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啦,貼花啦。滿窗子,都紅啦。貼個貓,貼個狗,貼個小孩打提溜兒?!边@里的“貼花”指的便是貼窗花。尤其在村戶人家,遠遠望去,滿眼窗花如同日子一般紅紅火火、喜氣洋洋。
窗花的歷史
有人說自漢代發(fā)明了紙張之后就有了窗花,這我不大相信,紙張剛剛出現(xiàn)的時候,應(yīng)該很貴,不可能普遍用于窗花。有人說南北朝時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中就有了鋸齒法和月牙法等古老的剪紙法;有人說唐朝就有,有李商隱的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為證;也有人說窗花流行于宋元之后……總之,窗花的歷史悠久。
我私下猜想,窗花最初是用刀刻,然后轉(zhuǎn)化為剪裁。刀刻出的圖案,應(yīng)該受到過更早時的石刻或青銅器的雕刻影響,藝術(shù)總是相通的,相互影響和借鑒是存在的。從石刻到剪紙,從刀到剪,只是工具和材料的變化而已。剪和刻的區(qū)別,還在于剪是要把紙先折成幾疊,是在石頭上無法做到的。別看只是這樣看似簡單的幾疊,卻像變魔術(shù)一樣,讓剪紙變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
窗花,應(yīng)該是剪紙的前身。窗花也好,剪紙也好,不像石刻或青銅器雕刻,多在王公貴族那邊,而是更多在民間,其民間的元素更多更濃。窗花,又是農(nóng)耕時代的產(chǎn)物,所以,它的內(nèi)容更多的是花草魚蟲、飛禽走獸、農(nóng)事稼穡、民間傳說、神話人物,后來還有八仙過海、五福捧壽等很多戲劇內(nèi)容,可以說是花樣繁多,應(yīng)有盡有。
(節(jié)選自肖復(fù)興《剪窗花過年》。題目為編者所加)
心香一瓣
傳統(tǒng)的窗花藝術(shù)發(fā)展,是受到多方面影響的,如經(jīng)濟、文化、地域、朝代等因素。不同的地域和朝代,窗花會略有差別。
窗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既是手藝,也是民俗;既可以是結(jié)婚時的裝點,更成了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內(nèi)容。
窗花里的年俗與喜慶
過春節(jié),一般年前最忙。到大年初一,人們就可以盡享清福,闔家歡樂了。年前,男主人、女主人都要外出忙著采購年貨,一些婦女和孩子留在家里,灑掃庭除之后,圍坐在炕頭和桌前,開始剪窗花了。這樣的風俗,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剪出的窗花貼到窗上,和大門兩旁貼的春聯(lián)、大門中央貼的門神、屋子墻上貼的福字,和房檐門楣上掛的吊錢,一定都要在大年三十之前完成,才算是過年的樣子。清末竹枝詞里說:“掃室糊棚舊換新,家家戶戶貼宜春。”其中的“貼”字說的就是準備過年這樣必需的程式。另一面,和過年的時候家里人不許動刀剪的民俗有關(guān)(還有不許掃地倒臟土等,都是防止不吉利的說法)。清代詩人查慎行有詩:“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從此刀剪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边@里說的巧裁新羅,畫彩描金,就包含有剪窗花。從此刀剪閑一月,后來改成到正月十五;再后來到破五;現(xiàn)在,已經(jīng)徹底沒有這個風俗了。
由于用途限制,窗花一般“體型”都不太大,題材大多是應(yīng)景的生肖。比如辛丑年,可以剪一些憨態(tài)可掬的生肖牛圖案,配上花紋;或者是一些“年年有余”圖案,或者剪上一個胖娃娃,也十分討喜。但不管怎么變化,還是常以“吉祥喜慶”“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等寓意吉祥的題材為主。
另外一種過年貼的窗花,稍微復(fù)雜一些,內(nèi)容是戲劇人物、情節(jié)。舊時過年時,人們用來休息、娛樂的時間相對集中,搭臺演戲大多在這個時候。久而久之,戲劇內(nèi)容便順理成章地出現(xiàn)在窗花中。
