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確定正確的革命中心是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突出貢獻的體現。毛澤東對中國革命中心的選擇包括思想轉變、理論儲備、實踐轉向三個方面:國民革命期間,毛澤東對農民運動的關注和領導使他有關革命中心的思想開始發(fā)生轉變;大量的農村調查研究深化了他對農村與農民問題的認識,為其選擇農村作為革命中心儲備了理論基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與實踐最終促使毛澤東將革命中心轉向農村,進而開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歷程。
關鍵詞:毛澤東;革命中心;選擇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3-0018-03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的沉痛教訓促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在“八七會議”上,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的總方針,毛澤東更是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但在當時,革命的斗爭方向指向城市還是農村,是長期困擾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難題,也是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雖不乏文章探討毛澤東與中國革命新道路形成之間的關系,但就毛澤東如何堅定選擇鄉(xiāng)村作為新革命中心的專門論述并不多見,而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突出貢獻首先就表現為選擇了正確的革命中心,只有選擇了正確的革命中心,新的革命道路才能逐步確立起來。因而,本文試圖從思想轉變、理論儲備和實踐轉向三個方面探討毛澤東做出正確選擇背后的原因。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回顧、總結毛澤東率先選擇農村作為革命中心的原因,對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思想轉變:關注農民運動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對怎樣革命有一個認識逐步深入的過程。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曾說:“過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帶著很大的盲目性的?!薄疤貏e是開始時期,我們只是一股勁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個階段才革,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沒有弄清楚,或者說沒有完全弄清楚?!盵1]可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之下,年幼的共產黨對中國革命方式、革命規(guī)律和革命道路的認識并不十分清晰,所以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共產黨人最初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城市工作上。
雖然“以城市為中心”的斗爭指向在中共成立后的十多年間一直處于指導性的地位,并因此成為后人批評的對象,但在共產黨成立之初,“以城市為中心”卻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
首先,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主張無產階級首先通過城市武裝起義,擊潰資產階級的神經中樞和指揮中心,占領城市,然后進攻鄉(xiāng)村,最終奪取全國政權。巴黎公社革命就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發(fā)生的。但如果說巴黎公社革命還不足以完全證明這條城市路線的成功之處,那么列寧所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則將這條革命道路推而廣之。列寧生活在以壟斷為主要特征的帝國主義時代,他發(fā)現并論證了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絕對規(guī)律,因此他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有可能首先在資本主義發(fā)展比較薄弱的國家開始,并最終取得勝利。正是抓住了“一戰(zhàn)”后俄國反動勢力的衰弱以及民眾對沙皇統(tǒng)治的強烈不滿,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果斷地首先從大城市發(fā)起武裝起義,最終取得勝利?!笆赂锩钡膭倮瑸槭澜绺鲊臒o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可參考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樣本。
其次,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組織上是共產國際下屬的一個支部,它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都離不開共產國際的幫助與指導,共產國際依據自身革命經驗來指導中國革命,使得“走俄國人的路”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間接經驗來源。
再次,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尚處在年幼階段,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都亟待提升,還無法自覺地去深入了解國情和實際,并依此運用馬克思主義;同時也沒有意識到城市道路在西歐的產生和在俄國的成功實踐是與其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和實際息息相關的。因此,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國情下,怎樣去選擇革命中心,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從未遇到過的問題,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無法做到一步到位,這使得我們黨首先選擇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
