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赤子之心傳播傳統(tǒng)文化
——記初大告和丁往道先生

2021-07-01 03:54馬麗媛
國際漢學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丁先生傳統(tǒng)文化

□ 馬麗媛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成立于1944年,是全國最早的英語院系。多年來,北外英院不僅培養(yǎng)了無數(shù)優(yōu)秀專業(yè)學子,也擁有眾多業(yè)界知名學者,如許國璋、王佐良等。北外英院的院訓是“知周中外,道濟天下”,這不僅體現(xiàn)了英院的學術(shù)格局,也是對先輩學者的銘記。初大告和丁往道先生是北外英院在傳播傳統(tǒng)文化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兩位學者。

初大告(1898—1987),字達杲,山東萊陽人,幼年在鄉(xiāng)間私塾讀“四書五經(jīng)”,后考入北平高等師范學校英語系,曾在北平師范大學任講師。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被捕后獲釋。因出版的《文藝月刊》和《世界文化講座》遭查抄,于1934年赴劍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和語音學。1937年,初先生在倫敦三家出版社同時出版了譯著《新定章句老子道德經(jīng)》(Tao Te Ching—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中華雋詞》(Chinese Lyrics)和編譯的《中國故事集》(Stories from China)。同年回國后繼續(xù)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包括參與籌建九三學社。1949年經(jīng)周恩來介紹到北京外國語學校任教,并擔任英語系第一任主任。

初先生的《新定章句老子道德經(jīng)》由英國知名漢學家翟林奈(Lionel Giles,1875—1958)做序。他在序言中寫道:“他的譯文質(zhì)樸、流暢,不入斜徑。竭力保持了老子原文不變,讓我們自己判斷其內(nèi)涵。另一個能引起讀者興趣的是,譯者與原著者是同族,這是第一次在英國出版由中國本土譯者翻譯的《道德經(jīng)》。”(1)Ch’u Ta-kao, Tao Te Ching—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George Allen & Unwin (Publishers) Ltd.. London: The Buddhist Society of London, 1970, p. 6.該譯本自1937年出版以來,在英國八次再版,流傳較廣。初先生的《中華雋詞》也同樣在英國學界引起關(guān)注。詞的韻律最難傳遞,而劍橋大學教授、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阿瑟·奎勒庫奇(Arthur Quiller-Couch,1863—1944)在序中恰稱贊了這一點:“書中所選的詞代表了中國人崇尚平和的心態(tài)。希望讀者能像初先生和我一樣,欣賞譯文的韻律,一飽耳福。”(2)初大告譯:《中華雋詞一○一首》(101 Chinese Lyrics),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7年,第x—xi頁。

丁往道(1924—2010),安徽無為人。1946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外語系,1950年到北京外國語學校英語系任教。丁先生從1981年到1990年堅持在英院開設(shè)用英文講授的國學課程。他也曾在美國西華盛頓大學和俄國莫斯科外語大學教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各一年。丁先生選譯了《中國神話及志怪小說一百篇》(100 Chinese Myths and Fantasies,1991)、《孔 子 語 錄》(Sayings of Confucius,2007)、《中國神話及志怪小說選》(Chinese Myths and Fantasies,2008)。他還寫了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文化掠影》(Glimpses of Chinese Culture,2006),以及以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小說《攀登》(A Continuing Climb,2000)及續(xù)篇《轉(zhuǎn)折點》(Turning Point,2007)。

丁先生的小說《攀登》是第一部(很可能也是僅有的一部)由中國人寫的并在中國本土出版的英文小說。美國作家林德賽·卡麥倫(Lindsley Cameron )在序中說:“這不是英語語言國家的英文,但這是另一種好英文,像張愛玲講中國故事的那種英文,使用了傳遞中國思想的構(gòu)架,而中國思想恰恰是這部小說要傳播的?!?1)丁往道:《攀登》(A Continuing Climb),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第6頁。日內(nèi)瓦大學教授約翰·布萊爾(John Blair )曾在1988年來英院師從丁先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此改變了他的學術(shù)生涯。布萊爾教授編寫的《中西文明比照》(Comparing Civilization:China and the West)得到了丁先生的指點,他把這本書獻給了丁先生。布萊爾教授在給筆者的郵件中回憶道:“丁教授傳遞給我的精神令我仰慕:包容、清醒又博學。我很高興被看作是他的弟子。”(2)布萊爾教授是筆者碩士階段的老師。他在編寫《中西文明比照》期間,曾派筆者去拜訪丁教授,請教他一個《道德經(jīng)》翻譯問題。筆者曾發(fā)郵件給布萊爾教授,請他回憶當年在英院旁聽丁教授上國學課的情況。

