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舒
春分前后,天氣尚寒。我獨(dú)自在奶奶家附近散步,不知不覺,走出去好遠(yuǎn)。
不遠(yuǎn)處有一排白瓦房,我好奇地走近,原來是座工廠。門口的牌匾上清清楚楚地刻著兩個大字——蠶廠。
走進(jìn),廠子并不大。門口的兩個大箱子中密密麻麻地鋪著小小的、蠕動著的黑色幼蠶。廠中央架著一口燒著水的大鍋,蒸氣裊裊。鍋的兩旁是正在結(jié)繭的蠶,白白胖胖。
蠶昂著頭,竭盡全力吐出珍貴的絲,很快樂很專注的樣子,然而它卻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勞動,才使自己被束縛得越來越緊,最終被一股腦兒丟進(jìn)滾燙的水鍋里,墜入死亡的深淵。
工人們正在繅絲,說笑著。雖然明知蠶已死去,我卻仿佛看見它在掙扎,好似聽見它在吶喊……心,像是被狠狠地劃了一下,刀割般疼。
不多時,蠶絲裝滿了一個小桶。那些剩下的丑陋的、深褐色的蛹,則被人隨意丟在一旁,任人踐踏。其他蠶仍歡快地、一刻不停地吐著絲,昂首挺胸,如打了勝仗的將軍,神氣活現(xiàn)。
這是蠶的悲劇。說到悲劇的時候,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持觀望態(tài)度。也許是“劇”這個字將我們引入歧途。人人都以為他人是演員,而自己只是看客。殊不知,這“劇”是一個又一個生命疊加而成的。蠶并不知曉,自己的努力奮斗為何會將自己推入死亡的深淵。原來,平庸與失敗背后的推手,不是別人,恰是我們自己。
像蠶一樣,許多人終生困頓在他們自己織成的繭里,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當(dāng)生命終結(jié)時,他們也許才會恍然發(fā)覺:世界只是一個繭,而自己從未真正地自由過。
我在悲哀的同時,也升起怒火。你明知你的繭是自己結(jié)成的,你掙扎在繭中,你想突圍而出;你遇到了困難,但你卻為自己找了種種借口,你向你的絲低頭了。你一面吃力地咬斷包裹你的絲,一面又洶涌地吐出你的絲。
人哪,何嘗不是如此?你不能害怕悲傷與痛苦,悲傷與痛苦會帶給你超乎尋常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應(yīng)該把這些黑暗的時刻看作成長的時刻。面對苦難,我們要把握契機(jī),認(rèn)識到苦難是煉金之火。我們要在苦痛中成長。
那一天,我與蠶相遇,遇見了生命中更為可貴的東西。
(浙江泰順縣育才初中)
簡評
蠶,一般被賦予堅貞執(zhí)著、勤勞敬業(yè)、默默奉獻(xiàn)的形象,而小作者卻反向立意,指出“平庸與失敗背后的推手,不是別人,恰是我們自己”,新穎別致,出人意料。在此基礎(chǔ)上,小作者由蠶聯(lián)想到人生,從中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