然而,毛澤東的不同尋常之處就是在這種理所當然的選擇中發(fā)現了另外的可能。但任何思想的轉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伴隨實踐不斷積累才能夠發(fā)生的過程。1923年,中共三大前后,毛澤東已經開始關注農民問題,他在三大上陳述了農民運動的重要意義。據張國燾回憶,“在這種特別場合,毛澤東關注的是農民運動?!盵2]雖然包括張國燾在內的一些人士對此不贊同,但還是促使三大起草了《農民問題決議案》,農民問題首次出現在中共中央文件中。1924年,毛澤東受農民運動先驅彭湃的邀請,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1925年,由于身體原因,毛澤東回到湖南老家韶山休養(yǎng),開始廣泛接觸農民。他借此機會創(chuàng)建農會和農村黨組織,領導韶山農民運動,對農村半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生活現狀與其革命性進行了專門而深入的研究,對農民與農民運動的認識更加深刻。針對當時黨內存在著的兩種“忘記農民”的傾向,毛澤東結合以前的農村調查,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發(fā)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在分析了各階級的經濟狀況和革命性后,毛澤東認為,由于經濟地位低下,長期遭受壓迫剝削,占農村人口絕大多數的半自耕農、貧農和雇農的革命性最強,是農民運動的中堅力量[3]6-8??梢哉f,這時毛澤東已經認識到了農民運動的重要性。1926年2月,國民黨成立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毛澤東為委員,把主要精力轉向了農民運動;3月,他任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11月,中共中央成立農民運動委員會,毛澤東擔任書記。至此,毛澤東成為我黨繼彭湃之后又一個擅長搞農民運動的人。從這一時間線也可以看出,毛澤東在國民革命期間逐漸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農村與農民運動上,有關革命中心的思想轉變在悄然進行當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然而,只有思想開始轉變并不足以選出正確的革命中心,將思想所指轉化為更深層次的理論才能促成實踐的轉向。
二、理論儲備:開展調查研究
將革命中心從城市轉向農村,需要毛澤東對中國國情、對中國革命的實際具備透徹而清晰的認識。毛澤東在領導農民運動時,就注重通過農村調查來深化自己對農村與農民問題的認識,這些調查研究為他后來將革命中心指向農村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首先,通過調查研究,毛澤東認識到農民可以成為中國革命的同盟軍。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后,一直致力于領導工人運動。但中國的工業(yè)化起步晚、基礎弱、條件差,工人階級的數量雖然隨著近代中國工業(yè)的發(fā)展而不斷增加,但是在總人口當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而且相對集中地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大城市?!跋鄬须m然方便工人之間的聯系,但是在人數有限又相對集中的環(huán)境中,工人階級的活動對全國的形勢就很難起到重大作用。因此工人階級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必須尋找革命的同盟?!盵4]結合工人階級的優(yōu)點與不足,對同盟者的尋找就應當聚焦于革命性、人口規(guī)模和分布上,革命性強、數量上占優(yōu)勢、且分布廣泛的群體最有可能成為革命的同盟者。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占據著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階級在數量與分布上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但對于農民的革命性,不同的階級各自代表的立場不同,看法不盡一致。
中國傳統(tǒng)的農民運動是兼具造反性、破壞性與革命性的。大革命失敗前,對于氣勢蓬勃的湖南農民運動,國民黨以及共產黨的一些人士認為是“痞子運動”“糟得很”“未免太過分”。他們只看到了農民運動的造反性與破壞性,卻輕視了同為一個矛盾體的革命性。相比之下,毛澤東則不然。大革命期間,毛澤東把主要精力放在領導農民運動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1927年,毛澤東對湖南農民運動進行了32天的實地調查之后,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駁斥了各種污蔑農民運動的錯誤觀點,對農民運動做了積極而又公正的評價。他認為農民運動是一種“奇勛”“好得很”,因為“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紳、不法地主階級,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的墻腳。打翻這個封建勢力,乃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標。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就做到了。這是四十年乃至幾千年未曾成就過的奇勛?!盵3]15毛澤東從這種“奇勛”中看到了農民運動中潛藏的巨大革命力量,這種力量使毛澤東認定農民可以成為中國革命的同盟軍。
然而,在馬克思看來,農民是相對落后的階級,如果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主力軍是農民,那么就必須解決保持無產階級革命先進性的重要問題。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新的農民運動難免落入窠臼。毛澤東通過自己的實地調查,對農民運動的落后性有自己的看法。他承認,“農民在鄉(xiāng)里頗有一點子亂來”,但他也指出了問題背后的本質:“第一,這是土豪劣紳、不法地主自己逼出來的;第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薄稗r民若不用極大的力量,決不能推翻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權力。”[3]17“面對暴風驟雨般沖決一切束縛他們羅網的農民運動,共產黨是站在他們前頭領導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背后指手畫腳地批評他們,甚至站到他們的對面去反對他們呢?”[3]13
毛澤東認為,共產黨要領導農民運動,使其避免以往農民戰(zhàn)爭的局限性與落后性,充分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就要對農民進行思想改造,以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農民,才能使農民真正成為革命堅實而有力的主力軍。更重要的是,只有以無產階級的思想改造和引領農民,才能使農民階級從一個只看到被壓迫表象而斗爭的“自在的階級”,轉變?yōu)樵隈R克思主義和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刻理解了被壓迫本質而斗爭的“自為的階級”。由此,無產階級革命先進性的問題得以解決,革命也真正能夠完成它的使命。
其次,通過調查研究,毛澤東認識到中國革命的本質就是通過土地革命解決農民問題。1926年,毛澤東在廣州主持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時,帶領學員深入廣州農村進行實地調查,并將這些農村調查報告編成了《農民問題叢刊》。在序言《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當中,他通過對城市與鄉(xiāng)村統(tǒng)治階級的分析,闡述了農民運動背后的革命本質。毛澤東指出,我國是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國家,外有帝國主義,內有封建勢力,他們90%的經濟來源都是依靠直接或間接剝削農民,而幫助他們實現剝削、獲取利益的就是遍布于整個中國各省各縣各鄉(xiāng)的地主階級。毛澤東認為這些人才是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全國的大小軍閥只不過是地主階級的首領和代表人物而已。所以,要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必須攻其本質。不動搖地主階級這個基礎,就動搖不了其上的上層建筑[3]38。毛澤東呼吁開始研究農民問題,“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農民運動不趕速地做起來,農民問題不會解決;農民問題不在現在的革命運動中得到相當的解決,農民不會擁護這個革命?!盵3]37因此,解決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向前推進的關鍵。在毛澤東看來,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是“大的農村變動”[3]16——即以解決農民現實問題為近期目標,以贏得革命最終勝利為長遠目標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既能解決農民最為關心的問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的經濟問題。這一時期,毛澤東已經有了關于土地革命的初步想法。
