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杰
竿子需要具備一定的硬度,還要有一定的護線性能,滿足以上要求的竿子在我看來就是一把釣小鯽魚的利器
“普天元”是禧瑪諾并繼竿的旗艦系列,自1994年推出,到目前已發(fā)展到第四代,最新一代的普天元-獅子吼已經(jīng)在2020年10月份上市。初代普天元俗稱老普(后面三代分別是普天元-大我、普天元-獨步,以及普天元-獅子吼),尺寸從7尺一直到24尺,非常豐富。在眾多尺寸當(dāng)中,短尺老普頗受追捧,尤其在釣小鯽魚性能方面,被公認為“至今無出其右者”。因我的家鄉(xiāng)位于太湖北岸的常州市武進區(qū)南宅鄉(xiāng),常去的幾個野釣點——王允浜、塘岸浜、龍?zhí)?、扁?dān)河等都是與太湖相通的運河支流,魚情以小鯽魚為主,兼有少量鯉魚。針對這種魚情,我先后入手過10尺、12尺、12尺、24尺這四個尺寸的老普,其中12尺、18尺、21尺之前已經(jīng)介紹過,本文著重介紹10尺款。
關(guān)于老普的調(diào)性,很多玩家說它是一把先調(diào)竿,我始終覺得老普更像是本偏先調(diào)子。后來機緣巧合,我找到一張禧瑪諾早期的官方調(diào)性圖。圖片上,禧瑪諾確實把普天元放在了先調(diào)子的范圍內(nèi),但是這個先調(diào)子區(qū)間又細分為五檔,普天元位于緊挨著本調(diào)的最后一檔。盡管把老普說成先調(diào)也沒錯,但禧瑪諾公司的產(chǎn)品偏先的調(diào)性以先調(diào)為主,且細分為五格,位于最后一格的老普用本偏先來描述更加精確,而且尺寸越長,調(diào)子越往本調(diào)靠攏。
調(diào)性圖顯示,7~19尺老普的硬度是6,屬于中硬偏硬一點的硬度。從老普的調(diào)子和硬度看,其短尺肯定是一款操作性高又比較均衡的竿子。
10尺老普元徑8.9毫米,先徑1.1毫米,自重60克。其元徑與12尺幾乎相同,加上同為4本,所以整支竿子比12尺要顯得硬挺。10尺老普8.9毫米的元徑雖然不大,但比起一些極端的細身竿(如征興作系列)就明顯粗了很多。
粗和細是并繼竿的指標(biāo)中一對主要的矛盾體,這個指標(biāo)直接影響到竿子的另一個重要指標(biāo)——輕挺度。征興作這種竿體極致纖細的12尺產(chǎn)品,竿身一般都不挺,刺魚都不犀利,飛魚也不利索,這對于釣淺水、釣小鯽魚來說都是缺點。而老普這種不粗不細的元徑,是在保證輕挺的前提下盡量做到相對纖細,操作性很好。
與魁舟、先奴什等小鯽魚名器相比,老普在護線性能上更勝一籌
在休閑釣小鯽魚方面,短尺老普的綜合表現(xiàn)確實很優(yōu)秀76 06/
再說1.1毫米的先徑?,F(xiàn)在很多玩家認為,釣小鯽魚,先徑越細越好,這樣可以增加玩味。我對此觀點并不是很認同。先徑相對較粗的空心尾,在“飛”魚上的優(yōu)勢自然不用多說。另一方面,小鯽魚因為其個體較小,注定不可能像大鯽魚那樣帶來舒適的遛魚手感。國內(nèi)野釣魚情以小鯽魚為主,因此很多玩家熱衷于追求釣小鯽魚也能有好的手感,也能“玩一玩”的竿子。何為“好玩且有手感”?我的定義是——既有較長的遛魚時間,手心里又有“噔噔”的感覺。小鯽魚不具備足夠的重量和體力,無法產(chǎn)生令人滿意的“噔噔”感,即使是0.7~0.8毫米的細竿梢(如早期的細實心竿梢以及近期的龍鳳尾),也不過是讓釣者稍微多遛一會兒,釣者手心里并不會感覺到強烈的“噔噔”感。原因很好解釋:柔軟纖細的竿梢(大部分是龍鳳尾和早期老竿的細實心尾,以及極少量近年的細空心尾)緩沖吸收了一部分小鯽魚的沖擊力。如果小鯽魚不足半兩,產(chǎn)生的大部分拉力往往都被竿梢緩沖掉了,產(chǎn)生不了明顯的震顫感。只有魚體達到1兩以上,魚兒的力量抗衡竿梢的緩沖之后尚有足夠剩余,可以通過中后段的竿身進入下一階段的緩沖或傳導(dǎo),才有產(chǎn)生明顯震顫感或“噔噔”感的可能。