一、翻譯風格

宋詞是初大告和丁往道兩位先生都曾譯過的文體。比較兩人對李煜《虞美人》和蘇軾《念奴嬌》上闕的英譯,可以更好地描述他們的翻譯風格。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初譯 丁譯Spring flowers and autumn moon,When will you come to an end?And how much do you know of the past?On my small chamber last night blew the vernal breeze once again;I cannot endure to think of my native land in the moonlight.The carved balustrades and the marble steps must still be there But my youthful features have changed.You ask me, “How much sorrow do you bear?”“As much as a whole river in spring flood flowing towards the sea!”When will the spring flowers and autumn moon come to an end?How many past events have occurred!Again my small house was swept by the east wind last night.In the moonlight it is sad to think of my former kingdom.The carved jade balustrade should still be there,But the pretty faces must have changed.If you ask how much sorrow I have,It is like a river full of spring water flowing east.

比對列表可以看出,兩位先生的譯文有較多相似之處。首先,他們在句式上都采用了直譯和完整語法句,包括陳述句和疑問句,規(guī)整易懂。他們選用了相同的句型:When will… come to an end / How many (much)…。同時,也都使用了第一人稱I / my 和第二人稱you來傳遞詞中的情緒。其次,他們在用詞上也都用了直譯處理其中的部分意象。比如“春花秋月”都譯成了spring flower and autumn moon,“雕欄”都選了the carved balustrades。雖然他們都以直譯為主色調(diào),突出原文的“質(zhì)”,但給讀者的閱讀感受稍有不同。初譯在意象和情緒上都多了一層意譯色彩,比如“東風”譯成vernal breeze;“一江春水”譯成a whole river in spring flood。在情緒處理上,開篇連續(xù)使用問號,以感嘆號結(jié)尾,并設(shè)定了you和I對話,尤其是最后兩句You ask me的處理,起到了烘托情境的效果,更突出了李后主的哀傷。比較I cannot endure to think of my native land(初)和it is sad to think of my former kingdom(?。﹥删洌肮蕠弊g成native land,更多偏重情感的悲愴,而譯成former kingdom,揭示了李后主原有的政治身份,更突出政治上的失意。從I cannot endure到it is sad,從句法結(jié)構(gòu)上看,初譯比丁譯渲染了更多的悲傷情緒。

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初譯 丁譯The wave of the mightly River flowing eastward,Have swept away the brilliant figures of a thousand ages.West of the old fortress,So people say, is Lord Zhou’s Red Cliff of the time of the Three States.The tumbling rocks thrust into the air;The roaring surges dash upon the shore,Rolling into a thousand drifts of snow.The river and the mountains make a vivid picture—What a host of heroes once were!The Great river flows eastward;Its waves have swept away all the ancient heroes.West of the old fortress,People say, is Red Cliff where Lord Zhou fought during the time of the Three Kingdoms.The jagged rocks thrust into the air;The wild waves dash upon the shore.And roll up a thousand heaps of snow.The river and mountain form a beautiful picture,Reminding people of the many heroes there once were!

比對列表可以看出,兩位先生的譯文有更多相像之處。除了和《虞美人》一樣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外,在意象翻譯上兩人用了完全相同的表達,比如“故壘西邊”譯成west of the old fortress;“周 郎”譯 成Lord Zhou;“赤 壁”譯 成Red Cliff;“江山”譯成river and mountain。在動詞使用上也有四處完全相同:flow eastward; swept away; thrust into the air; dash upon the shore。從韻律上看,兩譯文都竭力保留了詞有別于詩的韻律,以傳遞情緒和意象為主,更符合英文現(xiàn)代詩。在意象上,對“千古英雄”和“三國”的處理略有不同,the brilliant figures of a thousand ages(初)和all the ancient heroes(丁),前者顯然更直譯;the Three States(初)和the Three Kingdoms(丁),同樣是前者更直譯,states指政體角度的國家,而kingdoms有文學色彩。

