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初靜波 ,王英凱,張旭,牛艷萍
(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實驗測試研究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石墨具有多種優(yōu)良的理化特性,隨著石墨科技發(fā)展,石墨烯等新材料的研制與應用日新月異,而天然石墨是批量化生產石墨烯的廉價原料[1]。石墨根據結晶形態(tài)不同分為晶質石墨和隱晶質石墨[2],截至2013年,全球已探明的天然石墨儲量約1.3億t[3]。石墨礦是黑龍江省最具優(yōu)勢的非金屬礦產資源,黑龍江東部石墨礦區(qū)晶質石墨儲量巨大,鱗片狀態(tài)類型多樣,品質差異較大。風化蝕變帶中礦石因風化使得礦物組成更為復雜,易對選礦實驗產生不利影響[4],造成石墨礦物資源的浪費。針對風化帶礦石樣品的實驗研究,對同類型石墨礦的選礦提純有一定參考意義。
實驗礦樣取自黑龍江某晶質石墨礦風化帶,礦石礦物組成有石墨、磁鐵礦、石英、長石、白云母(絹云母)、綠泥石等。礦石中固定碳含量為9.3%。石墨粒度一般大于0.1 mm,粒度較粗,且多呈自形片狀,晶形較好,石墨層間包裹有少量的白云母等雜質礦物主要礦物成分見表 1。
表1 主要礦物組成Table 1 Main mineral composition
浮選是石墨礦常用的選別方法。實驗擬采用煤油作為捕收劑,2#油作為起泡劑。該礦樣原礦硫含量偏低,僅為0.02%,因此調整劑方面未選用常用的氧化鈣。探索性實驗中,有針對地對原礦中白云母等雜質選用六偏磷酸鈉作為調整抑制劑,并做了用量實驗,結果表明加入不同濃度的六偏磷酸鈉,對精礦品位和回收率并沒有明顯影響,不加入調整劑也可以得到較為理想的粗精礦指標。
在磨礦濃度為50%、煤油用量為93 g/t、2#油用量為112 g/t的條件下,采用一次粗選流程,分別針對-75 μm 50% ~ 90%區(qū)間五個不同磨礦細度進行對比實驗,實驗結果見圖 1。
圖 1 磨礦細度對浮選指標的影響Fig.1 Influence of grinding fineness on flotation index
由圖 1可知,隨著原礦-75 μm含量的提高,粗精礦產品固定碳含量呈上升趨勢,當磨礦細度為-75 μm 60%時,粗選回收率達到96.20%。
鱗片石墨指+0.15 mm的鱗片狀石墨。在石墨浮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鱗片石墨的保護,即在保證精礦品位要求的同時還要盡量提高大鱗片石墨的產率[5]。
為考查磨礦細度-75 μm 60%粗精礦中+石墨鱗片含量,將粗精礦用鹽酸、氫氟酸浸取、洗滌,至重量恒定后,實體鏡下檢查純度達到99%,測定+0.095 mm、+0.15 mm篩上鱗片石墨固定碳含量,并與-2 mm原礦酸浸結果對比,對比結果見表 2。
表2 原礦與粗精礦酸浸實驗結果Table 2 Test results of acid leaching of raw ore and coarse concentrate
酸浸實驗測試結果表明,-75 μm 60%粗精礦相比-2 mm原礦中+0.095 mm石墨鱗片品位有所提高,回收率僅略有下降。石墨礦選礦提高精礦質量的常規(guī)途徑為多磨多選以保護大鱗片石墨,因此,暫定磨礦細度-75 μm 60%為后續(xù)實驗所用磨礦細度條件。
在磨礦細度-75 μm 60%、2#油用量為112 g/t的條件下,考查捕收劑用量的改變對粗精礦指標的影響,實驗結果見圖 2。
圖 2 捕收劑用量對浮選指標的影響Fig.2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collector on the flotation index
圖2表明,隨煤油用量的增加,精礦固定碳回收率并未出現較大的變化,粗精礦品位介于29.5% ~ 32%之間變化,精礦產率為30%左右。
表 3 開路流程實驗結果Table 3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open circuit process
