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媛
立志作為貫穿中國人一生的觀點,在人的一生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本文以王夫之的“志”論為切入點,通過對其理論的研究,探索立志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體現(xiàn)。通過立志,人們可以將理想化為現(xiàn)實,可以提升人生境界、拓寬生命格局,還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氣,抵制不良的價值取向。
中國哲學中一直存在對“志”的研究,哲學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孔子將“志”看作人的精神支柱,提出“匹夫不可奪志”;孟子提出要“持志”,認為“持志”就是堅定自己的志向,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張載認為“志”與“氣”相融,對“志”與“意”的反應不同會形成不同類型的人。
王夫之的“志”論融合了孔子、孟子、張載等人對于“志”的看法,他將中國哲學中的“志”論發(fā)展到頂峰。立志,即樹立自己的志向。王夫之主張的立志,是要立志于道,道即發(fā)展變化的客觀存在,根據(jù)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來制訂階段目標或是長遠目標,從而發(fā)揮“志”的作用。
一、王夫之的“志”論
王夫之的“志”論主要是“志”與“氣”“量”“意”的關系。王夫之論述了“志”的作用,并說明志是存在于客觀世界中的內心活動,志向的大小會影響人的生存格局,對人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志”與“氣”
《張子正蒙注·太和篇》曰:“氣者,天化之撰;志者,人心之主;勝者,相為有功之謂?!蓖醴蛑J為,“氣”是天地發(fā)生變化的一種依據(jù),“志”是人們的一種內心活動,“志”與“氣”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二者是統(tǒng)一體。
“志”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產物,人們在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志”?!皻狻笔恰爸尽钡拇嬖趫鏊涂臻g,同時“志”也推動著“氣”的發(fā)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志”與“氣”通常連用,充分表達了“志”與“氣”是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
“志”與“氣”不能脫離彼此而存在。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以主觀能動性改造著客觀存在的世界。王夫之在《莊子解·達生》中說:“以志帥氣、志以御氣?!边@體現(xiàn)了志的能動作用,人們立志后可以更好地認識世界,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同時,“氣”也反作用于“志”,作為客觀存在的“氣”,人們的志向也會受到它的影響和制約,人們會根據(jù)自己的實踐活動在“氣”的范圍內樹立自己的“志”。
(二)“志”與“量”
《讀通鑒論》曰:“器之所堪,視其量之所函;量之所函,視其志之所持?!蓖醴蛑摹爸尽闭撘蔡岬搅恕傲俊钡闹匾?。量就是一個人所持有的氣量。一個人能勝任什么樣的工作,取決于他的氣量大小,而氣量的大小則取決于一個人志向的大小。
人們在客觀世界中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但是發(fā)揮的程度則取決于實踐。同樣,人的格局大小也決定了一個人的“量”,因此,“立志”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只有樹立遠大的志向,不局限于眼前的小事物,才能擁有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格局,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
“量之所函,視其志之所持”,意思是“量”的大小取決于志向的堅持程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直堅持自己的志向走下去。一個人沒有志向,就沒有未來,但是如果有志向,卻不持之以恒,其志向也不能很好地實現(xiàn)。因此,王夫之認為,人們應當立志,且志存高遠,同時也應該心無旁騖、持之以恒,不能見異思遷。
(三)“志”與“意”
《張子正蒙注》曰:“意者,乍隨物感而起也;志者,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由此可見,“志”與“意”是有區(qū)別的,志向是人們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而制訂的未來所要達到的目標,是長久目標;“意”則是人們的一種突發(fā)思想,更像是臨時起意,甚至有時會因為突然起意而偏離了自己的志向。
王夫之認為“志”與“意”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人一旦樹立了自己的志向,就要不斷地堅持,并為之不斷奮斗,在“志”的制約下辨別“意”的好壞。如果一個人沒有“志”,只有“意”,那么他的計劃會因臨時起意而打亂,最終一事無成。
此外,“志”與“意”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比例,王夫之據(jù)此把人分為庸人,有意無志;中人,志為意亂;君子,持志慎意;圣人,有志無意。他們的區(qū)別就在于能否處理好“志”與“意”的關系。庸人不樹立自己的志向,時刻以變化的“意”指導自己的人生;中人有志向,但往往會被“意”所擾亂;君子堅持自己的志向,謹慎地對待“意”;圣人則一直堅持自己的志向,沒有受到“意”的干擾。圣人的有志無意實際上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
人無完人,大部分人很難成為圣人,但是也不應該成為庸人,應該盡力成為君子,堅持自己的志向,謹慎地對待“意”。
二、王夫之“志”論對人生的啟示
從王夫之的“志”論可知,立志十分重要,是人生意義和價值實現(xiàn)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立志可以引導人們更好地生活,對于人生的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立志幫助人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氣
王夫之的“志”論是一種重要理論闡述,他不僅對“志”進行了研究,還為人們留下了一種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
