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梅蘭芳先生一生對藝術界的朋友古道熱腸、篤重情誼。許多和他同時代的藝術家,都曾得到過他的幫助和關懷。他和著名川劇演員薛艷秋的友誼,就為藝壇留下了一段佳話。
薛艷秋(19l0—1972),男,本名陶菊生,成都人,少年從藝,師承陳碧秀,工花旦,在30年代的川戲舞臺紅極一時。他以俏麗的扮相,舒展的身段,甜潤的嗓音,細膩的做功,極盡表情傳神之能事,塑造出一個個性格鮮明、生動活潑的古代美人藝術形象。所到之處,無不贏得熱烈的掌聲與喝彩。
薛艷秋還是最早一批通過唱片把川劇藝術介紹到省外的川劇演員之一。上世紀30年代中期,上海的“百代”“勝利”兩個唱片公司為錄制川劇唱片展開了激烈競爭。因為川劇唱片不僅暢銷四川,而且在全國各地、港澳及東南亞亦頗受歡迎。薛艷秋和白玉瓊、黃佩蓮曾應勝利公司之聘,擔任灌片聯(lián)絡人達3年之久。
薛艷秋與梅蘭芳先生的友誼始于1936年。這年8月,薛艷秋與白玉瓊(男旦)、楊云鳳(旦)、趙瞎子(凈)、黃耀庭(須生)、姜尚峰(小生)等著名演員50余人,組成“成渝川劇促進社”,赴上海演出。事先,上?!渡陥蟆钒l(fā)表消息:“戲劇藝術界:1936年的好消息……破天荒,在上海獻演川劇?!笔讏鲅莩?,于8月5日在上海寧波路與廣西路口“新光大戲院”舉行。恰好梅先生這時也在上海演戲。盡管當時梅先生已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藝術大師,但他抱著“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的寬廣胸懷,熱情關注著各兄弟劇種的成就。當晚,梅先生特別擠出上壓軸戲前的緊迫時間,趕赴新光大戲院表示祝賀。當薛艷秋演完《情探》后,在全場的熱烈掌聲中,梅先生走上舞臺同薛艷秋親切握手,祝他演出成功。并熱烈祝賀川劇藝術走出夔門,贏得上海觀眾的喜愛。
梅先生的支持,助力了川劇藝術聲譽大增。加上旅滬川人和上海文藝界、新聞界的宣傳介紹,從來沒有看過川劇的上海觀眾立刻被其精湛的表演所吸引?!俺捎宕▌〈龠M社”在上海兩個多月76場的演出中,場場爆滿,票價高達銀元一元五角。而當時上海本地劇團的演出,最高票價也只一元二角。當時《申報》發(fā)表的評論,給了薛艷秋以“艷麗親王”、白玉瓊以“花衫泰斗”的美稱。在這期間,梅先生還親赴川劇同仁駐地看望大家,并和薛艷秋等人交流藝術心得。薛艷秋與白玉瓊也備了禮物回拜梅先生,并執(zhí)弟子禮。白玉瓊向梅先生學習了《霸王別姬》,把梅先生的創(chuàng)作成果吸取到自己的演出中,對虞姬的頭飾、唱段、舞姿都作了改進。薛艷秋向梅先生學習了《貴妃醉酒》,梅先生細心地為薛艷秋分析了此劇的歷史背景和人物的處境、心態(tài),使薛艷秋懂得了塑造角色不應只從外形下工夫,而應從更深的層次去體會。梅先生對薛艷秋在《情探》中,運用飄忽的水袖和輕盈的踩蹺,塑造來去如風、詭譎迷離的鬼狐旦形象,也很感興趣。就此同薛艷秋進行了探討。《霸王別姬》和《貴妃醉酒》是梅先生用心血經(jīng)過多年精雕細琢、被世人譽為“梅八出”中的兩個保留劇目。梅先生慷慨地傳授兩位素昧平生而虛心求教的兄弟劇種的藝人,表現(xiàn)了他高尚的藝德。此次在上海期間,薛艷秋錄制了《貴妃醉酒》唱片,其唱腔的優(yōu)美與深沉,就吸取了梅先生的教益。薛艷秋和白玉瓊對梅先生心儀已久。這次得到他的言傳身教,深受感動,終生不忘。
解放前夕,薛艷秋在合川銅溪鎮(zhèn)搭班。當時農(nóng)村凋敝,人心惶惶,戲班垮掉。他們一行人生活無著。
春雷一聲震天響,解放給薛艷秋帶來了新生。人民政府在忙于百廢俱興的同時,也抓了對川劇班社的整頓。薛艷秋在重慶得到了安排。他還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和他闊別十多年的良師益友梅蘭芳先生,恰在此時又對他伸出援助之手,使他的后半生還能繼續(xù)為川劇藝術作出貢獻。
1952年10月,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地方戲曲第一次大會師、大展示,各路戲曲精英云集北京。西南戲曲代表團成員中有著名川劇演員張德成、陽友鶴、周企何、吳曉雷、許倩云、陳淡然、袁玉堃等。他們到達北京的時候,梅蘭芳先生代表大會籌備處和全國文聯(lián)、全國劇協(xié)到機場迎接。梅先生和代表團成員一一握手致意之后,又掃視了一遍,似乎在尋找什么人。然后他帶著失望的神情,問領隊的張德成:“薛艷秋先生怎么沒有來?”這一問,表達了梅先生對這位老朋友的關心與想念,同時也反映出在梅先生心目中薛艷秋在川劇界應該占有的地位。這一問,使代表團全體成員都感到驚訝。大家過去也聽說過薛艷秋和這位戲劇大師有過交往,但這友誼程度之深,是大家沒有想到的。張德成當時也感到難以回答。實際情況是,組團的時候,挑選的都是藝術生命正值旺盛、一直活躍在舞臺上的著名演員。對于倒嗓多年的薛艷秋,的確沒有加以考慮。
后來,朱德、陳毅、郭沫若等四川籍中央首長在接見代表團的時候,也問及薛艷秋的情況。
于是,代表團及時打電話向重慶市委作了匯報。重慶市委派飛機專程把薛艷秋送到北京。薛艷秋知道事情的原委后,非常感動。他說:“共產(chǎn)黨是我的再生父母,梅先生是我的知心朋友。古人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梅先生雪中送炭,難得??!”
兩位老朋友在北京見面后暢敘舊誼。梅先生知道薛艷秋的遭遇后,深為同情。鼓勵他振作起來,并以錢物資助他。同時向西南首長建議,用其所長,讓他為新中國的藝術事業(yè)作貢獻。后來薛艷秋被任命為西南川劇院副院長。他滿腔熱忱地把自己的舞臺藝術經(jīng)驗傳授給青年演員,同時也經(jīng)常到省內(nèi)一些地區(qū)講學傳藝。50年代末就曾到內(nèi)江專區(qū)文化藝術學校執(zhí)教半年多,并為學員執(zhí)導《打鳥》一戲,為內(nèi)江培養(yǎng)了一批川劇骨干演員。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他的藝術經(jīng)驗化成了種子,在后繼者身上開了花、結(jié)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