石墨浮選常根據浮選現象及指標同時調整捕收劑與起泡劑用量。2#油是常用的起泡劑,起泡性強,能生成大小均勻、粘度中等和穩(wěn)定性合適的氣泡,在石墨浮選中采用,常有較好的分選效果。在相同的磨礦細度條件下,煤油用量為52 g/t的條件下,考查2#油對浮選指標的影響,實驗結果見圖 3。
圖 3 2#油用量對浮選指標的影響Fig.3 Influence of 2# oil consumption on flotation index
從圖 3結果看,隨著起泡劑用量增加,精礦回收率也逐漸增加,但同時精礦固定碳品位也在下降。綜合考慮,煤油與2#油用量為分別有31 g/t和112 g/t、52 g/t和56 g/t兩種組合,品位及回收率指標相當,對應粗精礦產率分別為29.08%和23.74%,從粗精礦產率角度分析,較少的起泡劑用量條件有利于降低再磨精選壓力,因此選定煤油用量為52 g/t、2#油用量56 g/t為后續(xù)實驗條件。
石墨粒度主要分布于+0.1mm,約占總石墨量的78%,且與周圍礦物接觸平直,有利于其選礦初步富集。部分石墨層間包裹有雜質,對礦石精礦品位會有一定影響,進行多次精礦再磨浮選工藝有利于提高精礦品位。實驗采用前述實驗條件粗精礦作為入選礦物,經過一次再磨一次粗選三次精選,考查再磨時間(再磨細度)對精礦指標的影響,實驗結果見圖 4。
圖 4 一次再磨時間對浮選指標的影響Fi.4 Influence of the regrind time on the flotation index
從圖 4結果可以看出,通過精礦再磨過程,精礦品位有了明顯的提高,石墨精礦需要延長再磨時間,以達到合適的浮選粒度。一次再磨10 min后,再磨細度達到-75 μm 76.96%時,精選后精礦品位達到83.28%,作業(yè)回收率為62.64%,指標較為理想,選擇此條件進行后續(xù)開路實驗,同時增加再磨次數。
因石墨特有的結構特點,通常需采用多段磨礦選別作業(yè)[6-9],通過反復精選清洗富集,從而分段剝離層狀石墨,以期獲得大鱗片、高品位精礦產品。根據原礦多元素分析及礦物組成研究,參考探索性實驗與條件實驗,并借鑒國內類似礦種選礦經驗及理論研究,確定了一段粗磨一段粗選兩段掃選,粗精礦經過五段再磨六段精選的開路實驗流程。
由表 3結果可知,固定碳含量為9.45%的實驗樣品,通過開路實驗,精礦固定碳品位為94.66%。經各中礦產品分析,閉路流程選用循序返回流程即可達到較好的中礦循環(huán)入選品位,以保證理想的精礦產品回收率。
通過條件實驗及開路實驗,確定了階段磨礦階段選別流程。在粗選磨礦細度為-75 μm 60%的條件下,進行一段粗選兩段掃選、粗精礦五段再磨六段精選,中礦循序返回的閉路實驗流程,閉路實驗結果見表 4。
表 4 閉路實驗結果統計Table 4 Statistics results of closed-ciracit test
對閉路流程精礦產品進行粒度分析,分別考查+0.15 mm、-0.15+0.095 mm、-0.095+0.045 mm、-0.045 mm各粒級固定碳指標,分析結果見表 5。
表 5 精礦產品粒度分析Table 5 Granularity analysis of concentrate products
粒度分析結果表明,各粒級品位隨著粒度減少而降低,+0.045 mm石墨均達到高碳石墨精礦指標。+0.15 mm鱗片石墨固定碳品位96.12%,分布率10.11%,+0.15 mm大鱗片保護率37.09%。
尾礦粒度分析及鏡下檢查結果表明,石墨在尾礦中主要損失于-0.042 mm細粒級,絕大部分與脈石礦物連體或被脈石礦物包裹,單體含量極低。
(1)實驗礦樣取自黑龍江某晶質石墨礦風化帶,礦石中石墨含量為9.3%,是主要的有用礦物。石墨粒度一般大于0.1 mm,粒度較粗,且多呈自形片狀,晶形較好,石墨層間包裹有少量的白云母等雜質礦物。
(2)在粗選磨礦細度為-0.075 mm 60%的條件下,確定了一段粗選兩段掃選、粗精礦五段再磨六段精選,中礦循序返回的閉路實驗流程,最終獲得產率9.19%,固定碳品位94.08%,回收率94.82%的石墨精礦產品。為該地區(qū)石墨資源的地質評價及高效節(jié)約利用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