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展里
貴陽銳鑫機械加工有限公司 貴州 貴陽 550000
我們在貴陽中環(huán)路東段、西段、貴安大道、金朱東路、高速公路等路段采用無人機視頻航拍,手機視頻拍攝以及在道路上駕車觀測,最終選定貴陽中環(huán)路東段長度1165米左右(見圖1)作為我們研究快速路常發(fā)性堵塞路段,通過具體長時間地視頻拍攝觀測、計算分析、驗證,筆者提出:
1)從A點至B點,沒有進出匝道的交通路為孤立體系,有進出匝道的交通路為開放體系的概念。
2)建立q、u、k、理想飽和狀態(tài)函數關系,對流量q、平均速度u,密度k繪制了理想飽和狀態(tài)函數曲線(基本圖)(見圖2、表1)
表1 理想飽和狀態(tài)函數關系
3)根據自然界普適原理“最小作用量原理”或費馬用時最短原理推出孤立體系,A點至B點密度k不會自己增加的論斷,指出人類駕駛車輛的期望速度接近道路限制速度。
4)當主路D1與匝道D2的流量持續(xù)達到q1+q2≥4800veh/h,交通匯合區(qū)瓶頸段時交通流處于極不穩(wěn)定狀態(tài),易堵塞。筆者提出建立了微觀堵塞形核模型。見圖DJI0425 DJI0564 DJI0565。
5)堵塞首先由密度疊加區(qū)(瓶頸路段)開始向上游漫延,筆者找到建立了交通路擁擠(堵塞)長度數學算法。
通過理論推出的結論與實際觀測非常吻合。在對貴陽中環(huán)路東段、漁安立交至未來方舟1165米左右路段,視頻拍攝觀測計算,進一步分析驗證此路段是由密度疊加造成的常發(fā)性堵塞。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驗證了采用物理隔離分流法(見圖3)可以避免此段交通路常發(fā)性堵塞。不用投資修(擴)路,有很好很大的經濟效益!
首先定義:①理想狀態(tài),單車道孤立體系(沒有進、出匝道)機動車勻速行駛。車頭間距、車頭時距相等。
②安全車頭間距,以U速度行駛,實際車頭間距不能小于安全車頭間距,否則行駛不安全。
③飽和密度:在此密度下速度U為最大值,即大于此密度對應的速度必然下降。否則在這樣密度下行駛速度U是不安全的。
我們建立理想狀態(tài)單車道流量、速度、密度對應函數關系。見表1、圖2。
實際情況個別車流與表1有出入,但屬于小概率事件,因車流速度概率分布,應符合大數定理和中心極限定理。近似正態(tài)分布[1][2]若長時間違反表1的行駛是不安全的。從表1可知,流量對速度(u≥50km/h)密度不敏感。行駛中的任一車流處在圖2曲線左下方。多車道可以分解為單車道進行分析。
在自然界中,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大自然在造物時遵循哪些基本原理。人類的行為是否也遵循這些原理?物理學家提出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是物理規(guī)律總是使得其中被稱為“作用量”的物理量取極值,物理學家是從光線傳播的費馬原理認識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比如說圖4中光線入射到空氣和水交界處時發(fā)生折射,是使得光線沿著時間花費最小的路徑傳播[3]。
人們發(fā)現在許多別的學科中也遵循作用量極值的原理。
交通路上的駕駛汽車的人類其行為是否也遵循最小作用量原理(或用時最短原理)?我們通過對中環(huán)路東段、西段、貴安大道、金朱東路、高速公路親自駕駛,用無人機視頻航拍,手機視頻拍攝等方法,以及查找有關資料[4],發(fā)現在快速路、高速路上行駛速度(均值)都接近行駛路段的限制速度C。