比照兩段詞的譯文可以看出,無論是凄婉還是雄壯的意境,兩位先生都秉持了相同的直譯翻譯風格。雖然在直譯層面略有不同,但文字都是質(zhì)樸平實的,都以忠實原文的直譯為翻譯基點,回避個人解讀。這種風格也體現(xiàn)在兩位先生的其他譯著中。丁先生在《中國神話及志怪小說一百篇》的前言中解釋了直譯的初衷:“本書采用原文和譯文并刊對照的形式,希望讀者能藉原文之助來理解譯文,或反過來藉譯文之助來理解原文。因此,忠實而通順的,不加減意思的翻譯應為首要的目標?!?1)丁往道:《中國神話及志怪小說一百篇》(100 Chinese Myths and Fantasies),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第7頁。關(guān)于詞的意譯,初先生在談翻譯經(jīng)驗時說道:“我認為翻譯與寫作大同小異,不但要注意一字一句,而且要顧及整篇,就是說,要把全篇的情調(diào)氣氛表現(xiàn)出來,即便不能做到四平八穩(wěn),也應著眼其中精煉的語句或關(guān)鍵的段落,使之能提起精神而把整體帶動起來?!?2)巴金等:《當代文學翻譯百家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421頁。

初先生的《中國故事集》是用基礎(chǔ)英語(Basic English)編寫的東方故事集中的一冊。初先生在劍橋大學時的老師理查茲(I. A. Richards,1893—1979)是英國著名的語言教育家,也是基礎(chǔ)英語的發(fā)明者之一。初先生選了九個故事,其中包括道家故事莊子、佛教故事趙善人、神話女媧補天、民間傳說王母娘娘蟠桃園、蒲松齡的志怪故事《種梨》《偷桃》和《三生》,以及民間笑話和荒誕故事。因基礎(chǔ)英語詞匯只有850個單詞,對使用者的語言能力要求甚高。初先生對基礎(chǔ)英語駕輕就熟,以《種梨》片段為例:

One day a certain fruit-trader took his pears to the market. The pears were sweet, and their price was high. A poorly dressed man of the Taoist religion came to the market-place,desiring one of the pears. The trader said he was to go away, but the Taoist would not do anything of the sort, so the trader got very angry with him. The Taoist said: “You have a great number of pears. If you give me one it will be no loss to you. What need is there for you to get so angry?” The onlookers did their best to make the trader give him one of the poorer quality, so that he would go away,but this he would not do. The man in authority there, seeing that the argument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eated, gave the trader the price of a pear, handing the fruit to the Taoist.

這一段行文流暢自然,生動有趣,絲毫沒有用基礎(chǔ)英語寫作的詞匯困窘,反而添了一分古文的韻味。比如道士用的a great number,no loss,what need is there像古文里的“諸多、不失、何必”的意味。But this he would not do一句中this的倒置用法,增加了故事的懸念。短短一段文字,在簡單的語言中節(jié)奏卻逐漸加快,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此菩攀帜閬淼奈淖郑瑓s彰顯了作者的語言功底。

丁先生編譯了兩本神話和志怪故事,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代的儒釋道傳統(tǒng)故事,仙道鬼妖盡在其中。兩本書中的第一個故事都是《盤古開天辟地》,第一段如下:

盤古開天辟地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

Pangu Separates the Sky from the Earth

The sky and the earth were at first one blurred entity like an egg. Pangu was born into it. The separation of the sky and the earth took eighteen thousand years—theyangwhich was light and pure rose to become the sky, and theyinwhich was heavy and murky sank to form the earth. Between them was Pangu, who went through nine changes every day, his wisdom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ky and his abilit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earth. Every day the sky rose ten feet higher, the earth became ten feet thicker, and Pangu grew ten feet taller. Another eighteen thousand years passed, and there was an extremely high sky, an extremely thick earth,and an extremely tall Pangu. Then came the Three Emperors.

