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
1879年,圣約翰書院在上海成立,這是中國最早的新式大學。它象征著一座橫跨太平洋的中美文化橋梁。在這座橋梁上,曾經往來過許多推進中美文化交流的歷史人物。
1923年,我考上圣約翰大學。開學時候,從上海的靜安寺坐獨輪車到梵皇渡上學。當時的靜安寺是上海租界西邊的盡頭,再往西去就是田野了。獨輪車中間是高起的車輪,左右兩邊,一邊坐人,一邊放鋪蓋,吱嘎吱嘎地在崎嶇不平的田埂上緩緩前進。回頭一看,后面還有四五輛獨輪車同樣向梵皇渡前進。
獨輪車跟歷史博物館里的指南車在工藝水平上相似?!端问贰ぽ浄尽罚骸叭首谔焓ノ迥辏?023),工部郎中燕肅始造指南車?!边@離開我坐獨輪車上學有九百年的時間。獨輪車代表古代文化,圣約翰大學代表現代文化。坐獨輪車上學就是跨越九百年的文化時間奔向現代。
我考大學有趣味。我報考了兩個大學,都考取了。一個是上海圣約翰大學,一個是南京東南高等師范學校,后來變成東南大學,后來又變成中央大學,今天是南京大學。為什么考兩個大學呢?有幾個比我高的同學勸我去考圣約翰大學,我到上海去考圣約翰大學,考取了。可是圣約翰大學貴得不得了,一個學期就要兩百多塊銀元,我家里到我讀大學是最窮的時候,沒有錢。那時候每個大學考試的時間不一樣,就再到南京去考,也考取了。南京東南高等師范學校不用學費,那么,我就準備去南京。我的姐姐在上海教書,她的同事朱毓君聽說我考進了圣約翰大學不想讀,她對我姐姐說:“考圣約翰大學比考狀元還難,你弟弟考進圣約翰大學又不進,太可惜了。我也沒有錢,我去問我媽媽借,讓他去上學,上了學以后再想辦法?!彼膵寢屨f:“我現在也沒有錢,但是有皮箱,里面放了很多嫁妝,拿一個皮箱去當,就可以當兩百多塊錢?!彼齻兗乙苍谔K州,她媽媽很喜歡我,老太太待我很好,她的箱子放在后房,多少年也沒有去開,沒有用的。有出戲叫《借當》,借東西來當。這樣我就上了圣約翰大學。
考大學很有意思,我們那時候考大學要考六天,八點鐘到,真正考試是上午九點到十二點,三個鐘頭不能停,下午一點到四點,一天六個小時,筆不停揮??荚嚨姆秶缫迅嬖V你了,學校招考的小本子寫明要考什么書,可以說沒有舞弊,為什么呢?題目多得不得了,六天當中只有一天用中文,其他都用英文,題目多得你要筆不停揮。你想打稿子,不行,一打稿子,題目就做不完,舞弊是不大可能的。已經告訴你材料都在這里面,不要叫你猜,不捉迷藏,現在考試是捉迷藏。題目很多,就是叫你秉筆直書,寫不快,就不行,怎么考,都公開的。而且很奇怪,每年招考多少人是沒有數目的,七十分及格,及格的都收,哪年沒有及格的,一個也不收。所以跟今天的考試方法完全不一樣,沒有名額,我們那一年,凡是及格的都收,宿舍不夠,就把另外一些房子臨時改成宿舍,跟今天完全不一樣。我覺得考上不難,只要把指定的那些書搞清楚就行了。
還有一個笑話,上圣約翰大學報名要照片,我的同學關照我:“你最好拍一張西裝照片。”因為我在常州不穿西裝,土得很,也不知道西裝怎么穿的。到照相館去拍照,照相館有西裝準備拍照用的,照相館的人也不知道怎么樣打領帶、領結。鬧了一個笑話:他給我戴了一個領帶,再戴一個領結。照片寄到上海,我的同學大笑,趕快寄回來,要求重拍。
1923年,我從蘇州坐火車到上海。從火車站下來,坐電車到靜安寺,靜安寺再往西,就是田野了。租了獨輪車到圣約翰大學,圣約翰在上海梵王渡,今天就是中山公園那邊。獨輪車是什么時候有?大概九百年,所以坐獨輪車上圣約翰大學在文化上跨過九百年。古老的中國要到教會學校學外國的東西,文化歷史跨過九百年。
有趣味的事情是,進大學第一次去報到,給我一個卡片,把我的名字打在卡片上。上面有中文,也有拉丁字母,我一看,是用上海話拼的羅馬字。這是學校規(guī)定的標準,在學校每一個地方簽名,都要按照這個標準。學校的管理就按照羅馬字來管。我一進學校就懂得什么是羅馬字管理法,這是科學管理,到今天中國人都不懂,圣約翰的總務部是沒有幾個人的,管理起來好得不得了。這件事情印象很深,這就是外國文化跟中國文化不同的地方。后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我到美國去工作,可以說,我在工作當中學到更多的東西,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高效率。人家問:“為什么美國人比別的國家富?”一天的工作要相當于好幾個外國人,財富是這樣來的。我到美國才知道,日本有一個調查團,調查美國人的辦公效率,調查了幾個月,寫成一個報告,結論說:一個美國人可以抵十五個日本人。真是不一樣,那時候電話當然還沒有今天好,我才知道用電話的方法跟中國人不一樣,在中國根本不重視效率,中國人辦公的方法遠不如他們。我訓練到這個習慣:做事情一定要講效率。