汽車從A點行駛至B點,(孤立體系)除機動車、駕駛員異常情況外,在多車道上,每條車道上的速度雖有細微差異,但每條道上速度分布是離散型隨機的,其隨機變量X的分布律P{X=xi}, k=1,2,3…,遵守大數定律,中心極限定理,近似正態(tài)分布,存在數學期望μ(速度均值)非常接近道路限制速度C。
這可以用費馬原理來闡述。費馬原理∫BAdt=∫BAdx/u=min,[5]取值最小。除A點加速起步、至B點減速停止外,只有實際行駛速度函數U(或分布期望值μ)接近C,即limu→C,才能有極值,才能用時最短。在N車道上,駕駛行為實際行駛軌跡將是時間取極值、是自然界遵循規(guī)律。
注:這在我們的駕駛觀測中,無人機視頻航拍中得到支持。在資料[4]也闡述了外國速度頻率最大接近限定速度。
用費馬用時最短原理可以推論:在孤立體系中,隨著行駛時間延長,汽車將趨于勻速,密度不會自己增加,若增加按表1描述,速度U會下降,即C-U(μ)差值變大,用時變長,違反了用時最短原理。同理空間密度K是自發(fā)朝著下降的方向運行的:?k/?t≤0(假設車流連續(xù)可微的)
我們對貴陽中環(huán)路東段、貴安大道、金朱東路、高速公路等,用無人機視頻航拍,手機視頻拍攝。其中對貴陽中環(huán)路東段在2020年3月-10月用時7個月進行了觀測和拍攝。同時8月10日至8月14日(周一至周五專門對A點)(中環(huán)路東段,A1、A2)至D點(中環(huán)路東段D1、D2)以及9月18日對A1、A2、B2、D1、D2、C2點進行系統視頻拍攝,參數見表。圖(與后面采用的相同)。
a、密度不會自己增加,只有下游匝道車輛進入才會疊加密度,從而造成自身密度的增加,引起速度變慢,甚至堵塞。見2020年8月25日航拍DJ10934 DJI0936圖平均密度增加70%。見《密度變化表L=75m》
密度變化表(L=75m)2020年8月25日上午 DJI0925-0936航拍無人機編號時長 流量q veh/h NC(車輛數) ND(車輛數)NC時間見圖 備注(秒) C-C C-C D-D ND C-C D-D 6 (5”) 8 (5”) 5.5 0925 7:23 37 33左2道 (“)代表截圖時刻5(30”) 7 (30”) 7.5 4 (5”) 6 (5”) 2.5 0926 7:24 38 38左2道 (“)代表截圖時刻1 (30”) 7 (30”) 6.5 5 (5”) 5 (5”) 4左2道 (“)代表截圖時刻3 (13”) 5 (13”) 6.5 0927 7:24 19 18 0928 7:24 19 18 3 (5”) 5 (5”) 10-2:52 4 左2 (“)代表截圖時刻5 (13”) 6(13”) 6.5
0929 7:25 37 39 6 (5”) 7 (5”) 10-3:37 5.5 左2 (“)代表截圖時刻5 (20”) 8 (26”) 7.5 0930 26 19 22 5 (5”) 5 (5”) 11-4:02 4.5 左2 (“)代表截圖時刻5.5 0931 7:26 19 22 4(5”) 7 (5”) 4 (“)代表截圖時刻7 7 (3:37)10 (3:37) 5 0932 7:31 4:51 11 (4:02)2 (2:29) 10(2:29)5 (2:52)6 (4:42)左2(“)代表截圖時刻10(2:52) 10.25 0933 7:31 10 12 4(7”) 6 (7”) 4 左2(“)代表截圖時刻7 0934 7:33 2:01 108 3(5”) 9 (5”) 4(55”) 9(55”) 3 左2(“)代表截圖時刻9 0935 7:35 51 46 5(5”) 9 (5”) 5(33”) 7(33”) 5 左2(“)代表截圖時刻9 0936 7:40 4:51 73 5(1:16”) 11(1:12”)9(3:40”)12(3:40”)6左2(“)代表截圖時刻10平均 NC/ND=89/152=0.59 ND/NC=152/89=1.7