這一階段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如果竿子中后段較硬(如中硬或中硬以上,調(diào)子偏先的竿子),則緩沖就少,竿身更多扮演的是傳導(dǎo)桿的角色,最后剩下的力被直接傳遞到釣者手心,形成明顯震顫感;另一種是如果竿子中后段比較軟韌,如大多數(shù)本調(diào)子或胴調(diào)子軟竿,竿身中后段還是主要起緩沖吸收的作用,這樣一來,即使小鯽魚個頭達到2兩,依然產(chǎn)生不了明顯的震顫感或“噔噔”感,水淺時這種現(xiàn)象更加明顯,因為即使魚足夠大,也沒有足夠的空間將竿子拉出大弧度,無法進入傳導(dǎo)為主的階段。反而是相對較硬的空心尾,釣小鯽魚時起到的緩沖作用相對較小,傳導(dǎo)作用來得相對較早,容易產(chǎn)生相對明顯的震顫感。
老普受追捧的尺寸是短尺,其中12尺最受歡迎,但也有不少玩家說老普越短越值得購買,實際情況究竟怎樣呢?我長尺短尺都使過,其中正好包括10尺和12尺款,現(xiàn)進行對照說明。
用10尺老普釣中大體形的鯽魚,出水速度比用12尺老普快得多
12尺老普在釣半兩以下的瓜子鯽時幾乎沒有震顫感
先說長尺。我已經(jīng)使過近百支竿子,對竿子的包容性很高,唯有21尺老普讓我感到缺點明顯,主要體現(xiàn)在拋投性能上。它竿梢較軟,竿子中部和后部又較硬而且發(fā)僵,拋投時竿梢彈力不足,載不動鉛墜,竿身又發(fā)揮不出彈性,一旦浮標(biāo)用大了就拋不遠,鉛墜幾乎每次都落在竿梢下方。另外,雖然它自重只有115克,但無論空持還是實釣都比較重手,并不像數(shù)據(jù)上顯示得那么輕巧。18尺老普自重90克,簡直就是帶著非輕量竿涂裝的輕量竿,可持感依然不像數(shù)據(jù)上那么好,實釣時感受也是如此。原因同21尺款一樣,竿身偏硬偏緊,像一根直挺挺的小棍子,力臂較長,杠桿作用明顯。不過竿子性能比21尺款要好得多,尤其拋投方面,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
下面重點講10尺和12尺老普。二者同為四本,先徑、元徑幾乎一樣,它們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性能——10尺老普比12尺老普更輕挺、犀利,腰力也更強。用10尺老普釣半斤八兩的鯽魚時,魚兒似乎扛不住其較強的腰力,出水很快,玩感差了一點。12尺老普因腰力略小一些,釣大鯽魚玩感要好一些。但是,12尺老普在釣八兩以上的高活性鯽魚時,手感上會出現(xiàn)“發(fā)空”現(xiàn)象,即不夠“粘”魚,而10尺款則沒有這個問題,顯得更強韌。
玩家在談?wù)摾掀諘r,都會提到“輕挺”和“犀利”這兩個關(guān)鍵詞。10尺和12尺老普確實都非常輕挺,10尺款比12尺款更甚,但對于我個人而言,輕挺并不是優(yōu)點。我在使用10尺、12尺老普時,總覺得竿子缺少一些厚重感,有些發(fā)飄,這可能跟自己經(jīng)常使用21尺飛奴什這種非輕量長尺竿有關(guān)系。但是,對于喜歡輕挺風(fēng)格的玩家來說,10尺和12尺老普肯定會令他們滿意。在刺魚敏銳度方面,二者都絕對配得上“犀利”二字,且10尺款比12尺款更甚。在刺魚的敏銳度上,對比二者的差異沒有實際意義,就像在限速120公里/小時的高速路上,沒必要去討論法拉利和蘭博基尼哪個更快。
在釣1兩左右的小鯽魚時,12尺老普的手感還不錯,震撼感比較明顯
