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義 胡廷榮
摘 要:本文據(jù)《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1989年版)等文獻,考知順治七年,多爾袞赴邊外冬獵路徑:出京師城東側(cè)朝陽門,經(jīng)通州河、沙甸、湯河、遵化、三屯營、喜峰口、寬城、老哈河(音譯作劉漢河,平泉市西北部)、黑里河上游區(qū),因急病遷喀喇城(今寧城縣黑城)并死于此。其柩車返京師也經(jīng)此松亭關路徑(經(jīng)石門)。更正學界關于多爾袞死于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一說。
關鍵詞:多爾袞;出喜峰口;死于喀喇城;寧城黑城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01-0065-03
學術(shù)界普遍流行清順治七年(1650),攝政王多爾袞“死于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之說:較早的是1980年《承德避暑山莊》{1}一書,后來有新型工具書《中國事典》、{2}《〈清代紀事本末〉白話精評》對喀喇城的注釋、{3}紀連海的《百家講壇·歷史上的多爾袞》一書等,此說甚值得商榷。1989年出版的重要清初文獻新書《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4}(下簡為《滿檔譯編》),記述順治七年多爾袞邊外狩獵路徑頗詳,有助于揭開多爾袞此行路徑及其死亡地之謎。筆者對其這次冬獵路徑和真實死亡地作考證。
一、多爾袞順治七年邊外狩獵路徑考
《清實錄·世祖實錄》卷五十一載:“(順治七年十一月)壬戌(十三日),攝政王以有疾不樂,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額真官兵,獵于邊外?!眥5}
此文獻未記其路徑。率諸王等“獵于邊外”的相關記載與其他文獻合?!稘M檔譯編》則較詳記述了此行路徑,下面按日引出(楷體字)],{6}并作疏證:“[順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攝政王身體欠安,居家煩悶,欲出口外野游,故率和碩鄭親王、和碩巴圖魯親王、多尼親王……前往圍場?!?/p>
“巳時起程,出齊化門,宿通州河?!?/p>
此“口外”,即“口北”。泛指今長城以外或以北地區(qū)。清代多以去塞外者經(jīng)行道路過長城的關口代稱之,如出古北口外、出喜峰口外,二者路徑明顯有別。此“圍場”,泛指多爾袞此行狩獵之地,與此后33年的康熙二十二年才出現(xiàn)的“木蘭圍場”并非一地。齊化門,元代京城大都東城墻之中心正東門名,明代更為朝陽門(今沿用),但齊化門作為曾用名清初還有沿用。多爾袞一行當日“宿通州河”,即宿今北京市通州城區(qū)北部一帶(在通州河西南側(cè))。此通州河指溫榆河匯入北運河即兩河銜接的這段(北運河是南北大運河的起始段)。此日巳時出發(fā),即9時至11時啟行。齊化門到通州40里。伴隨多爾袞此行的朝官和地方蒙古諸旗官員等有二百余人。
“十四日,宿沙甸?!?/p>
此“沙甸”,明代有“夏店鋪”稱謂,也稱夏店(見《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2105頁)?!跋牡辍笨赡苡伞吧车椤钡孛C音演變而來。今已由諧音再演變成“夏墊”,在今大廠縣境內(nèi)。此日行50里。
“十八日。宿熱河。是日賞和碩鄭親王、巴圖魯親王備鞍轡之馬,賞……。”
“十九日。宿遵化。是日,賞遵化都堂楊興國、……”
“二十日。宿三屯營。是日,賞三屯營副將張真蟒緞面貂皮袍一,……”
1989年前,由于《滿檔譯編》未面世,學界廣為流行多爾袞死于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一說,從未有人對此質(zhì)疑。這就導致不熟悉遵化地區(qū)清代地名的專家,很容易把此“熱河”判定為“承德熱河”。因此也就出現(xiàn)《滿檔譯編》1989年問世后25年內(nèi),學界仍無人關注多爾袞這次冬獵真實路徑的考證。
多爾袞十八日宿熱河,此“熱河”是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清直隸幅(7-8頁)在遵化西40里所標注的“湯河”。此湯河東側(cè)有一著名溫泉,即古今著名的“遵化溫泉”。多爾袞很自然要到此溫泉洗浴。“湯”即“熱水”之義,此“熱河”是對“湯河”滿語的意譯。
多爾袞宿熱河之前的十五至十七日這三天宿地缺記。自沙甸到湯河(《滿檔譯編》譯作“熱河”)駐地180里,其一行用四日行程于十八日到此熱河,日均45里,這與此前后單日行程(實為日行約半天路)很相近,符合其以野游、散心為主的安排。
多爾袞十九日駐遵化,二十日宿三屯營。沿此古道再北前行50余里即是長城喜峰口關,其二十一日駐喜峰口無疑問??上А稘M檔譯編》自二十一日至臘月初四日,多爾袞這14天的駐地缺記。
“十二月初五日,宿劉漢河。是日,向皇父攝政王進貢:喀喇沁部多羅貝勒杜棱馬七、……”
多爾袞臘月初五所宿營的劉漢河,不見于其他文獻和工具書。故宮出版社2012年版《避暑山莊大辭典》執(zhí)行主編之一、原《承德晚報》副刊老主編、特別熟悉承德地區(qū)地名的安忠和先生認為:“古北口和喜峰口外及承德地區(qū)古今皆無此漢文‘劉漢河地名?!惫P者發(fā)現(xiàn),喜峰口以北的平泉縣境北部恰有“劉漢河”的諧音“老哈河”,清初即有老哈河這一稱謂(見《中國歷史大辭典》)?!稘M檔譯編》把后金時的滿文老哈河譯成“劉漢河”是可以理解的。其原因有二:一是清初滿文檔案的記載較原始,出現(xiàn)滿文地名記述欠準之事不罕見,如《滿檔譯編》把“老河”誤為“遼河”等;二是當代譯者江女士對這一地區(qū)的歷史地名不甚熟悉,譯此滿文檔案時也可能出現(xiàn)音譯漢用字不當?shù)膯栴}。