這段翻譯突出的特點是句式工整清爽,每句都像一副對聯(lián),比如his wisdom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ky and his abilit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earth,句式的對稱加強了盤古開天辟地的雄壯氣勢。在朗讀時對稱句更能體現(xiàn)故事的節(jié)奏和意蘊,比如在結(jié)尾讀到連續(xù)三個extremely時,朗朗上口。另外,關(guān)鍵詞處理得細膩清晰。比如“陽清”和“陰濁”譯成light and pure和heavy and murky,這四個詞選得十分妥帖,既對仗又押韻。最重要的關(guān)鍵詞“開天辟地”用了separate,是點睛之筆,這不僅符合了原文本意,也有別于《圣經(jīng)》中上帝造人與萬物用的“創(chuàng)造”create,給異域文化讀者提供了一個新鮮的創(chuàng)世角度。

二、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

初大告和丁往道兩位先生都有深厚的國學修養(yǎng),他們的中青年時期都生活在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中,讀四書五經(jīng),尊孔老之道。但是,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有明顯不同。初先生展現(xiàn)了更多個人理解,而丁先生更多遵循正統(tǒng)詮釋。

初先生大膽地編輯了《道德經(jīng)》原文,做了大量的移動或省略處理,81章中改動多達23處。比如,2章“萬物作而弗始……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被移到51章;4章“挫其銳……同其塵”被移至56章等等。初先生解釋說:“實際上,為了與自己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很少編輯或譯者能經(jīng)得起‘改動’文本的誘惑。改動并不傷害文本,應該鼓勵。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希望接近原文。”(1)Tao Te Ching—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p. 9.在宋詞選材上,初先生也流露出個人的理解。1937年版《中華雋詞》收錄了53首詞,其中李煜的詞有10首之多。1987年版中李煜的詞增至12首,仍高居榜首,而蘇軾只有7首。他對李煜大加贊賞:“其熟諳詞風,纖柔抒情,極富傷感,在詞人當中居突出地位?!?2)《中華雋詞一○一首》,第40頁。他雖然推崇李煜,但并不因此欣賞婉約詞派,他未收錄重要的婉約詞人如晏殊、姜夔、周邦彥等人的詞作,對豪放派大家蘇軾,初先生也只注了一句:“他擴大了詞的內(nèi)容,表現(xiàn)更為廣泛嚴肅的題材,詞風豪放?!?3)同上,第106頁。

與初先生相比,丁先生的譯著在選材和編輯上都遵循了古代或現(xiàn)代正統(tǒng)的闡釋。他在《孔子語錄》和《論語(精選)》(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Selections], 2012)中收錄了一百條孔子的語錄,在《孔子語錄》前言中,丁先生沿用了古代正統(tǒng)對孔子的評價:

書的字數(shù)不多,但蘊含了無法估量的智慧,它像一把火炬,在許多世紀中照亮了中國人的道路。雖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分清了是和非。宋代一個儒生寫的兩句表達了中國人對孔子和《論語》的贊賞:“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4)丁往道:《孔子語錄》(Sayings of Confucius),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年,第6頁。

這本書的選材契合了《論語》的關(guān)鍵詞比重,達到了全面均衡。在神話與志怪小說的選材上,丁先生也突出了全面均衡選取的原則,兼顧家喻戶曉、情節(jié)有趣、時代典型和題材多樣,他對志怪和神話的觀點符合現(xiàn)代主流看法。全面均衡選材在《中國文化掠影》中體現(xiàn)得更明顯。丁先生沿用了當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敘述框架,分25章介紹了中國歷史脈絡(luò)、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在主體之外另有三章,其中兩章介紹了佛教傳入中國和禪宗的發(fā)展,另外一章介紹了中國的史學傳統(tǒng),其中講述了史官的由來和齊國太史直書崔杼弒君的故事。書中雖然沿用了對歷史和人物的主流評價,但在第八章《清談與玄學》中,丁先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個人觀點:中國有兩個哲學:儒家和道家;有兩個宗教:道教和佛教。(5)丁往道:《中國文化掠影》(Glimpses of Chinese Culture),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54頁。這個觀點也出現(xiàn)在丁先生的小說《攀登》里。小說講述了主人公于文的人生經(jīng)歷。于文是古典文學專業(yè)的大學老師,醉心于傳統(tǒng)文化,踐行儒道智慧,最終獲得他向往的內(nèi)心平靜的生活。故事圍繞著主人公運用傳統(tǒng)智慧解決生活中的困境展開。比如,在批斗會上,于文秉持“無為”,不發(fā)表對他人的評論,因此躲過了被定罪。在號召到農(nóng)村接受農(nóng)民教育時,他主動要求下放,按儒家的“內(nèi)省”,認為自己需要到另一個環(huán)境中去審視自己。丁先生借助小說的形式闡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智慧、民族之本的觀點。