短尺老普被視為小鯽魚神器,且號稱至今無出其右者。在我的概念里,釣小鯽魚的竿子主要講究輕快,因為釣小鯽魚通常需要“飛”魚,所以竿子需要具備一定的硬度,還要有一定的護線性,滿足以上要求的竿子在我看來就是一把釣小鯽魚的利器。實戰(zhàn)中,短尺老普確實很好地滿足了上述需求,與魁舟、先奴什等小鯽魚名器相比,老普在護線性能上更勝一籌,這在一些需要用極細線組的極端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護線性能上的優(yōu)勢,我認為竿梢起著主要作用,相對彈韌的竿身也發(fā)揮了作用。相比同尺的魁舟和先奴什,老普的竿梢要軟一些,這一點在刺魚上能夠體——魁舟和先奴什刺魚同樣很犀利,但給人的感覺是抖腕后整支竿子一起上揚完成刺魚,而老普給人的感覺是抖腕后,竿梢上揚的幅度明顯大于竿身上揚的幅度,有些“鞭打”的意思,如果抖腕時略帶一點旋轉(zhuǎn)的動作,這種感覺會更明顯,竿身好像沒怎么被揚起,而是把釣者發(fā)出的力傳遞到竿梢節(jié),由竿梢上揚完成刺魚。總之,在休閑釣小鯽魚方面,短尺老普的綜合表現(xiàn)確實很優(yōu)秀。
此外,老普比魁舟、先奴什韌性更好,腰力更厚一點,在線組相同的情況下,遇到大一點的魚時成功率更高。
說到腰力,很多人說老普腰力并不深厚,釣半斤以上的魚就有死腰的感覺。這種說法我不完全肯定,但也不否定。比起達億瓦枯法師以及伽瑪卡茲的一些竿子,12尺老普在釣1斤以上的魚時確實有一些彈性不足、腰身發(fā)死的感覺,但10尺老普明顯強韌得多。有玩家這樣表達過對老普死腰問題的看法:老普的腰,并不是一死到底,肯定不像網(wǎng)上說得那么不堪,作為旗艦竿,老普畢竟是要顧及綜合性能的。網(wǎng)絡(luò)上有釣友用13尺老普、0.8子線,釣獲13斤野鯉的記錄。
關(guān)于10尺老普的中魚手感。12尺老普除了擁有“小鯽魚神器”稱號之外,傳說在釣小鯽魚時還擁有極高的清晰度。很多人買老普,其實并不是沖著“神器”去的,而是沖著“釣小鯽魚時有極高的清晰度”這一點。因為對玩并繼竿的釣友來說,工具好不好用不是最重要的(單論使用性能的話,很多振出竿也很好用),手感好不好才是排在第一位的。那么,12尺老普釣小鯽魚時是否真的擁有極高的清晰度呢?答案是否定的。
12尺老普在釣半兩以下的瓜子鯽時幾乎沒有震顫感——當(dāng)然,釣這種瓜子鯽幾乎沒有哪支并繼竿能有好的手感,即便能出手感,也只是相對意義上的好。我的重點不是證明用老普釣這種體形的幼鯽比某某竿差,而是想說“奇跡”并不會發(fā)生在老普身上。
在釣1兩左右的小鯽魚時,12尺老普的手感還不錯,震撼感比較明顯,在我用過的十多支該尺寸的竿子當(dāng)中算是比較優(yōu)秀的,但比不上先奴什。
10尺老普與11尺孤竹極品
10尺老普釣小鯽魚的手感整體上與12尺老普差不太多,略微好一些。這是因為10尺老普節(jié)短,比12尺顯得硬挺,同樣釣1兩重的小鯽魚,抗衡掉竿梢的緩沖之后,竿身中后段緩沖更小,所起到的傳導(dǎo)作用的比例比12尺老普更大,因此手感更好一點。但總的來說,無論12尺老普還是10尺老普,中魚手感都不像網(wǎng)上說得那么好,在我玩過的竿子里面并不是頂尖。
說到“釣小鯽魚手感要好”這個話題,我與讀者們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客觀地說,從垂釣角度講,國內(nèi)的魚水資源不如日本,野釣魚獲多為小鯽魚。有“把小鯽魚玩出大感覺”想法的玩家不在少數(shù)。網(wǎng)上有很多關(guān)于釣小鯽魚手感好的竿子的貼子,有人首推老普,也有人說征興的軟竿CC最合適,真是這樣嗎?我想說的是,任何并繼竿在釣小鯽魚時都不會有特別好的手感,原因很簡單——小鯽魚自身力量太小。關(guān)于手感清晰度,我以普天元、先奴什、孤竹極品為例做簡單分析:老普在釣半兩左右的瓜子鯽時,震顫感明顯不如先奴什,要釣一二兩左右的鯽魚時才能趕上。因為老普的竿梢(或者說竿子前部)比先奴什細軟一些,半兩左右幼鯽的拉力基本上被竿梢彈力化解,沒有剩余的力去拉動中后段較硬的竿身,所以沒啥手感,而當(dāng)魚體達到一二兩時,就有余力拉動中后段,較硬的中后段對力的緩沖較差,主要起傳導(dǎo)作用,余力的損耗小了,有剩余了,傳遞到釣者手心里的震顫感或“噔噔”感就明顯了(同理,握把的材質(zhì)也會影響手感)。