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
〔關鍵詞〕書評;社會心理服務;社會治理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4-0076-02
社會心理服務是這幾年的一個熱門話題。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官方文件中,反映了國家對心理學學科的某種期待:希望心理學能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在中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對于很多受過嚴格方法論訓練的心理學研究者來說,無論是社會心理服務,還是社會治理,都顯得有點大,顯得有點不學術,不那么容易抓得住。所以有的研究者選擇繼續(xù)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nèi)辛勤耕耘,有的研究者則更進一步,在自己的研究之外做一些與心理學有關的社會服務,體現(xiàn)出學者的擔當精神。然而,還有一些研究者在這個問題上較真了,辛自強教授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位。他要做的,是在社會心理服務的土壤中挖掘現(xiàn)實問題,然后在解決問題之中構建出理論,進而創(chuàng)生出一種新的研究取向?!渡鐣卫硇睦韺W與社會心理服務》(2020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正是對作者辛自強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們所付出努力的一個寫照和記錄。
辛自強教授之所以在這個主題上花費這么多時間和精力,我想,或許部分原因是試圖改變?nèi)藗儗π睦韺W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誤解。談到心理學,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疾病、心理咨詢、心理健康。因此,社會心理服務就被想當然地理解為提高民眾心理健康的社會服務。那么,具體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的機構和專職人員是不是也這么想呢?很可能也是。比如,這本書的第二章第二節(jié)報告了這樣一個研究。研究者從網(wǎng)上把全國12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地區(qū)相關的文件“扒”下來,然后分析這些文件,發(fā)現(xiàn)這些試點地區(qū)的定位基本都是“心理健康”。也就是說,即便是社會心理服務的專業(yè)從業(yè)人員,也認為社會心理服務就是個體的心理健康服務。這個誤解的影響不僅深,而且廣?;蛟S是為了迎合大眾對心理學的期待,當心理學家們構想心理學如何服務社會的時候,也總會想到,甚至只會想到心理健康(參考該書第二章的第一節(jié))。然而,心理健康只是心理學浩瀚汪洋中的一滴水。這種把社會心理服務等同于提升民眾心理健康水平的做法,著實有些矮化了心理學。
辛自強教授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做法。“社會心理服務并非為了‘治病救人,在本質(zhì)上不同于面向個體的心理健康服務?!迸c之相對,他提倡的社會心理服務“旨在‘由心而治,尊重并依循‘心之理而實現(xiàn)社會治理?!边@是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社會心理服務,是發(fā)現(xiàn)社會治理中的種種“內(nèi)生”心理學問題,開展“社會治理心理學”研究,再利用從中獲得的心理學的知識、方法、思路治理社會。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這才是社會心理服務——基于社會治理心理學的視野開展服務。
社會治理心理學是學科本體,社會心理服務是現(xiàn)實應用場景。辛自強教授的整本書就是圍繞這個“體”和“用”展開的。全書共六章。前兩章分別介紹作者對社會治理心理學與社會心理服務的總體觀點。第三、四、五章可算是牛刀小試,其主體部分是辛自強和他的合作者們用自創(chuàng)的社會治理心理學的理論取向開展的一系列社會心理服務研究,即社會心態(tài)培育(第三章)、社區(qū)心理建設(第四章),以及群體決策質(zhì)量的評估與促進(第五章)。第六章則是點睛之筆,這一章作者將其思想提煉升華成一種抽象的社會治理理論——由心而治。
若將心理學用于社會治理,應該怎么做研究?傳統(tǒng)做法通常是“……先做一般的心理學研究,后考慮其對社會治理的意義,希望將現(xiàn)有或原有心理學研究成果引申到社會治理層面,引起政府和社會關注……”作為受過方法論訓練的研究者,這個套路我們太熟悉了。這種做法可以做得很精致,也可以做得很有理論深度。但是對于一個敏感的研究者,當他掩卷而思的時候,難免會產(chǎn)生一種隔膜感、疏離感,產(chǎn)生一種“研究在別處”的感覺。這個“別處”可能在北美,也可能在歐洲,還可能在我們的教科書和頂級期刊中,卻唯獨不在“這里”——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
有時,我們感受不到這些“這里”,并不是不想感受,而是可能根本就沒意識到“這里”有什么問題。如同語言塑造了我們對日常經(jīng)驗的感知,理論也塑造了我們對研究問題的建構。對于某些體驗,有時并不是我們不想言說,而是沒有與之對應的詞匯,根本說不出來。對于某些潛在的心理學問題,不是我們不想研究,而是沒有對應的理論和方法,根本看不見。
這些被視而不見的問題,就是書中反復講的社會治理“內(nèi)生”的心理學問題。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辛自強教授通過扎根社區(qū)而做的一系列社區(qū)心理學的研究。比如,怎樣提高社區(qū)認同感,又如何安頓好隨遷老人的心(第四章第二節(jié))?在社區(qū)從“行政管控”逐漸過渡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社區(qū)居民議事會怎樣才能提高群體決策的質(zhì)量(第五章第三節(jié))?這些研究體現(xiàn)了作者這幾年正在嘗試和摸索的一種新的研究邏輯,也是他在本書中倡導的研究邏輯。辛自強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們仿佛在開墾一塊試驗田。他們在這塊試驗田上找到社會治理中“內(nèi)生”的心理學問題,挖出它們,然后洗掉它們身上的泥,再通過理論抽象升華它們,用經(jīng)驗證據(jù)考量它們。
心理學要服務于社會,就要真正地用于當下的社會治理,社會治理中的現(xiàn)實問題要作為原料,熔煉出中國話語的社會心理學理論。這才是社會治理心理學:發(fā)現(xiàn)并解決社會治理中“內(nèi)生”的心理學問題。
辛自強教授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流行開來”,最好還能“流傳下去”。但它是否真的能“流行”和“流傳”,并不僅僅取決于作者及其合作者們。剩下的任務恐怕要交給我們——中國的心理學研究者們,愿不愿嘗試用這種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的研究和腳下的這片土地。
參考文獻
[1]辛自強. 社會治理心理學與社會心理服務[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武漢,430072)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