《示子侄》展現(xiàn)了王夫之的家規(guī)家訓。在文章開頭,王夫之強調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更好地立志,其認為“志在學先”“學者以正志為本”,這說明了立志的重要性。立志就是要摒棄不良習氣,志存高遠,時刻自省。
王夫之認為,有的人雖然受過好的教育,但還是會被不良事物侵蝕,就是因為沒有立志。只有立志,才能堅定自己的道路,不被無用之事所打擾。因此,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兒童,都應該立志。
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人,在社會生活中一般會以自身的價值取向以及價值導向決定行為。價值取向是個人層面的,而價值導向是社會層面的,它們的共同作用是指導人的行為。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在有限的時間內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立志是很好的途徑,只有確定志向,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
人們在價值取向的指導下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從而反映到現(xiàn)實之中,產生不同的結果。價值取向也有好壞之分,好的價值取向會提升“志”的格局和境界,使人們的志向更好地實現(xiàn)。對于不良的價值取向,人們應該發(fā)揮“志”的引領作用,從而杜絕和抵制不良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的要求為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具有精神引領作用,能夠幫助人們抵制和杜絕不良習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個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因此,人們所樹立的志向應該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通過立志,摒棄不良習氣,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相聯(lián)系,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國家、社會才會發(fā)展得更好,社會的習氣才會更好。
(二)立志能夠拓寬人生的格局、提高人生境界
人們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制訂不同的目標,而志向的大小決定了人生格局的大小。唐太宗在《帝范》中說道:“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币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的眼界和格局。陸九淵提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這是古代哲學家對于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深刻思考,說明了人生意義與生活的聯(lián)系。在實踐中,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其實就是個人層面與社會層面的融合,只有把個人層面的價值提升到社會層面,將自我融入整個社會之中,人們的志向以及夢想才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
大的格局不僅體現(xiàn)為眼界的寬闊,同時也代表人們能更好地認識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人們常說“志存高遠”,樹立遠大的志向不僅說明眼界開闊,更代表了立志者對于未來的美好憧憬,正是這份遠大的志向推動立志者更好地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以自己的點滴力量為中華民族而奮斗。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在社會中準確定位個人價值,最大化地體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當代社會涌現(xiàn)了很多像黃文秀、黃大年、張富清、杜富國一樣的時代楷模,不論是什么職業(yè),只要不斷奮斗,人生就是有意義和價值的。立志與奮斗是離不開的,通過奮斗,人們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志向,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提升“志”的格局和境界,成就有意義的人生。
王夫之還主張立大志,人們應該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將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置于首要地位。立志做大事就是指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因此,青年一代應該自覺承擔重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立志推動理想走向現(xiàn)實
志向作為貫穿人一生的精神主線,是理想向現(xiàn)實轉化的思想動力。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認為,一個人要有志向,以志向指導自己的行為,不斷奮斗,才能將理想化為現(xiàn)實。正是因為志向的存在,所以人們才能齊心協(xié)力,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志”的存在推動著人們不斷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志向引導著人們奮斗,并最終推動理想走向現(xiàn)實。
三、結語
志向的存在讓人們拼搏、奮斗,推動著人們的理想走向現(xiàn)實。立志,就是確定理想信念,青年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立志的關鍵階段。青年要志存高遠,立志做大事,為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而不斷奮斗。不論何時,立志都是對自己人生負責任的一種表現(xiàn),青年一代要樹立人生目標,將理想化為現(xiàn)實,拓寬自己的人生格局,養(yǎng)成良好的習氣,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