三、跨文化交流愿景

跨文化交流愿景指文化傳播者表現(xiàn)出的交流愿望和使用的傳播策略,這兩點依托于傳播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心境。初先生的三本書出版于1937年,是中外政局動蕩的年代。那時中國仍處于傳統(tǒng)文化氛圍之中,但主流社會尚無傳播文化的概念。而英國雖然有漢學家從事傳統(tǒng)中國的研究,但大眾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初先生在出國研讀期間介紹中國文化給英國公眾,是超越時代的,也是自然真誠的。他說:

我有一個單純的想法:現(xiàn)在我懂得中英兩國的語文,在英國應當把有關(guān)中國文化藝術(shù)的作品譯成英語,在中國就把英國的優(yōu)秀作品譯成中文,這樣作為中英文化交流的橋梁,的確是不小的雄心,然而個人力量畢竟有限,做了這個做不了那個。三年時間雖然連續(xù)出版三部譯作,心中并不滿足。抗日戰(zhàn)爭起,不能繼續(xù)求學,遂決計回國。(1)《當代文學翻譯百家談》,第424頁。

他在回憶編譯《中華雋詞》緣起時說:“我當(劍橋)研究生學習之暇讀到幾個英國人譯的中國詩,但沒有人譯‘詞’,我想試探一下這個冷門。”(2)同上。在《中國故事集》的前言里,編者也提道:“《中華雋詞》和《道德經(jīng)》的譯者初大告先生用只有850個單詞的基礎(chǔ)英語寫成了中國故事。他相信各國的孩子們都會愛讀。他希望不管多么綿薄,他都為促進他的國家和其他國家建立良好情感做出了努力?!?3)Ch’u Ta-Kao, Stories from China (Put into Basic English). Psyche Miniatures General Series No. 89. London: Kegan Paul & Co.,1937, p. 10.從這三段話可以看出,初先生傳播文化的初衷是一片赤子之心,出于純真的性情和樸素的愿望,想促進兩個國家的文化交流。

相比之下,丁先生所處的時代更復雜。在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進入商業(yè)社會,傳統(tǒng)文化受到巨大沖擊,同時歐美流行文化進入中國大眾層面,而歐美很多國家也開始有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愿望。正如林德賽·卡麥倫在《攀登》前言所說:

近些年,中國對西方文化狂熱,而中國文化在西方卻越來越成為時尚。中國女人在穿夏奈爾服裝、T恤衫和牛仔褲,而西方女人在穿有中式服裝元素的中式衣領(lǐng)、 紐襻和側(cè)開裙。交誼舞和美國快餐在中國風靡,而美國人迷上了中國的功夫和風水。(4)《攀登》,第5頁。

在這樣的背景下,丁先生既憂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國人中的流逝,又熱切希望對外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攀登》的序中,丁先生寫道:

多年來,尤其是在“文革”中,我常常對燦爛文化被蔑視和譴責感到困惑。當然傳統(tǒng)文化有不足之處,但是拋棄它等于是切斷中國的根。文化中好的、健康的應該接受發(fā)展,只有落后有害的才該拋棄。在國內(nèi)外教授傳統(tǒng)文化的十多年中,我逐漸意識到外國人和中國人一樣能從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中受益。我撰寫并翻譯了幾本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書,用意正是如此。最近我突然想到,如果用英文寫一個故事來傳遞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話,會是有趣的讀物。于是就誕生了這本小書:《攀登》——攀登一座理解并遵循傳統(tǒng)文化的山峰。(5)同上,第7—8頁。

可以看出,丁先生看重的是中國文化的共通性意義,也即跨文化交流中的共通性層面。他在《孔子語錄》的前言中指出了儒學的共通性意義:

當前,在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研究孔子的風氣日盛,普遍認為孔子思想的主體或很多成分今天仍然有價值,可以采納或推行,是治療許多社會病癥的良方,是提高人的素質(zhì)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力量。有的學者還預言,在21世紀,孔子思想將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發(fā)出更燦爛的光輝。(6)《孔子語錄》,第5頁。