多爾袞一行出喜峰口后經(jīng)今寬城,到平泉縣境西北部老哈河,這一帶(尤其松亭關大通道西部)多山林野獸,是狩獵的較理想地域。故筆者推斷其間多爾袞一行必有多次狩獵活動,因其以散心為主狩獵規(guī)??赡懿淮蟆:髞砜滴醯劢纬鱿卜蹇诙C也是行此路徑。
多爾袞自三屯營到平泉縣境西北部老哈河300里(到柳溪鄉(xiāng)約350里),如無特別情況,即使多些狩獵,用近十天也可完成這300余里的大段行程。推斷期間可能另有一些天于某駐地留滯,留滯的原因很可能是文獻所記多爾袞墜馬摔傷膝蓋一事(但皆未記清何時),經(jīng)過一些天的留滯休息和治療,其膝蓋傷緩解后,于十二月初五日到老哈河(劉漢河)畔行帳,接受蒙古王公等迎拜、進貢。此行帳可能設在老哈北岸今柳溪鄉(xiāng)駐地附近。從這里沿此河谷向上游西北行,走當代寧城人所稱的八溝道(即寧城西南部黑里河上游地區(qū)通往八溝之路,八溝是平泉的舊稱),到與今寧黑里河川的分水嶺有40里。
多爾袞一行臘月初六日的活動和駐地,《滿檔譯編》《清實錄》皆無記載,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的《北游錄·記聞下》攝政王條,連再結(jié)合《滿檔譯編》,可知他初六日狩獵活動的一些細節(jié):
“庚寅冬,攝政王薨于□。初,政王膝創(chuàng),涂以涼膏。太醫(yī)傅胤祖謂其非宜。是日圍獵,值一虎,須尊者射,而眾從之。時王創(chuàng)甚,勉發(fā)三矢,度不自支。退召英王語后事,外莫得聞也?!眥7}
《滿檔譯編》記述多爾袞宿喀喇城的文獻:“初七日。宿喀喇城。是日,皇父、攝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戌時,皇父攝政王猝崩?!眥8}
談遷比多爾袞晚八年去世,其記此事與多爾袞死亡年份接近,故可信度較高。這兩條文獻相結(jié)合,即可知初六日圍獵,正是多爾袞“勉發(fā)三矢,度不自支”之日。初七日多爾袞已轉(zhuǎn)移到喀喇城“病重歇息”。據(jù)此可推斷初六日,多爾袞一行向老哈河河源山谷上游行進,中午前即可過分水嶺進入今寧城縣黑里河川支谷八溝道山谷(有今國內(nèi)著名的油松林區(qū)),下午在這里射虎時攝政王發(fā)病。此日宿地應在八溝道河支谷谷口(與黑里河主山谷交),即今黑里河鎮(zhèn)駐地大營子,其東沿黑里河谷走70里大道即到大驛道上的喀喇城。
假設初六日上午多爾袞在平泉縣(今為市)的老哈河川上游射虎發(fā)病,那按原路就近返至古驛道上的黃土梁子附近最快捷、最方便。故其初六日射虎發(fā)病在黑里河川的八溝道山谷,毫無疑問。黑里河林區(qū)至今還是七老圖山林區(qū)中林相最好的地帶(今有黑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在當時很自然成為喀喇沁王公為多爾袞和后來的康熙布設圍場的重要選地。
初七日,多爾袞被沿著黑里河川送到東面70里的宿地喀喇城(宿行帳),此地名屬蒙漢語混寫,全蒙語漢寫作喀喇和屯或哈喇河套(明初),意為青城或黑城(漢人即用這兩個地名)。該廢城位于關內(nèi)京師通向塞北最重通道之一即松亭關路上。這里曾有燕國防御東胡的城堡,漢代大量屯兵抵御匈奴的要塞之城(平岡城),明太祖時修筑新城、屯兵積糧,是對抗北元蒙古的北邊重鎮(zhèn)。這里也是多爾袞“病重歇息”及其就近返京都很方便的地方。此城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時承德避暑山莊還未策劃,其附近的喀喇城小地方還在小山谷中默默無聞(其有知名度,是在此后50年建了承德避暑山莊,這里建行宮后),更不是狩獵的理想之地。但由于《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時期直隸幅(7-8頁)只在灤平下括注“喀喇和屯”,對今寧城縣境內(nèi)南部的黑城卻未括注,“喀喇和屯”或“喀喇城”,只用此圖就導致學術(shù)界普遍認同多爾袞死于承德附近(灤平)喀喇城。此誤說已被學界沿用近四十年。
諸文獻對多爾死前兩三天的記述無歧義,只是詳略有別。多爾袞死亡時間在順治七年臘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晚7時至9時之間(戌時),享年39歲。
二、多爾袞柩車返京路徑考
多爾袞柩車的返回路徑對探索其死亡地頗有幫助,特予考證?!稘M檔譯編》記多爾袞猝死后之事云:“[初九日]是夜,和碩鄭親王等議,派眾固山額真向皇上報喪。十日,哭送靈柩回府。沿途州縣官皆迎于道旁,跪哭候過?!?/p>
“十七日。未時,入東直門?!眥9}
上述與《世祖實錄》相關內(nèi)容(詳些,略)同。多爾袞柩車于十二月十日從喀喇城出發(fā),十七日下午1至3時之間達京,共行7天半。關于柩車回京師所行路徑,《清實錄·世祖實錄》卷52載順治八年正月甲申,議英親王阿濟格罪時,談及此前多爾袞柩車途中過石門事:“[柩車]至石門之日,鄭親王見英王佩有小刀,謂吳拜蘇拜博爾惠羅什(按,此句以上幾人名未做斷開)等曰:‘英王有佩刀,上來迎喪,似此舉動叵測,不可不防。{10}”
此石門,古代俗稱“石門口”,后多稱石門,在今遵化市西45里石門鎮(zhèn)。柩車經(jīng)此地是多爾袞柩車走喜峰口路回京的直接可靠證據(jù)。自喀喇城(寧城縣黑城)起行沿此路到京師730里,柩車用了七天半(白天),日均行近百里,這是深冬臘月中抓緊趕路的行程安排結(jié)果。