b、由于修路,道路變窄,可視被堵通道(匝道)進入未堵通道(主路)狀態(tài),造成密度疊加,形成堵塞情況。見《4車道轉換2車道密度變化表》及2020年8月25日DJ10943、DJ10945、DJ10953、左2道視為主路,右2道視為匝道,平均密度增加94%。
2020.8.25 4車道轉換2車道密度的變化表E-E E-F F-G 航拍無人機編號時間 時長(分:秒)備注流量veh/h N(車輛數) N(車輛數)共4:51” 0-1:12 50 1.12 1.12 4 5(2:40”-1:12”)=1:28” 50 (2:40) (2:40)4 3(3:06”-2:40”)=26” 30 (2:40) (2:40)6 10(3:34”-3:06”)=28” 30 (3:34) (3:34)4 15(3:57”-3:34”)=23” 10 (3:57) (3:57)4 6(4:51”-3:57”)=54” 38 (4:24) (4:34)5 8(4:38) (4:38)6 10 0943 7:57
(4:42) (4:42)5 10 4(2”) 8(2”)4 8(8”) (8”)0944 7:57 11 10 2:01 10 1 12 0-16” 0-16” (2”) (2”)4 (34”) 5 (34”)47”-34”=13秒 10 5 (47”) 4 (47”)57”-47”=10秒 12 6 (57”) 11 (57”)1:12”-57”=15秒 10 5 (1:21”) 7 (1:12”)1:21”-1:12”=9秒 11 6 (1:21”) 12 (1:21”)1:40”-1:21”=19秒 13 3 (1:40”) 12 (1:40”)1:49”-1:40”=9秒 7 3 (1:49”) 12 (1:49”)0945 7:59共39秒 16 (1”) 32 (1”) L=120M 0-23” 16 15 (23”) 33 (23”) L=120M 39”-23”=16秒 17 20 (39”) 30 (39”) L=120M注:1、()為視頻的截圖時刻 126/245=0.51 2、右兩車道(視為匝道)與左兩車道(視為主路)密度疊加造成堵塞。密度增量94%。0953 8:54
同理在快速路上,若停車或有障礙物都會造成密度的增加引起速度變慢甚至堵塞。
c、從A點至E點,(圖3)其中A點至D點距離為1000米,D至E1點約130米,E1點(4車道變?yōu)?車道終點)A點至D點一般用時15-20分鐘,平均速度為3-5Km/h。
A點堵塞比D點晚22.5分鐘(平均)見圖DJI0473、DJI0950、DJI0962、還有手機圖。航拍圖GJI0837 GJI0732 DGI0561 DJI0734 DGI0428 DGI0475。
8月27日7:35 DJ10963和A點手機拍攝截圖及表《A點、D點、流量記錄表》,《2020.8.27上午拍攝A點觀測數據流量veh/h》從表中知道未堵流量與堵塞時流量接近,且A點堵塞是D點堵塞漫延誘發(fā)的。所有的觀測都證明了這一點!
A點(A1+A2)的流量一般在2500-3400veh/h之間,密度在16.7~58.3N/k之間,變化有但沒有達60N/ km以上,見《2020.8.27上午拍攝A點的流量、密度表》對照表1,平均速度在40km/h以上。自身沒有堵塞因素。
2020.8.27上午拍攝A點的流量、密度表
?