由于所處時代不同,兩位先生在跨文化交流愿景上有明顯差異。初先生傾向關(guān)注國別文化的差異層面,而丁先生看重文化的相通之處。初先生回國后,曾積極推廣世界語,在英語學院開設(shè)世界語課程;而丁先生在英院開設(shè)了十年之久的用英文講授的國學課程,則是試圖從天然語言的共通之處,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即讓學生通過英文了解母語文化。初先生的譯本起到了填補譯著空白,即彌合差距、填平交流鴻溝的作用;而丁先生譯的志怪故事和孔子語錄,是譯界常見選材,由丁先生選材整理后,起到加強和補足交流的作用。從譯介策略上看,雖然兩位先生都以直譯為基礎(chǔ),但丁先生的直譯,基本達到了傳遞詞的情緒的效果;而初先生在直譯基礎(chǔ)上加上了一些意譯,這是因為他的跨文化交流愿景里有彌合文化差異的一面,所以他的譯介策略里自然會出現(xiàn)歸化,即把中國文化意象移植到英國,貼合英國讀者的閱讀感受。初先生在《我翻譯詩詞的體會》一文中說道:

“東風”譯為east wind不妥,因為“中國的東風是春天刮來太平洋的風,溫暖而略帶濕氣,刺激著草木生長;李煜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意思是冬去春來又一年了,東風就是春風,所以我把他譯為vernal wind,不失漢語原意,同時vernal 是從拉丁文來的,增加一點古味,英國的東風是從北冰洋來的,和中國冬天的北風一樣,勢強寒峻……若將李煜詞里的“東風”譯作east wind,肯定英語讀者會引起錯覺——李后主昨天夜里凍壞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東”不能率直用east來譯,因為英國的河流不拘東西南北都可流,若硬作east,讀者會發(fā)生疑問:為什么?不如避開這一點而譯作“to the sea”,因為李煜的意思是仇恨之多好似江水長流到海,向東作為補足語句,不是重要成分。(1)《當代文學翻譯百家談》,第417—418頁。

該文還舉出“周郎”“赤壁”“江南”等詞為例,他認為“江南”要譯成South Country,因為中國的江南從地貌人文特征來看比較像英格蘭地區(qū),這樣才能引起西方讀者的文化共鳴。在《中國故事集》中,他意圖展示儒釋道三個文化元素,同時又考慮到英國人喜好冷幽默(dry humour)的文化心理,比如王母娘娘蟠桃園的故事有荒誕,還有冷笑話,都有意地滿足了英國讀者的閱讀趣味。

可以看出,初先生彌合國別文化差異的努力,即便這種差異,像“東風”的翻譯一樣,不必那么細膩地考慮英國讀者文化心理,因為很多域外譯者也譯成east wind。這種努力更體現(xiàn)出他對彌合交流差異的重視。相比之下,丁先生重視展示文化的共通之處。在《攀登》中,丁先生全面地展現(xiàn)了他的跨文化交流愿景,給他國讀者帶去新鮮的視角。如前所述,于文用傳統(tǒng)智慧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難,折射出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和魅力。這一角度對西方讀者而言,可謂眼前一亮。為此,卡麥倫在序中特別評論說:

于文故事所處的動蕩年代,著述甚多,形成了“傷痕文學”的文學流派。但是《攀登》不屬于這個類別。這不是一個受害者的故事,而是一個踐行者。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于文是心明眼亮的觀察者,在冥思他深愛的國家的傷害時自己沒受到傷害。他不可摧毀的傳統(tǒng)價值保全了他免于被摧毀。他象征了道家的靈活恬淡,儒家的堅韌和道德熱忱,佛家的悲憫。他崇尚真誠、率性和簡單,相信培養(yǎng)這些品德會使他獲得他最珍視的平和。他沒有世俗的野心,但卻潛心在學問和個人良知完善上踐行傳統(tǒng)文化理念。他抵御了奢華的誘惑,更抵御了所謂安全和保障的誘惑。這種抵御的能力在危險和不安的時代尤為可貴。(2)《攀登》,第2頁。