假如多爾袞死于承德府治西南35里的喀喇城,則柩車回京,走古北口大驛道為近四百里。(《承德府志·卷七疆域》稱承德府治“西南至京師四百三十里”,{11}今里程221公里,{12}再減承德至喀喇城的35里。)按每日行近百里,只用4天半即可到達。而此柩車實際所行是七天半,這也能從另一個側(cè)面佐證柩車的出發(fā)地,即多爾袞的死亡地不是承德附近的喀喇城,而是寧城縣清代的喀喇城,即位于寧城縣原甸子鎮(zhèn)(今已更名為右北平鎮(zhèn))境內(nèi)的黑城遺址。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順治七年冬,多爾袞口外狩獵路徑是出喜峰口的松亭關路,其狩獵主要在平泉縣西北部和相連的寧城縣境西南部的七老圖山林區(qū)。其死亡之地是寧城縣清初的喀喇城(今黑城),這與清代承德附近的喀喇城毫無關系。
附記:承蒙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寧城縣周鳳玉先生于2014年春為筆者提出本文選題,謹致謝意!
——————————
注 釋:
{1}承德市文物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承德避暑山莊[M].承德:文物出版社,1980.66.
{2}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中國事典?清朝[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2.2321.
{3}袁閭琨.《清代紀事本末》白話精評[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6.68.
{4}{6}{8}{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149-150,149-150,151,151.
{5}{10}清實錄·圣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電子版)(下),403,408.
{7}(清)談遷.北游錄·紀聞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1}承德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冻械赂尽沸|c組.光緒朝重訂《承德府志》校點本·卷七疆域[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488.
{12}中國交通旅游圖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21.
(責任編輯 徐陽)
Verification of Dorgon's Death in Kara Town in Ningcheng County in Qing Dynasty
——The Winter Hunting Route of Dorgon in the Seventh Year of Shunzhi
LI Jun-yi1, HU Ting-rong2
(1.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2.Culture and History Research Association in Ningcheng Coun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anchu Archives Translation and Compilation of Palace Historiographic Academ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1989 edition) and other docu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inter hunting route to the North of the Great Wall of Dorgon in the seventh year of Shunzhi. It is as follows: going out of Chaoyang Gate in the east of the capital city, passing through Tongzhou River, Shadian, Tanghe (Rehe), Zunhua, Santunying, (omited Xifengkou and Kuancheng), Laohahe (transliterated as Liuhanhe, northwest of Pingquan city) and the upper reaches of Heili River. He moved to Kara Town (now called Heicheng in Ningcheng County) due to acute illness and died there. His hearse back to the capital also took Songtingguan road (via Shimen). Here it will correct the academic theory that Dorgon died in Kara Town of Chengde outside Gubeikou.
Keywords: Dorgon; Going out of Xifengkou; Died in Kara Town; Heicheng in Ningcheng Cou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