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于晉芳
在我國的歷史上,金元之際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在強大的蒙古王朝的沖擊下,偏安一隅的金王朝奄奄待斃,貪廉混雜,魚目混珠。出生于忻州的著名詩人、歷史學家、廉吏元好問親身目睹并經(jīng)歷了金朝政界的這些變化,感同身受,對那時金朝政界提出過自己的廉政觀點。他曾在《自題中州集后五首》第三首中這樣寫道:“萬古騷人嘔肺肝,乾坤清氣得來難”,用最為精準的語言概括了天地間清正之氣來得艱辛,勸告后人應倍加珍惜。行走到忻州,不能不去拜謁一下這位遺山先生,同行的還有忻州當?shù)氐闹麑W者張斯直。于是,一場行走中的對話就此展開。
記者: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特別是在古代封建社會,從隋朝開始實行開科取士的年代,學習、科考、及第、入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作為的人應該所走的正確道路。張老師,您最近幾年致力于挖掘忻州市的古代廉吏,對那些考取功名后又清史留名的廉吏的研究,是不是可以梳理出一些共性的問題?
張斯直:有一句古話叫:“南絳北代,忻州就不賴”。忻州從古至今,文化久遠,底蘊深厚,文脈茂盛。但就是在這個十分重視讀書、重視文化發(fā)展的地方,歷史上考住進士、步入官宦的學子還不是太多,以忻府區(qū)為例,在明清之際長達400 多年的歷史中,據(jù)考,有進士功名的也就30 多人,也就是說平均10 多年才1 名,可見科考的難度。但從考住進士的這些能人志士中綜合來看,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出身書香門第,家族尚文,祖訓相傳。這里僅舉幾個事例來說明。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元好問(公元1190 年—1257 年),他出生在忻州市忻府區(qū)韓巖村,字裕子,號遺山。曾任金朝國史館編修及河南鎮(zhèn)平縣、內(nèi)鄉(xiāng)縣、南陽縣縣令、尚書省左司都事等職。曾祖父元春任北宋隰州團練使,祖父元滋善任金朝柔服臣,元好問出生7 個月后,就過繼給叔父元格,元格又曾在山東掖縣、河北冀州、山西陵川、甘肅隴城等多地出任縣令。元好問從小就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從小受到父親、兄長、老師的教育,謹守“學、忠”家訓,最后在32 歲時考中進士,步入仕宦。
出生在忻州市忻府區(qū)董村的楊敬儒,字恒南。曾任湖南臨湘縣縣令、廣西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貴州布政使,康熙皇帝親自賜其“盛世直臣”牌匾。可謂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出身。楊敬儒從小秉承父訓,在位于村北六百多米處的一座寺廟(北寺)讀書,從小以“分寸光陰倍自惜”自勵,1673 年考中進士,步入仕宦。
忻府區(qū)楊家莊村人楊履晉。1883 年考中進士,步入仕途。父親楊樹本是舉人,曾任石樓縣訓導。父親去世后,他聽從母言,受母督責,勤奮學習,少時在母親的督促下、哥哥楊履和的支持下,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古代律令,決心效法包拯,長大為民辦案。
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和詩人徐繼畬。出生于被人稱為“司馬第”的官宦家庭,從小受到嚴格的儒學教育和良好的家風熏陶。爺爺徐敬儒和父親徐潤第都官至同知,著名廉吏,善政好事,為民稱道。他從小秉承家風,“謹守先訓,飲水茹蘗,不取一錢,矢慎矢勤”“尊先祖、重品德、勤耕作、睦鄉(xiāng)鄰、務民生”以及“不淫盜、不賭博、不揭人短”等,公元1826 年考中進士后,步入仕宦。
本刊記者一行與張斯直(右二)在忻州市韓巖村遺山園
記者:古代官員不少,但稱得上是廉吏并且流傳至今的并不多。他們大多都是少有大志,從小便以經(jīng)國濟世為自己的追求,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小故事呢?
張斯直:元好問從小就自負“動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靜可以崇高節(jié)而抗浮云”,先后拜王湯臣、郝天挺、趙秉文等為師,勤奮學習,淹貫百家;18歲,父親“教之民政”,為他步入仕宦、勤政為民打下基礎。楊敬儒,“幼稟異姿,善屬文。弱冠游癢,文名噪甚?!鄙倌曜x書“十年戴儒冠,下帷翻六籍。閉戶謝當世,皋比坐講易?!弊詈罂贾羞M士,實現(xiàn)了自己報國為民的理想。崔映辰,少有奇才,讀書一目數(shù)行,有“經(jīng)濟天下,愿做一代純臣”之理想,少時家雖累世未官,但卻“一如寒素,幼時猶親操家人雜作,乘暇讀書,如古人之負薪掛角者。然每夜讀更已深,父促之眠,不敢燃燭,恒焚香照讀不少休,其篤學如是?!睏盥臅x,他從小仰慕清官,“穎敏邁眾,見者俱器重之”,下定決心效法包拯,為民辦案。他在少時就曾去忻州福田寺踏跡訪蹤,尋找大詩人元好問的足跡。徐繼畬,少年時代,師從文學家高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情百姓疾苦,提出“政在養(yǎng)民”的思想,并為之做出一生努力。
我們談到的忻州這些古代廉吏和我國歷史上其他廉吏名臣一樣,都是學養(yǎng)深厚、能詩會文的學者型廉吏。他們從小家有嚴格的家規(guī)家教,立志成才,入仕為官后,又為國為民,直言直諫,敢于擔當,一腔家國情懷。