A點至E1點,每周一至周五必堵,是典型的上下班高峰造成的常發(fā)性堵塞。觀測證實7:20~9:20堵塞的規(guī)律性。用概率描述堵塞發(fā)生的概率趨于1。
根據觀測分析,(D1+D2)上游的流量見《A點、D點流量記錄表》可以說若沒有密度疊加區(qū)域(D1+D2),D1流量會在平均速度不降的情況下順利通過E點??梢哉f堵塞是由于D1與D2密度的持續(xù)疊加,E1點4車道變3車道造成的。
可以定性地理解,dk/dt增加,K值(疊加的密度)增大,按表一描述,平均速度下降。每次迭代過程,立即造成平均速度迅速降低,堵塞形成。在D1至E1點實際情況是3-5分鐘內行駛速度下降至10km/h以下。
筆者提出密度局部聚集為堵塞核論點,常見性堵塞都是發(fā)生匝道與主道的交匯處(密度疊加區(qū))或在加速車道的末端(密度疊加區(qū))(本文接近E1點處)。
定義:堵塞核是密度聚集K≥100veh/km/1n,空間長度(下游與上游)L≤45m,核的邊界與周圍有明顯密度變化區(qū)別。
1)、從大量的視頻觀測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規(guī)律,當主路(3車道)的流量q1≤3400veh/h, 匝道流量q2≤1400veh/h時,基本上不發(fā)生堵塞(除異常情況外),(q1+q2)<3×2250veh/h( q=2250 veh/h符合圖2、表1的描述)。速度u基本不下降。(見DJI0687 DJI0513 DJI0378)。
2)、當q1>3400veh/h,q2>1400veh/h,在加速車道末端,由于K1+K2(4車道強迫變?yōu)?車道)密度疊加局部聚集易形成堵塞核,見圖DJI0559 DJI0864 DJI0601 DJI0435 DJI0425 DJI0412 DJI0411 DJI0745 DJI0734從圖中可知,堵塞核一般密度在100veh/km以上,核的邊界(上游與下游的邊界)長度一般小于等于45m。核的下游界面,由于邊界的下游密度低于核的密度,下游邊界易溶解消散,核的上游界面是否穩(wěn)定一般與q1 +q2是否連續(xù)處于4800veh/h以上,若核的流量補充大于溶解則穩(wěn)定。若持續(xù)大于,堵塞核易長大至主道與匝道交匯處(本文為D點處),加速車道整個長度(本文130m左右)堵塞形成。一般時間3-5分鐘(見圖DJI0909)。
3)、堵塞核也會在主道與匝道交匯處D點形成。見圖DJI0281 DJI0562 DJI0596 DJI0564 DJI0565 DJI0603 DJI0842 DJI0841 DJI0438 DGI0601 DJI0438 DJI0734 DJI0742 DJI0745同理流量q1(>3400veh/h3車道)+q2(>1400veh/h)連續(xù),核是穩(wěn)定的,否則不穩(wěn)定的,若流量持續(xù)在q1+q2>4800veh/h,核延著上游長大即形成排隊現象,具體計算如下(見堵塞排隊數學模型)與觀測結果一樣,緩行堵塞約1-1.3公里(見圖DJI0920)。
堵塞排隊數學模型及算法
A點至B點距離為X,A點、B點觀測時間均為Δt,A點Δt觀測流量為qA,通過的車輛數NA=qA×Δt。B點Δt觀測流量為qB,通過的車輛數NB=qB×Δt。 車輛增量ΔN=(NA-NB)=(qA-qB)×Δt。排隊堵塞長度X=ΔN×L ,L:車頭間距。X=Δq×Δt×L與行駛速度有關,即車頭間距緩行堵塞按表1描述L取值5.5-7米。
1)、在加速車道末端,由于4車道變?yōu)?車道,當D1+D2流量達到q=4800veh/h以上交通流極不穩(wěn)定,車流容易受到干擾漲落容易形核。核的密度K一般100 veh/km/1n以上空間上、下游長度約≤45m。按表1飽和狀態(tài)描述,核的上游邊界流量約q核=900veh/h。X=ΔN×L,X=(q(D1+D2)-q核)Δt×L=(4800/4-1000)×(3-5)分/60分×(5.5-7)=(55-117)m與觀測值相符。
2)、本文中A點至D車道1,流量比較穩(wěn)定,不容易向車道2、3擴散(本文觀測數據)。A點平均流量qA1531veh/h ,D點平均流量qD=(3285-464)/3=940veh/h。(本文觀測數據)
車輛增量ΔN=(1531-940)×0.33(20分鐘)=197veh,X(排隊堵塞長度)=197×(5.5-7)=1084米-1379米與觀測值相符。
3)、在孤立體系如E點的下游,若流量(三車道)q≥4800veh/h時,交通流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只要有一點擾動就會誘發(fā)形成堵塞核,但核的下游界面很快溶解消散,不會成為穩(wěn)定的堵塞核,而保持在原有的空間位置,圖中DJI0562 -DJI0563 1分鐘就溶化消散了。局部密度漲落起伏大多數與駕駛員有關,如超車變道等。(本文也可能與公交車??坑嘘P)
4)、形核,長大:與流量持續(xù)增大有關,是必要條件。也與速度漲落有關。
通過上述對A點D點觀測,計算,理論分析,我們思路若采用物理隔離方法讓D1車流與D2車流不相遇,不發(fā)生干涉密度不疊加,就不會發(fā)生堵塞。情況如何呢?
