慈善、教育等事業(yè)都做出了不朽貢獻。
汪大燮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甚至是壯懷激烈的一生,像這樣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的人,應該經(jīng)常地被我們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