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5年,成都廣漢三星堆遺址考古“上新”,6座祭祀坑的發(fā)掘被網(wǎng)友戲稱為“拆盲盒”。截至目前,出土了金面具殘片、鳥型金飾片、金箔、眼部有彩繪銅頭像、巨型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精美牙雕殘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鼻嚆~面具、青銅神樹、金面具等文物使得神秘、浪漫而又瑰麗的古蜀文明一度震驚世界。雖然此次考古成果還有待于發(fā)掘完成后對文物進行整理和研究,但是琳瑯滿目的文物已經(jīng)吸引了海內(nèi)外目光。它們既自成一體又與其他地域文明有緊密聯(lián)系,力證這里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半張金面具后,古蜀人身影若隱若現(xiàn)
此次出土的文物中,最先引起公眾關注的要數(shù)5號坑內(nèi)的半張金面具,是目前已知全國最大金面具殘件。
金面具原與象牙等物件重疊在一起,皺得厲害,當它被送進實驗室清理干凈并展開后,考古人員才發(fā)現(xiàn)這是半張拋光得非常漂亮的金面具。有著三角鼻梁、方形的面部、寬大的耳朵和鏤空的大眼,其重量約280克,若完整肯定會超過500克。根據(jù)測量,它的寬度約23厘米,高度約28厘米,厚度很厚,不需要任何支撐就可獨自立起。經(jīng)檢測,其含金量約為85%,含銀量在13%到14%,還有其他雜質。目前,該文物正在進行初步修復。
在1986年發(fā)掘的兩個祭祀坑中,發(fā)現(xiàn)了多個金面具和青銅面具,它們碩大的耳朵、前凸的眼睛、咧到耳根的大嘴被戲稱為外星人。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雷雨表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青銅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與黃河流域一致,表明三星堆具有中華文化的共同屬性。而青銅立人、青銅神樹、青銅縱目面具等造型奇特的文物,則表明古蜀文明燦爛輝煌的個性。
考古學上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古蜀人來自哪里?這是一個目前無解的問題,學術界眾說紛紜,有的說“三星堆”居民來自岷江上游,是沿江而來的羌人,有的認為是原本住在重慶、長江三峽的巴人,有的說他們是世居山東、蘇北的東夷人,還有的認為他們原本是失國的夏朝人,因為戰(zhàn)爭西遷入蜀,甚至還有專家認為,三星堆人是古彝人的后代,也許此次考古能為古蜀人之謎提供新的線索。
同樣神秘的是如此繁榮的“三星堆”文明為何突然消失?是被敵人消滅還是遇到了自然災害?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表示,他曾跟發(fā)掘工作人員確認過,當?shù)貨]有大規(guī)模的洪水痕跡,沒有淤土。他認為,三星堆繁盛一個時期之后,它的政治中心轉移到成都的金沙遺址,最新考古測年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是連帶、緊密銜接的,有一個衰落、然后興起的過程。
這里的青銅器,能否代表商代最高水平
在3號坑內(nèi),考古人員提取了一座青銅尊,它高度達70多厘米,是迄今為止在三星堆出土最大的青銅尊。目前,文保專家正在對其進行浮土清理工作,青銅尊的真容漸漸顯露。
此前有網(wǎng)友認為,三星堆文明的時間最早為距今4800年,比夏朝還要早幾百年,可以算得上中華文明的“老祖宗”。對此專家表示,4800年前是三星堆遺址最早的地層年代,只能說明當時有人類在此活動,不代表當時就已能夠制造青銅器。事實上,三星堆居民制造青銅器的歷史不會早于商代中晚期。
那么,三星堆能代表商代文明的最高水平嗎?目前看來證據(jù)尚顯不足。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古蜀文明沒有發(fā)現(xiàn)文字,雖然在青銅器上發(fā)現(xiàn)了刻劃符號,但是目前還無法證明它們就是文字。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巴蜀方言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汪啟明表示,從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有諸多門檻,城市、宗教、冶煉技術,三星堆都有了,就缺文字。與之相比,殷墟甲骨文的字數(shù)已超過5000個,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
