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日前,幾位青年作家共同推出了“上海作協(xié)口袋書”叢書,這套書一經面世就引發(fā)關注。而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近期圖書市場上新出現(xiàn)了不少“口袋書”,這一品類頗有“重出江湖”的勢頭。
時事鮮評
所謂“口袋書”,一般指小開本的簡裝書。別看規(guī)格袖珍,但“口袋書”的歷史不短,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出版的“企鵝叢書”。這股“小而美”的出版風吹到中國后,催生了一批題材豐富、價格親民、“營養(yǎng)價值”頗高的經典。從商務印書館的《國學小叢書》到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五角叢書》,從《彼得斐詩集》到《穿著的藝術》,一本本小書開闊了幾代讀者的視野,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精神養(yǎng)分。
然而,近些年來,“口袋書”一度淡出公眾視野,碩果僅存的幾乎都是工具書。與之相對,“大部頭”越來越多。書的頁碼多了、裝幀精美了、價格上去了,含金量卻未明顯提高甚至還在降低,這讓不少愛書人倍感郁悶。而助長貪大求厚之風的,根本上是一種“賺快錢”的心理。還有一些人,以“大部頭”為背景墻顯示自己有思想、有內涵。一來二去,小書市場逐漸冷卻。
令人欣喜的是,近來一批“口袋書”相繼出現(xiàn)、備受好評,業(yè)內人士稱“有望迎來新春天”。這樣的轉折背后,其實是圖書市場“精品意識”的理性回歸。經過時間淘洗,如今的讀者越來越明白,書不在厚,關鍵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裝幀無須“高大上”,簡約樸素更環(huán)保。更重要的是,移動互聯(lián)時代讓碎片化閱讀成為大眾習慣,“口袋書”大小適宜、方便攜帶,通勤或休息時,正是手機的最好替代品。
信息匱乏的年代,小小的“口袋書”讓人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時代,“書荒”變“書?!?,“口袋書”又為見縫插針捧書細品提供了方便。讓“寫好書、出好書、讀好書”的良性循環(huán)暢通起來,一縷書香將為更多奔忙的當代人提供心靈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