圣約翰大學的專業(yè)跟今天不一樣,現在進大學就要分專業(yè),圣約翰大學是外國規(guī)矩,大學一年級不分專業(yè),都是基礎課。專業(yè)分得粗得不得了,現在是根據蘇聯的辦法,專得不得了。圣約翰大學本部只分文科、理科,醫(yī)科在另外一個地方,我們不大碰頭。一年級不分文理,二年級才分文理。我一年級進圣約翰大學,學基礎課,三面墻上都是黑板,黑板可以拉上拉下的,好多學生可以在上面做題目,數學的水平比較高。我的數學很好,一個外國數學老師就勸我:“你就學理科吧?!笨墒?,我的同學都跟我講:“你不要學理科,要學文科?!睘槭裁茨??圣約翰大學有名的是文科,不是理科,到了圣約翰大學不讀有名的文科,而讀理科,吃虧了。我就學了文科。實際上,我當時偏重經濟學方面。
我那時候學經濟,主要是學經濟的技術。中國是一個大國,要做國際貿易,要辦銀行,要有一套學問,不像現在亂七八糟一下子幾千萬被人家騙走了,沒有這么傻的事情。資本主義如果這么搞,早就垮掉了。國際貿易要有一套技術,我主要是學這方面的東西。
可以說,大學里所有的功課都很有意義,是英美的做法。比如大學里有一本小書,客人來了可以看,這本小書講:我們這個大學不是培養(yǎng)專家的,是培養(yǎng)完美人格,在這個基礎上,可以發(fā)展成為專家。一到圣約翰大學,每一課都有課外閱讀材料,常常要看百科全書。學會了自學,學會了獨立思考。這種教育方法從教師來講,并不費事,可是可以給我們一個方向。
那時候鼓勵學生自學,上課的時間并不多。有的時候,老師的幾句話,會給學生一生影響很大。那時候的教育跟解放后蘇聯教育不一樣,蘇聯教育是強迫性的“填鴨式”教育,效果不好。
在圣約翰大學,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看報,主要看英文報。一個英國教師問:“你們天天看報,是怎么看的?”我們說:“看報就看報,沒有什么?!彼f:“看報有看報的方法,每天看報要問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條最重要?第二個問題:‘為什么這條消息最重要?第三個問題:‘這條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就趕快去查書,查書是首先查百科全書?!蔽覀儼凑账@個方法來看報,興趣就大大提高。
圣約翰大學重視基礎的教育,我讀基礎的文學、世界史,這很有用處。我進的中學是中國人辦的,可是中學的世界史是英文的,世界地理、化學、物理是英文的。我們能夠用英文,基礎培養(yǎng)今天辦不到,今天的中學生、小學生許多時間浪費到莫名其妙的課程上面,應當學的東西學不到,人又苦得要命。學生累得要死,搞得父母也累,睡覺都沒有時間,結果學問學不好。我們的教學沒有上軌道。
英文很容易學好,你重視它就會好的。我們的英文教師都是教會學校畢業(yè)的,我們中學能用英文演講比賽,英文不過關不能畢業(yè)。實際上是中文、英文、數學三門課放了工夫,旁的都不放工夫,好多課不用考的。那時候比較輕松而學得好,今天把學生的時間都浪費掉。還有一個關鍵,那時候中學都是住讀的,沒有走讀生的,一走讀,走來走去,把精力都走光了。今天的學生到大學再讀英文,那大學的課程怎么能讀呢?大學是用英文了,不是學英文了?,F在的青年苦得要命,這個辦法不對,我們的教育要徹底地改變。
圣約翰大學在政治方面特別注重外交,從清朝末年到民國時代,外交界都是我的同學,顧維鈞是比我們早的最有名的同學。我畢業(yè)以后,人家好多次請我到外交界去做事。張允和是斷然反對我參加政治,我想是對的,假如我參加政治,就麻煩了。
(韓玉娟摘自當代中國出版社《我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