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菁
【案例】2020年3月29日凌晨,家住浙江杭州的小康正在玩手機,突然收到幾條交易提醒短信。短信顯示其持有的借記卡在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的迪拜、美國等地接連發(fā)生5筆取現(xiàn)及消費記錄,共計人民幣102128.31元。
但案發(fā)當時小康人在家中,“被消費”的借記卡也躺在自己的錢包里。那么,這幾筆莫名其妙的消費記錄是怎么回事?
維權意識很強的小康當天便向公安機關報了案,還聯(lián)系了發(fā)卡銀行要求賠償,但銀行拒絕賠付。2020年6月4日,為維護自身權益,小康將銀行訴至杭州市蕭山區(qū)法院。
“報案那天,我往銀行卡里轉(zhuǎn)了100元,可以證明自己在國內(nèi),銀行卡也在自己身上,境外的幾筆消費不是我本人花費。”庭審中,小康認為銀行應該進行賠償。
銀行則認為,小康的銀行卡被盜刷是小康自身的過錯造成的。小康在辦理銀行卡設置密碼后,長時間內(nèi)未進行密碼更新、修改,不排除密碼被泄露的可能;小康的銀行卡是磁條卡,未升級變更為芯片卡,磁條卡在境外通過ATM機進行操作的話,被復制、盜用信息的風險較高。
法院經(jīng)審理后認為,在無任何證據(jù)證明小康自行泄露銀行卡密碼的情況下,銀行作為借記卡發(fā)卡行,負有保障持卡人存款安全的義務,故法院依法支持了小康的全部訴訟請求。
【法官說法】
本案承辦法官說,小康所持的借記卡在境外發(fā)生多筆交易,而小康當日在國內(nèi)向案涉借記卡內(nèi)存入100元,可以認定境外交易發(fā)生當時小康在國內(nèi)且持有案涉借記卡,上述境外交易非小康所為。同時,案件中無證據(jù)證明小康有泄露交易密碼的行為,故應認定案涉借記卡被盜刷系他人利用金融機構的安全漏洞所致,小康有權要求銀行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因此,法院判決銀行賠償小康損失及相應利息。
法官說,并非所有的存款“不翼而飛”,都要由銀行擔責,每位持卡人對保護個人銀行卡及密碼信息負有當然的義務。在銀行為持卡人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密條件(如在ATM機周圍設置防護設施,防止偷窺等)的情況下,完全系持卡人自身過失造成借記卡遺失或密碼失密造成的風險和損失的,需要由持卡人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