因此,在國民革命期間,通過領導農民運動和對農村與農民所做的調查研究,毛澤東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有了更深入而客觀的認識,這些認識為毛澤東能夠在秋收起義失敗后將革命中心指向農村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三、實踐轉向: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為挽救革命,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但矯枉有所過正,又陷入盲目發(fā)動城市暴動的“左”傾錯誤中。從1927年8月到1928年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了近百次的武裝起義,包括最為著名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由于在許多地方開展的革命實踐不顧實際條件,強行發(fā)動工人罷工、農民暴動,有的地方還存在盲目燒殺,甚至嚴重脫離群眾的問題,所以到1928年4月下旬不得不暫停下來。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只是在理論上簡單套用馬列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原理,在實踐上照搬俄國“十月革命”城市武裝起義的經驗,脫離國情和革命實際,結果必然使革命實踐一次次遭遇失敗。接連的挫敗沒有立刻讓當時中央的負責人得出正確的結論,但相比之下,一次失敗就讓毛澤東改變了對革命中心的選擇。
秋收起義之初,部隊的主攻方向依然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長沙。毛澤東甚至認為,“中國客觀上早已到了1917年”“工農兵蘇維埃完全與客觀環(huán)境適合,我們此刻應有決心立即在粵湘鄂贛四省建立工農兵政權;此政權既建設,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國的勝利?!盵5]74但是,秋收起義當中,三路軍攻打長沙均告失敗的殘酷現實使毛澤東立刻清醒過來。對中國特殊國情的熟知和此前的理論儲備,促使他大膽果敢地在革命中心的問題上做出了不同于俄國的選擇。他在文家市對全體官兵說:“我們現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要打破蔣介石那口大水缸。大城市現在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我們要到敵人統(tǒng)治比較薄弱的農村去,發(fā)動農民群眾,實行土地革命。”[6]由此,毛澤東率部隊轉向農村,向井岡山進發(fā),而選擇井岡山也是毛澤東此前的農村調查所促成的。在秋收起義之前,他曾翻山越嶺,到修水一帶實地調查,了解當地農民和黨組織的情況。正是這次調查讓毛澤東了解了井岡山的地理優(yōu)勢和山上的兩支地方武裝。因而攻打長沙受挫后,他提出了“上山”的思想。但在當時,有人指責毛澤東想自己去當“山大王”了,而他則反駁說:“如果說我們也要當‘山大王,那么這個‘山大王是從未有過的‘山大王,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有辦法、鬧革命的‘山大王?!盵5]80上山后,毛澤東借助井岡山易守難攻且位于兩省四縣交界處的地理優(yōu)勢與敵周旋,同時以“共產黨的主義和政策”改造了山上的袁文才和王佐兩支武裝,將此前的理論付諸于實踐,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即使由于“上山”而被貼上“右傾逃跑”的標簽,即使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提議開除毛澤東政治局候補委員的資格,即使被誤認為開除黨籍、在很長時間連組織生活都不能參加,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對以農村為中心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綜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國情之下,根據實際情況走出一條革命的新道路來,是沒有現成的方案和經驗可以照搬的,只有在實踐中反復去探索、總結、實踐才能實現。毛澤東堅持將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率先把革命的中心指向了農村,在堅持“農村工作是第一步”的思想下,逐漸使全黨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也只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進而指引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鄧小平曾說:“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就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盵7]從建黨一百年的歷史來看,對正確革命中心的選擇以及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既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農村工作的起點,也是其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與使命的體現,更是其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的關鍵轉折點。因而,毛澤東根據國情與實際選擇正確革命中心的探索經驗對我國當今的農村工作依然有著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00.
[2]羅斯·特里爾.毛澤東傳[M].胡為雄,鄭玉臣,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6.
[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張富營.中國共產黨的鄉(xiāng)村認知與革命模式的探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5]葉永烈.歷史選擇了毛澤東[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217-218.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
作者簡介:肖麗(1983—),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海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責任編輯:馬雙)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示范優(yōu)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重點選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專題教學指南研究”(編號:18JDSZK014)的有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