而先奴什的空心竿梢比較硬,化解能力差,傳導(dǎo)作用相對明顯,所以釣半兩左右的鯽魚時,震顫感比老普強烈。而孤竹極品由于整體都較軟,所以緩沖能力更強,需要更大的魚體將竿子拉到較大弧度,接近死腰后,才能將剩余的力傳導(dǎo)出來。調(diào)子靠后的軟竿需要釣深水和大鯽魚才能玩出味道,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水淺的話,即使魚夠大,也沒有足夠的空間讓魚給竿子拉出大彎弓。竿子始終處于緩沖吸收狀態(tài),自然出不來好的手感。
有些大師總結(jié)出“竿梢細的竿子釣小鯽魚手感好”的規(guī)律,其實并不一定這樣。竿梢細的竿子,釣小鯽魚有手感好的,也有手感不好的,關(guān)鍵要看竿梢后面是否達到一定的硬度。也就是說,小鯽魚克服竿梢彈力后還有富余之力讓后面較硬的竿身進行傳導(dǎo),才能出好的手感,而且這種竿子一般還需要小鯽魚的個體在1兩以上才可以。這才是某些“竿梢細的竿子釣小鯽魚手感好”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
各種標(biāo)識的老普
還有一派大師認為,用并繼竿釣小鯽魚,玩的不是中魚后到魚出水前這一過程的手感,而是刺魚那一下的瞬間沉重感,而某些竿子刺中魚后難以讓釣者感知是否中魚,要等魚游動之后才能感知。短尺老普刺魚的那一下向來是值得肯定的,甚至傳說有一種“觸電感”。用過四個尺寸的老普后,我發(fā)現(xiàn)10尺款刺魚之后似乎的確有那種觸電感,這也是我將12尺、18尺、21尺全部賣掉,獨留10尺老普在手的主要原因。
至于10尺老普觸電感較12尺明顯的原因,我認為也是因為10尺竿身中后段比12尺的硬一點。說得直白些,就釣這種小鯽魚而言,10尺老普竿身的緩沖能力差一些,手感上更加直接一點。實際上,魁舟、先奴什這種直挺挺的竿子刺中魚后也有一些類似的沉重感,但由于緩沖能力差,往往伴隨著拉豁魚嘴圈或者崩斷細子線的狀況發(fā)生。而10尺老普由于竿梢較軟,起到了緩沖作用,所以很少出現(xiàn)這種狀況。
最后,我來說一下老普的各種標(biāo)識。
老普的標(biāo)識非常多,有“大金標(biāo)”“大白標(biāo)”(又分日文“大白標(biāo)”和中文“大白標(biāo)”)“小白標(biāo)”(又分日文“小白標(biāo)”和中文“小白標(biāo)”)“小黑標(biāo)”,以及后期的圓標(biāo)復(fù)刻版。市場上的相同尺寸的老普,價格卻相差很大,原因都跟這些“標(biāo)”有關(guān)。整體上看,最早問世的“大金標(biāo)”最值錢,“大白標(biāo)”和“小黑標(biāo)”也頗受認可。這三種標(biāo)識的老普,只要品相好,都可賣出高價,尤其最早期的12尺款“大金標(biāo)”老普,簡直就是天價?!靶“讟?biāo)”價格則相對合理,至于后期的圓標(biāo)復(fù)刻版就不那么受待見了,畢竟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jīng)不是原汁原味的老普了。
至于這些不同“標(biāo)”的非復(fù)刻版老普在性能上是否有區(qū)別,玩家們也是各執(zhí)一詞。有玩家說“大金標(biāo)”老普比其他標(biāo)識的要硬,也有玩家說不同標(biāo)識的老普只是漆水和做工有差別,調(diào)性上并無不同,總之眾說紛紜。但這兩年有很多二手竿販紛紛站出來說各種標(biāo)識的老普只是做工不同,性能上沒有區(qū)別。反過來想,假設(shè)各種標(biāo)識的老普在性能上存在差異,那么竿販們沒有理由說沒有區(qū)別,那不是自斷財路嗎?