1)驗證 假設A點(A1+A2)車流分配在三條車道中的車道1、車道2上行駛,B2,C2 (B2進入匝道,C2出去匝道)(見圖1、圖3)加D2(進入匝道)分配在車道3行駛。(見圖DJI0860)
2)為了驗證分流方法可行性,在A—B段正好有400米左右兩車道(由于修路成為兩車道)。為我們提供了驗證的實際可使用車道,可用于判斷物理分流方法是否正確?我們9月18日用無人機對A—B段進行視頻航拍,同時在B—C段的中間天橋上用手機進行視頻拍攝,觀測數據見9月18日拍攝的圖,見DJI0972、DJI0980、DJI0983、DJI0984、DJI0985、DJI0986、DJI0987、DJI0989航空拍無人機視頻,及《2020.9.18BRT公交站天橋手機拍攝視頻截圖》《2020.9.18無人航拍記錄表》。
9.18無人機航拍記錄表主路流量 密度 N1 L=120m 流量 N B2平均密度N/km(換算單車道)(A1+A2) 5” 25” 匝(入)0972 7:02 32” 22 6 6 0 25 0973 7:03 31” 27 8 8 7 33.3 0974 7:03 17” 10 2 5 8.3 0975 7:04 31” 22 4 8 5 25 0976 7:05 31” 29 7 6 2 27.1 0977 7:07 31” 30 8 7 4 31.3 0978 7:08 31” 23 9 3 8 25 0979 7:09 61” 51 6 6 5 25 0980 7:10 31” 32 9 9 13 37.5 0981 7:13 14 15 3車道、4車 B-C段 (L=180)0982 7:13 15 B-C段0983 7:14 47” 13 14 58.3 0984 7:15 31” 35 17 13 13 62.5 (L=180)0985 7:15 36” 42 13 15 14 58.3 0986 7:17 91” 98 14 18 24 66.6 0987 7:18 61” 59 10 7 11 35.4 0988 7:20 91” 102 11 12 18 47.9 0989 7:21 31” 37 15 18 9編號 時間 時長接近B緩行 V 43km/h 68.7 A未堵0990 7:22 61” 59 19 18 5(有車擋位)接近B緩行 V 43km/h 77.1 A未堵0991 7:23 61” 66 16 17 23接近B緩行 V 43km/h 68.8 A未堵0992 7:24 31” 30 12 11 11接近B緩行 V 43km/h 47.9 A未堵0993 7:28 45” 31 26 6 已堵,但A未堵 108 0994 7:30 104” 56 33(3車道) 25(2車道) 9 已堵,但A未堵 104 0995 7:31 49” 27 0996 7:32 63” 60第15”開始35(3車道) 31(3車道) 6 51 0998 7:35 32” 25 41 0999 7:37 61” 65 27 q=909.7veh/h 0997 7:33 61”時長總計:1204” A1+A2 q=3295veh/h
在B—C段7:15開始車輛速度變緩,7:17已堵塞,(由于D點的堵塞漫延過來的)而堵塞此刻還未漫延到下游A—B段時,在7:22前A點的車流順利通過了B點,這說明兩車道完全可以輸送A點的車流!通行能力足夠!實際平均流量為3295veh/h滿足圖2、表1的描述。