她認為于文的角色也是丁先生個人品格的流露,而且為西方讀者提供了獨特的文化視角:

丁教授和于文有很多相同的信念。他最近說“中國文化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將推動文明向前發(fā)展”。丁教授去過農(nóng)村勞動,像他的主人公一樣,勞作一天后教農(nóng)民文化知識。所以說《攀登》作為小說很感人,作為學者在嚴酷時代的實錄,同樣感人。正因如此,這本書填補了空白。翻譯成西方語言的關(guān)于這段歷史的中國文學清一色的殘酷驚悚。當然這不是說那個時代的暴行應該被粉飾,但是能傾聽一個溫和的聲音講述自己的痛苦相當微不足道,也自有其真正的價值。(3)同上,第3—4頁。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一位西方讀者從這個新鮮立意中獲得的啟發(fā)。這個故事能使異國讀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刮目相看,也能讓中國年輕一代讀者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從而實現(xiàn)橫縱的跨文化交流——跨中西,跨古今。

當然,丁先生在文化共通性基礎(chǔ)上,也考慮到了彌合文化差異的一面。在《攀登》中,他選擇了易于為異國文化接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融入情節(jié)設(shè)計中,比如餃子、茶、書法、二胡、昆曲、蘇州園林與方言等,從視覺、聽覺和味覺這些感官角度,引起異國讀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在傳統(tǒng)思想呈現(xiàn)上,他也考慮到了彌合文化差異,策略是比照。比如,對“無為而治”,他引入了“最好的政府是最不管制的政府”(That government is best which governs least)這樣的西方名句進行比較,使異國讀者產(chǎn)生共鳴,同時也使中國讀者了解到文明的共通性。再比如,介紹中國人對自然的熱愛時,他比照了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詩,指出愛自然是一種共通價值。有時,丁先生用的比照也展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優(yōu)越。比如他比照了湯顯祖和莎士比亞,他們同一年去世,但莎士比亞是早期的英國作家,而湯顯祖則到了中國古代史末期。丁先生在表達這種“優(yōu)越”時,不帶有傲慢的語氣,給讀者自然地展示了一個文化悠久的中國。

丁先生在小說中表達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信念,“許多西方學者相信下一個世紀中國文化將比當下扮演重要角色”,“中國語言和文學的價值不會隨著時代消逝。越來越多的人會喜歡并學習”。(1)《攀登》,第257頁。共通性體現(xiàn)在文化的共通之處,也體現(xiàn)在以開放、好奇和尊重的心態(tài)看待他國文化,欣賞他國文化的長處,這正體現(xiàn)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和而不同,見賢思齊”。于文這個人物是丁先生個人跨文化交流愿景的踐行者。在《攀登》中,于文在去美國探親時,懷著好奇心和真誠了解美國文化,傾聽美國學者對中國文化的看法,他欣喜地發(fā)現(xiàn)有美國學者在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小說結(jié)尾處的一個畫面非常感人:于文在探親期間,每天獨自到離住處不遠的密西根湖邊,雖然遠在異國他鄉(xiāng),在寧靜的湖畔,他感受到了“同樣的內(nèi)心平靜和愉悅”。這種情感的共融、文化的超越以及共通的精神境界正是丁先生展現(xiàn)的高層次的跨文化交流愿景。

結(jié) 語

初大告和丁往道兩位先生的杰出作為,令人感佩。他們的文風質(zhì)樸平實,無論表達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還是遵從主流思潮,他們都懷著真誠審慎的心態(tài)去翻譯和寫作,展示了傳統(tǒng)中國“士”的風采。文化是相通的,共通性價值真實存在于各國文化之間。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需要有豐厚的學養(yǎng),受時代所限,亦難免有鮮明的個人文化踐行的印跡。兩位學者探索的交流道路為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豐厚的參考價值。

在北外80周年校慶之際,我們深切懷念兩位先生為英語學院、為北外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在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時刻,我們更感念兩位先生以赤子之心、一己之力,以超越時代的眼光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正是我們今后所要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歡
丁先生傳統(tǒng)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鄭國明 立足傳統(tǒng) 再造傳統(tǒng)
誰遠誰近?
古寨奇遇
古寨奇遇
古寨奇遇
丁先生二三事
清明節(jié)的傳統(tǒng)
文化之間的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