我只用過“大白標(biāo)”和“小白標(biāo)”,對比過“小黑標(biāo)”,可以肯定的是,不同標(biāo)識的老普在漆水和做工方面確實有所不同,有些版本的竹節(jié)比較大,有些版本的漆水比較明艷,底色也有差異。比如左圖,中間“小白標(biāo)”的骨節(jié)處的顏色就比兩邊“大白標(biāo)”的顏色深,顯得不是那么自然。
10尺老普是一支綜合性能強、操作性好的竿子,能適應(yīng)較為廣范的魚情需要
再如,10尺“大白標(biāo)”的底色偏橙黃,同尺“小黑標(biāo)”則呈現(xiàn)明顯偏暗淡的土黃色。此外,“大白標(biāo)”的骨節(jié)較小,有一種說法是長尺會更加輕挺??傊艺J為,不同標(biāo)識的非復(fù)刻版老普,竿體素材應(yīng)該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不同標(biāo)識不同批次的老普做工不同,早期的做工更用心一點,骨節(jié)大一點,這很正常。
在這幾年的玩竿經(jīng)歷中,我發(fā)現(xiàn)各家品牌的并繼竿,不管新竿老竿,都存在批次差異,前期打市場的做工通常更好一點,原因顯而易見,畢竟廠家是以盈利為第一目的的。至于不同的做工(尤其是不同大小的骨節(jié))會不會導(dǎo)致性能上的差異,我認為存在微小差異,不過基本可以忽略。其實我始終覺得,“大金標(biāo)”老普身價高的原因不在于它的性能,而在于它漂亮精致的外觀。對玩家來說,并繼竿不僅僅是工具,有時候會有一種工藝品的意思在里面,我相信很多買“大金標(biāo)”老普的玩家心里也清楚“大金標(biāo)”在性能上并沒有什么特殊優(yōu)勢,但對于喜歡竹節(jié)的釣友來說,大竹節(jié)看著漂亮,這一理由就足夠讓他們掏錢了,由于產(chǎn)量只有那些,所以盡管性價比不高,但買的人依然不少。事實上,成色好的“大金標(biāo)”老普已經(jīng)成為一種收藏品,身價與日俱增。
綜上所述,10尺老普是所有尺寸的老普當(dāng)中比較火的一款,比12尺款更硬挺,更犀利,腰力也更強。用10尺老普釣大小鯽魚都很好操作,中魚后的手感雖然沒有網(wǎng)上傳得那般優(yōu)秀,但也處于上游水平,尤其是刺中魚后有一種特別的“觸電感”,令人愛不釋手。此竿唯一令我不滿意的地方是持感過輕,感覺有些發(fā)飄,但對喜歡輕挺風(fēng)格的釣友來說,這就是一支接近完美的竿子。需要說明的是,老普雖然號稱小鯽魚神器,但它身為旗艦款,本質(zhì)上是一支綜合性能較高的竿子,這在10尺老普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可以說,它是一支綜合性能強、操作性好的竿子,能適應(yīng)較為廣范的魚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