對于青銅器,專家認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容器主要是尊和罍,它們都是中原文明的典型器物,而且它的工藝與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湖南、湖北同時期青銅器相比,精美程度也要弱一些。此外,三星堆第二、三期的典型陶器包括盉、小平底罐和豆,這與被認為是夏代的二里頭相同,因此專家認為三星堆文化的主體受夏商文明的強烈影響。
4號坑碳14檢測表明,該坑的年代為距今3200年至3000年,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之間,恰好與學術界認為的武王伐紂的上、下限大致重合。《史記》中記載,古蜀國的武裝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聯(lián)軍,立下了戰(zhàn)功。后來因為同盟關系破裂,蜀與周交惡,被迫退回川西地區(qū),長期閉關自守,和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中斷。加之蜀地周圍崇山峻嶺,溝壑縱橫,乃至造成后來在西周初期以后至春秋時期的長時間里,中原各國竟不知有蜀的局面。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古蜀,蜀地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提供后勤保障。
新發(fā)現(xiàn)百余根象牙,是否來自東南亞
此次發(fā)掘中,第3、4、5號坑內(nèi)都有象牙,其中3號坑內(nèi)的象牙多達120余根,在5號坑和8號坑發(fā)現(xiàn)的小件象牙制品上,還刻有精美的云雷紋。它們都曾被火焚燒過,專家們認為這是當年祭祀留下的痕跡。
距今3000年前,中國大地遠比現(xiàn)在溫暖濕潤,在甲骨文中,商王獵象和犀牛的記錄很多,其中有一次記錄中稱,商王在華北的太行山南麓一次獵象7頭。據(jù)此推測,在西南方的四川盆地,三星堆人捕殺大象并用象牙祭祀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專家們的回答卻并不那么肯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張燕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專家們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象牙可能從東南亞等域外地區(qū)運輸?shù)饺嵌?,另一種則認為,古蜀國環(huán)境比現(xiàn)在更適合亞洲象生存,因此象牙就來自本地,然而這些年來古蜀國地區(qū)并沒有發(fā)現(xiàn)象的骨骼遺骸。接下來他們將提取出土象牙的DNA,送專門機構檢測和比對,以確定三星堆象牙的來源。
而1986年出土的文物中,包括一批海貝,其中有一種環(huán)紋貨貝,只產(chǎn)于印度洋深海水域。它們出現(xiàn)在地處內(nèi)陸盆地的三星堆,表明古蜀國不僅與甘肅、青海和中原地區(qū)有交流,甚至還有更廣闊區(qū)域的文化和物資交流。
其中一條重要的通道就是“南絲綢之路”,起點是蜀文化中心——成都平原,分東西兩道匯合于云南大理,西行后抵達緬甸八莫,通至印度以至中亞、西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蜀身毒道”(注:身毒是隋唐前對印度次大陸文明的統(tǒng)稱)。雖然李白在《蜀道難》中慨嘆:“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睂嶋H上古蜀與域外仍有相當多的交流。
不僅如此,專家們認為三星堆文物中還有更多的異域元素:
青銅人面像和金面罩在夏商時代中國其他地區(qū)前所未見,但金面罩在西亞地區(qū)卻很普遍,雙眼凸出的青銅人面像與西亞地區(qū)藝術風格較為一致;
金杖被認為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中國殷商時代用鼎作為最高權力的象征,三星堆金杖與埃及、西亞的權杖更相似;
三星堆遺址上出土的牙璋,與香港南丫島大崗遺址和越南馮原文化遺址所出一模一樣;
……
這些都表明,古蜀國雖然處于盆地之中,卻不是一個封閉的文明,它既充滿瑰麗的想象和浪漫的自信,又與其他文化保持著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