記者:古代廉吏在各自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都是率先垂范,廉潔勤政,在實際工作中,又能形成對廉潔的獨到見解。
張斯直:是這樣的,元好問就有自己獨特的廉潔觀。他認為,廉官的清正之氣,來得艱難,很不容易,是世代騷人墨客、能人志士嘔心瀝血、千辛萬苦追求的結(jié)果,勸告后人應倍加珍惜。他還認為社會上的腐敗之風主要由“人”造成,由權力造成。他分析道:“予行天下多矣,吏奸而漁,吏酷而屠,假尺寸之權,朘民膏血以自腴者多矣!”對用權力盤剝老百姓而養(yǎng)肥自己的官員深惡痛絕,給予大聲譴責;他對金代出現(xiàn)的廉吏十分推崇,在給一位廉吏薛明府所寫的詩《薛明府去思口號七首》中首次提出“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只從明府到,人信有清官?!贝蚱瞥H怂季S定勢,極力推出心中廉吏,要官員們學習效仿。
明代著名廉吏姜濤(忻州市忻府區(qū)解村人)亦對廉潔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做官是為成千上萬個百姓服務,不是為自己發(fā)財,因此一個官員首先應該甘于清貧,生活艱苦,時刻保持自身廉潔,與百姓同呼吸共患難;其次,姜濤認為一個官員應該以民為本,時刻想著百姓,周濟百姓。姜濤俸祿的很大部分就是用來周濟窮人,以致自己在去世后,家無余錢,連安葬的棺材都買不起。
徐繼畬三十余年從政,廉潔自律,官雖居二品,卻在貧困中度過,他視下級官員送他的禮品為洪水猛獸,一一拒絕;他認為一個官員應該安分守己,簡樸生活,潛心工作,不應鋪張奢靡。他在謝官后兩袖清風,在他宣讀的《謝政歸里祭祖文》中這樣寫道:“惟謹潔自守,尚未玷先人清白?!贝_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記者:對于一個官員來說,廉,僅僅是最基本的要求,屬于底線。面對繁重復雜的工作任務,還應該奮發(fā)有為,勤政為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經(jīng)國濟世”的人生目標。
張斯直:沒錯,元好問曾在給好友李欽叔所寫的《四哀詩》中這樣寫道:“赤縣神州坐陸沉,金湯非粟禍侵尋。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碑攪颐媾R危難、“神州陸沉”之際,一個正直有為的官員,應該面對危難,視死如歸,力挽狂瀾,奉獻人民。他在擔任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令后,針對百姓貧窮及繳納賦稅困難的實際情況,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親率百姓抗旱排澇,甚至在正大丁亥年(公元1227 年)當內(nèi)鄉(xiāng)縣遭受嚴重旱災的時候,他還順應百姓請求,與大家一起到該縣長慶泉祈雨;針對個別豪右搶占土地的情況,他劃線立碑、抑制豪右,為大多數(shù)百姓爭取生活空間,開墾農(nóng)田,最終使內(nèi)鄉(xiāng)呈現(xiàn)出“桑條沾潤麥溝清,軋軋耕車鬧曉晴”的喜人景象。他還及時開倉放糧,對民眾進行賑濟;同時,拿出微薄的俸銀,及時捐助特別貧困者。通過行之有效的工作,極大緩解了內(nèi)鄉(xiāng)的官民矛盾,基本解決了老百姓的口糧問題,保證了內(nèi)鄉(xiāng)的社會穩(wěn)定。
姜濤在嘉興期間,政務繁雜,他協(xié)助知府,評斷獄案,佐證有力,興修水利,民安樂之。在河間期間,工作艱難,針對武臣豪右,侵奪坡池,百姓難以捕魚、采蓮,不能為生的狀況,他打擊豪右,保證民生,下令:“凡池湖漁魚段,任民采取,有占據(jù)者就報以來。”由是“貧民得遂其生。”在順天府期間,針對京師祭祀費用由民而出,官吏從中牟利,民被其毒的情況,他上書朝廷,請出“天財庫錢,以供其費”,百姓遂得安寧。在戶部期間,他督辦江淮漕運,為民彌除水患。最后,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記者:忻州古代這些著名的廉吏,可稱為官行政之楷模,不僅促進了當時社會的安定發(fā)展,對后世也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還能凈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文明發(fā)展。
張斯直:是的,金朝滅亡后,元好問成為遺民,返回故鄉(xiāng)忻州建野史亭,獨寫金史。后世朝代,多次修復該亭,也就是咱們現(xiàn)在所在的遺山墓園景點。楊履晉在青年時代拜謁元好問時寫道:“五花墳下草恒春,清氣依然萬古新。文獻州中遺稿在,金源詩筆屬詩人?!泵髑逯H書畫家、思想家傅山在拜謁元好問時所作詩《遺山懷古》中寫道:“君不見,先生雍容氣象列賢行,杜陵詩史屹相向,……我來添作一青峰,以對遺山秋月白?!眱晌幌荣t所表達的正是忻州后人對先賢元好問的贊美、敬重以及追隨之情,足可以看出廉吏元好問對后世的作用和社會影響。就是現(xiàn)在,每到休息日、節(jié)假日,前去拜謁的人絡繹不絕。
在封建社會,官僚階層和普通百姓往往會形成思想和利益上的對立沖突,待激化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引發(fā)百姓造反,而這時百姓所舉“義旗”的性質(zhì)就是“官逼民反”。而在忻州大地,百姓對上層官員的認同感和信任度較高,歷史上沒有一個農(nóng)民起義發(fā)生在忻州的事實。從《忻州志》記載看,明清之際在忻州工作過的州官們,如楊維岳、劉清、竇容邃、魯潢、戈濟榮等,也大都廉潔自律,勤奮理政,敢為民先,在忻州百姓中口碑很好,離任后百姓均要刻石紀念。這與歷朝歷代廉吏輩出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