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畫君
經(jīng)典黃梅戲《女駙馬》。
“狀元”,似乎沒有人不明白,其實多數(shù)人不明白。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任何一種能像“狀元文化”這樣魅力持久,影響古今。
“誰料皇榜中狀元”,對于黃梅戲經(jīng)典劇目《女駙馬》,熟悉的人還是不少的。不妨順著《女駙馬》的戲劇情節(jié),了解一下什么是狀元,見識一下戲劇家對歷史的娛樂化。
《女駙馬》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潔:馮素貞姑娘是個“白富美”,未婚夫李兆廷公子本是“高富帥”,門當戶對。不幸,意外發(fā)生了:李家敗落,李公子不能腦筋急轉彎,依舊跑進馮府找馮姑娘。
愛情總是感人的,馮姑娘贈銀李公子,說你通過“高中”來實現(xiàn)有錢有權,拯救我們的愛情吧!
馮姑娘的父親,早過了單純的年齡,根本就不跟女兒一般見識,正尋思如何退婚,撞見這一出,將李公子當作盜銀賊,成功地送進了監(jiān)獄。
愛情受挫的姑娘腦子容易短路,心想我要是考個狀元,這不一樣有錢有權,美滿姻緣照樣實現(xiàn)嗎?馮姑娘男裝出逃,冒名李兆廷,真的考了個狀元。
不料,皇上一看這“小伙子”才貌俱佳,家里正有個閨女呢!論有錢有權,誰能比不過皇上?馮姑娘就這么成了“女駙馬”,日子從此沒法過了。
馮姑娘真的能考上狀元么?只能說馮姑娘糊涂大膽,她要是知道考狀元的風險點有哪些,尋死的心思都會有的。
以“高考”喻之,馮姑娘拿不到“準考證”,買不到“車票”,進不了“考場”,更不敢領“錄取通知書”,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死結。
古代科考,比現(xiàn)代高考要嚴格許多,了解了科考規(guī)則自會明白。但《女駙馬》畢竟是個戲劇,沒有必要太過較真。況且,中國歷史上確實也有過“女狀元”。不過,僅有一位,她不叫馮素貞,而叫傅善祥,是太平天國的“女狀元”,但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歷史上,皇帝的女兒都嫁給了誰?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籠絡良將,16個女兒全都嫁了勛臣子弟,其子孫們也基本上沿襲如此,駙馬中根本沒有狀元。
清代的公主和格格們,大多嫁給了蒙古貴族,僅科爾沁部就與清廷的聯(lián)姻就有130人次。
如果說公主們的去向有什么共性,大概一是獻身王朝的“國防”,二是獻身王朝的“外交”,皇帝對“才子佳人”的故事不感興趣。
狀元文化,現(xiàn)實意義究竟何在?歷史的意義,在于鏡鑒。正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奇所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睜钤皇怯脕韸蕵返模杜€馬》唯一編對的一點,就是考狀元是為了解決“就業(yè)”問題,而不是為了“升學”問題。
誠如歷史學家呂思勉所說:“考試是從前讀書人的出身之路……科舉之制,在取士上,是比較公平的、切實的,這是人人所承認的。”科舉精髓的另一層含義,則是公開、公平的開放式競爭。
競爭的激烈性,又表現(xiàn)為社會層面上的“狀元文化”,受到古今讀書人的普遍關注,甚至是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