此外,“窗花”也可以貼在門上或者墻上。以前北方農(nóng)村人睡覺習慣在土炕上,人們有時就會把“窗花”貼在炕圍上。過春節(jié)祈盼的是吉祥喜樂,“窗花”里自然有著濃濃的年味兒。
心香一瓣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窗花開在家家戶戶的窗欞上,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透著美好、祥和,托起一個喧騰爛漫的春節(jié)。
西北窗花
在西北許多老百姓家的窗戶上,常常可以看見貼著紅紅綠綠的剪紙,每張四五寸見方。有的一張占一格窗格子,有的幾張相連占幾格窗格子。剪的是老百姓熟悉的東西:家畜、家禽、花、鳥、蟲、魚、水果、蔬菜、盆、籃、茶壺、酒壺、武器、人物故事。這種剪紙也叫窗花,是中國各處都有的民間藝術(shù),是老百姓自己的圖案畫。這種窗花,在西北特別流行,而且比別處所見的更富有藝術(shù)趣味。
這些剪紙,像刺繡一樣,大都出于家庭婦女之手。每年秋收之后,家里比較閑空了,她們在針線之余,抽暇剪出各種窗花,準備在新年時使自己的窗戶上閃耀著快樂。比較聰明的,照著什物摹擬、創(chuàng)造,畫成花樣,疊在紙上剪下就成。有的婦女不會創(chuàng)造,就拿一塊小木板,上面放了一張薄紙(油光紙),四角用針釘住,把人家剪好的花樣按在紙上,用清水噴在花樣和紙上,濕度以花樣能沾在紙上為止,再拿這沾有花樣的板放在油燈上熏,使紙面完全被燈煙熏黑了,把花樣揭去,紙面上就留著白底的花樣。拿這花樣放在幾張折好的紅綠紙上,用線釘住四角和花樣中間的空隙處,拿小剪刀沿著花樣剪下來,就成了許多張同樣的窗花了。
剪紙的花樣必須使線條互相連接,不能斷筆,所以構(gòu)圖和造型都需要單純,切忌過于纖細瑣碎,不然剪下來的花樣,即使沒有破損,也很難把它貼在窗紙上。
(節(jié)選自艾青《窗花剪紙》。題目為編者所加)
心香一瓣
窗花可以說是農(nóng)家的產(chǎn)物,是沒有印刷條件的民間藝術(shù)品。它不像繪畫那樣需要多種色彩,其工具和材料只是一把小剪子和幾張紅紅綠綠的紙。正因為這些窗花出于老百姓的手,所以它們比其他的藝術(shù)品都顯得淳樸可愛,就像是一曲一曲的民謠,很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人民的感情、趣味和希望。
奶奶的窗花
小炕桌上,攤滿了紅艷艷的紙,像是一片燃燒的火焰,陽光從窗戶射到炕上,奶奶的臉和銀白的發(fā),都被映紅了。奶奶先展開紅紙,鋪平,再剪成一個個手帕大小的方塊備用,然后左手拿紙,右手持剪,神情專注,左旋右轉(zhuǎn),剪刀發(fā)出輕輕的“咔嚓”聲。
奶奶從不用任何可供參考的樣品,卻能在眨眼之間把一片片紅紙,演戲法一樣,變成一幅幅構(gòu)圖優(yōu)美的鏤空圖畫。那些紅紅的花兒、草兒,展翅飛翔的鳥兒、蝶兒,在奶奶手下全是成雙成對的,栩栩如生;那些胖娃娃、小貓、小雞、老虎啊,活蹦亂跳的。奶奶剪的“福”“鯉魚躍龍門”“喜鵲報春”等,總是會被來串門的大姑娘小媳婦搶走。
端詳著奶奶剪的窗花,我也躍躍欲試。我對奶奶說:“我要剪兩只燕子,貼到窗戶上?!蹦棠绦χf:“好啊,學(xué)到手里是營生呢!”在奶奶的指導(dǎo)下,我把紅紙折疊個來回,然后開始剪,剪刀卻不聽使喚,費了一番功夫,卻剪出兩只“四不像”。我有些沮喪,抓起“四不像”就要撕掉,奶奶卻說:“別撕?!苯又棠贪选八牟幌瘛毖a剪了幾下,再展開,兩只春燕就活靈活現(xiàn)地“飛”到了我手上。
除夕夜,我們將窗花小心地貼在明亮的窗玻璃上。初一清晨,我被“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震醒,抬起頭,只見窗戶上紅紅火火,喜氣洋洋,“開”滿了紅艷艷的窗花。而那兩只報春的“燕子”,在一片吉祥紅“花”中,鮮靈活脫,翩翩起舞。
(節(jié)選自宋修虹《窗花里的春天》。題目為編者所加)
心香一瓣
形狀各異的窗花被奶奶剪出來,然后貼到窗戶上,喜氣馬上彌漫整個屋子。奶奶心靈手巧,不用參照樣品就能剪出好看的窗花,真令人羨慕;而自己拿起剪刀時,剪出的卻是“四不像”。作者既介紹了過年貼窗花的習俗,又把兩代人的親情融入其中,讀來特別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