對B2-C2+D2流量能否在單獨車道輸送不發(fā)生堵塞呢?從A-B段雙車可知單車道最大實際流量1983veh/h。這個流量其他車道實際行駛中也存在,如在貴陽觀山湖區(qū)金朱東路出口天橋,雙車道觀測到平均速度為60km/m 流量4320 veh/h,若換算單車道為2160veh/h(是我們觀測到最大的車流量)。9月18日B2-C2(流量)=909.7-445.8=463.9veh/h,B2-C2+D2=463.5+1336.8(未堵平均流量)=1800.3veh/h,單車道完全可以輸送B2-C2+D2車流。通行能力足夠。
3)設計問題
D2匝道與D1主道夾角度數較大而B2與B1,A2與A1較小,D2轉彎(速度在30-40km/h)造成車流從D2進入D1主路速度減緩,對D2車流自身匝道引起密度上升,同時加快疊加密度上升。也是引起堵塞次要原因,建議匝道與主路夾角越小越好,小會減少密度的疊加降速。D2兩條車道雖臨時用隔離墩,封閉一條車道也解決不了(見圖5、圖6)。
主路D1與D2交匯處,D1有4條車道,車道4與D2入口的快速車道(交匯口右邊第一條車道)相連接,(見圖DJI0936)讓快速車道易失效,也是引起堵塞次要原因,設計存在問題。雖然在D1處用臨時隔離墩也解決不了堵塞(見圖7)。
4)密度疊加K1+K2是否堵塞,取決于K1+K2的量值,由表1、圖2所決定。
〈1〉主路密度K1與匝道K2,K1+K2有時也不會引起堵塞,可以理解K1、K2較小。K1+K2疊加后也遠離圖2(理想飽和狀態(tài))曲線。疊加密度K存有許可容量。如本文中A1+A2,K1+K2也小于60 veh/km。對應速度在40km/ h以上。
〈2〉從q=uk表達來看,是雙曲線拋物面。若流量不變時,q=uk是雙曲線反比例函數,當K1,K2遠離理想飽和狀態(tài)時,q與k成正比?q/?k=u,若q持續(xù)增加,若U不變K1(或K2)隨之會增加,K1+K2就容易達到理想飽和狀態(tài),對應速度下降,U降K升、K升U 降。持續(xù)增加也易形成堵塞,我們觀測時還發(fā)現K1(K2)運行到下游疊加區(qū)會誘發(fā)ΔK1(ΔK2)增量,Δ約50%以上(有待進一步研究)這時反比例函數uk迅速起作用?;ハ嘤绊懨看蔚斐伤俣攘⒓刺ū疚闹蠨點3-5分鐘)堵塞形成。
5)采用物理隔離方法,(如圖4)從A點到E1點車道1和車道2與車道3隔離,車道1、車道2可視為孤立體系,將不易形成堵塞核,沒有形核因素。(除車道1公交車停站外)假設某一時刻流量最大接近4000veh/h飽和時,(本文觀測平均流量在3500veh/h以下)處于不穩(wěn)定時形核也會很快溶化消散。在D2匝道進入車道3與加速車道的末端為一條車道時,E1點會形成堵塞核。但對比隔離之前堵塞也會較大緩解,因D2本身由于設計問題D2的車速就≤40km/h,因密度疊加減弱了,效果改善了。對整體快速路交通流大大提高。
1)孤立體系:密度自發(fā)朝著減少方向進行
?/?t(?N/?X)≤0
2)開放體系:主路密度與輔路密度疊加達到了表1,圖2描述的飽和狀態(tài)(函數關系f(k.u))時,速度必然下降。
3)在高速路、快速路上、速度分布近似正態(tài)分布[1],其速度期望接近道路限制速度E(u)→C(C:道路限制速度)
4)開放體系中,當疊加流量較大,q1+q2>4800veh/h時,在疊加區(qū)交通流極不穩(wěn)定,輕微的漲落擾動,易形成堵塞核。若疊加的流量持續(xù)或增加,堵塞核易穩(wěn)定,核會向上游蔓延(長大),堵塞排隊形成
5)堵塞是開放體系密度持續(xù)疊加造成的
6)貴陽中環(huán)路東段從A點至E點(見圖1)用物理隔離分流的方法是解決此段常發(fā)性堵塞有效方法(見圖3)
在快速路上,根據密度疊加易引起堵塞路況,建議如下:
不要較長時間停車,特別車流較大時禁止停車,因容易引起密度上升,造成速度變緩甚至堵塞。(中環(huán)路西段常見此路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