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近年來,常??梢钥吹街T如學生對救火犧牲英雄的事跡無動于衷、對兩個“辛丑年的對比”全然無感等現(xiàn)象,嚴重的甚至發(fā)生“吳謝宇弒母”等慘劇。對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在一個物質豐裕的社會,在教育領域經濟投入、硬件條件等都比過去有了巨大改善的時代,兒童青少年的成長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為什么他們的感受力、心靈和情感等,不僅沒有隨著教育條件的改善而得到豐富,反而呈愈加貧乏之勢?
社會:物質與信息技術淹沒精神追求
首先應該承認,當代兒童青少年的感受力缺失、共情能力低等,與他們生活的整個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的狀況密不可分。換句話說,兒童青少年的“冷漠癥”不是個別問題,一定程度上,它是一種群體現(xiàn)象,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生活的狀況在兒童青少年身上的折射。
內心的價值虛無與真空
現(xiàn)代社會在物質財富的積累和獲得上,都較過去變得更豐富、更容易。這對于滿足人們基本溫飽需求、提升整體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然而,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必然等同于精神世界的充盈,除基本的生理需要,人還有更高層次的社會、道德、審美、信仰及自我超越等方面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那么即便物質上很富足,人的幸福感也不高,甚至擁有的物質財富越多,越容易陷入一種心靈迷茫和精神空虛的“空心病”狀態(tài)。
2017年的一項調查數(shù)據表明,當時的北京大學新生中有30%以上厭惡學習,認為學習沒有意義。與外在生活越來越富足的狀況相比,人們內在的價值需求日漸模糊甚至陷入價值的“虛無”之中,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都在意料之中。刺激越來越多,也正在變得越來越無所謂。很多年輕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這種內心的飄忽不定和迷茫使得他們難以在自我內部獲得精神的充實,缺少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定位,更缺乏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和充分認識。反映到情感上,也就是對自我、他人乃至社會的冷漠:內心渴望被人關懷,卻不會關懷別人;向往真摯的友誼,但又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
虛擬與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
與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相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正在從根本上重塑當代兒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由于知識獲取渠道的多元、信息傳遞與交互方式的快捷和便利等,一個人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實現(xiàn)與他人跨時空的對話和信息傳遞。而知識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也給人更多的刺激和誘惑。
在海量的信息和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中,人們難免會眼花繚亂、心生浮躁,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從頭到尾逐字閱讀一本書;那種對朋友和親人來信的激動、興奮以及“見字如面”的珍貴體驗已經被更快捷的方式代替而越來越少甚至于消失;那種為了一次見面而早早準備、期盼,焦急而又興奮地等待的體驗也不多了……
總之,信息時代在增加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活的虛擬化、間接化,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失去了很多親自參與、體驗的機會。而高強度、快節(jié)奏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也在加劇這種狀況,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對生活進行更加細致的觀察和體驗。這種狀況影響著兒童青少年,以至于他們既缺少刻骨銘心的愛,也缺少刻骨銘心的痛,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的生活既不敏感,也缺少深刻體驗的意識、耐心和能力。
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忽視心靈與情感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單位,自然也難免受競爭社會狀況、傳統(tǒng)教育觀念以及上述整個社會生活狀況的影響。今天的家庭和家長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同時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承擔更重的教育焦慮。毫無疑問,這種狀況最終會影響到孩子——他們過早地被學習“綁架”,學業(yè)成績似乎成為他們生活中唯一的事務,高壓的學習狀態(tài)和家庭中以學習為名的“愛”使得孩子們的生活充滿了壓抑、枯燥甚至道德綁架。孩子們不僅缺少學習之外豐富的生活經驗,也缺少與父母、同伴以及老師溝通的意識和能力,不會與人交往,缺乏情感表達。家庭生活中,孩子們的觀點常常不被傾聽,他們的感受、需要和精神狀況也得不到關注和重視。這種狀況與他們生活的平淡、環(huán)境的虛擬等結合在一起,導致其表現(xiàn)出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麻木、對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冷漠。由于缺少對生命的深刻認識和體驗,很多孩子難以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從而做出自殺或傷害他人的行為。
學校:教育教學割裂“完整的人”
當然,導致學生感受力缺失或者冷漠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我們不能將全部責任歸咎于社會和家庭。以對美好生活和人生的允諾為終極目標的學校教育在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教育過于看重知識教學而相對忽視對學生生命的影響、過于看重競爭和排名而忽視對學生品德的引導、過于將考試分數(shù)作為教學乃至整個教育工作的最終目標而忽視對完整的人的培養(yǎng)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復制了時代和社會生活在兒童青少年身上的影響。
知識學習與情感體驗的割裂
今天,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在回應社會和時代發(fā)展需要、提升兒童青少年的教育質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成就。但是,如果學校教育不能真正將對兒童青少年情感狀況的關注以及與此相關的道德品質和人格成長放在所有工作的核心和基礎性位置上加以看待和實踐的話,包括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等在內的其他一切方面的努力,可能都將因為缺少靈魂性、根基性因素的支撐而難以真正實現(xiàn)其育人價值。
很顯然,那些千百年來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積累下來的系統(tǒng)化、體系化的知識更有利于孩子們在較短的時間內高效、快速地掌握。教育中不可能(事實上也不必要)要求所有的知識都必須來自學生的親自探索和經驗。從這一角度來說,學校教育中通過學科教學進行間接知識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問題在于,孩子們是如何進行學習的?具體一點說,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意識到每個孩子在其學習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狀況是不同的,他們對于學習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是否能夠將那些看似相同的知識與每個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與他們過去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從而在個人化的生活境遇和知識脈絡中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