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上期封面
“碳水”——老一代很難想象,如今不少減肥人士就這么直指核心、統一稱呼包括米飯在內的主食為“碳水”。他們不僅將口感各異、品種完全不同的主食們簡化成了它們最基本的構成,還懶得把“碳水化合物”五個字說齊全,似乎縮略成“碳水”聽起來更有氣勢,可以顯示出對主食們的輕視甚至敵視。仿佛如此居高臨下,就能瘦掉幾斤。
人類對碳水化合物的偏愛,就像我們對甜食的熱愛,源自于遠古食物匱乏時代祖先們留在基因里的記憶。這些熱量極高的食物,非常高效地給我們提供能量和營養(yǎng),那個時候,主食就意味著活命。
其實主食的這種地位延續(xù)了很長很長時間,也留在我們的文字語言中。比如民間說到“乞討”,無論中國什么地方,基本都說“要飯”“討飯”,說明主食一直是窮苦邊緣的人們最主要的需求。
我們吃飽肚子的時間并沒有太久,也就是改革開放后,溫飽問題逐漸解決,吃飽后漸漸過渡到吃好,如今卻因為吃得太好需要減肥了。偶爾因時間問題少吃一頓飯,饑餓的感覺可很不好受。所以我常常在想,主食真是讓人愛恨糾纏,它們那么好又不能擁抱,對于人來說真是考驗。
金色的稻田于我也是鄉(xiāng)愁。上世紀80年代的內地小縣城,城郊有一條清澈的小河,暑假一到同學們便邀約著去小河里游泳。到小河邊要穿過幾片稻田,稻株已經到我們胳臂那么高,有時稻葉劃過皮膚,有點疼。小時候還做過夢,變成鳥兒飛翔在稻田上空俯瞰,身下蛙鳴稻香,歲月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