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保杰 劉長友 王 彥 張志肖 蘇秋竹 王 珅 劉 陽 田 靜
(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35)
小豆,又名赤豆、赤小豆、紅小豆、紅豆、米赤豆、竹豆等,起源于中國,迄今有2000 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我國重要的食用豆類作物之一。小豆營養(yǎng)豐富,為高蛋白質低脂肪醫(yī)食同源[1],具有利尿、除濕、活血、排膿、消腫、解毒的藥用價值,是一種食用價值高、應用范圍廣的農(nóng)產(chǎn)品。在食品產(chǎn)業(yè)中,小豆具有獨特口感,是制作粥、酥、豆沙、豆餡等傳統(tǒng)食品的重要原料。同時,小豆生育期短,抗逆性強,適應性好,對肥料和水需求相對較少,在節(jié)水、降低農(nóng)藥化肥使用量等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符合目前國家種植結構調整的目標要求。
1.1 親本來源。母本為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小豆品系冀紅8936-621,父本為保定市農(nóng)科院育成的小豆品種保M908-5。
1.2 選育過程。2000年以冀紅8936-6211 為母本,保M908 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當年獲得雜交種子118粒,組合代號為0001。2001~2003年種植F1-F3代,生長期間采用混選法選擇后代材料。淘汰偽雜和劣株后按混收法每株采收3~5 個莢混收,連續(xù)種植。2004年種植F4代,依據(jù)育種目標進行單株選擇,選出單株0001。2005~2010年種植F5~F10代,連續(xù)進行單株選擇。選出單株0001-17-8。2011年對選種圃中507 個株系進行調查標記、選擇、考種等程序,其中117 個株系田間長勢整齊,并具有高產(chǎn)、抗病、早熟直立、籽粒商品性好等特點,混收為品系,其中包括0001-17-8。2012~2014年參加了新品系初級產(chǎn)比及產(chǎn)比鑒定試驗。2015~2016年在張家口、承德、邯鄲、滄州、廊坊、唐山、保定、石家莊8 個試點進行了河北省小豆品種區(qū)域試驗。2016年在石家莊、保定、廊坊、唐山、承德5 個試點進行了小豆生產(chǎn)試驗。2018年該品種通過了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組織的成果評價(省級登記號20180063),命名為冀紅17 號。
2.1 產(chǎn)量表現(xiàn)。河北省小豆區(qū)域試驗:在2015年河北省小豆區(qū)域試驗中,最高產(chǎn)量為2 730.0 kg/hm2,8 個試點平均產(chǎn)量2 203.8 kg/hm2,較對照(冀紅9218)平均增產(chǎn)7.24%。在2016年河北省小豆區(qū)域試驗中,最高產(chǎn)量為2 943.6 kg/hm2,8 個試點平均產(chǎn)量2 285.28 kg/hm2,較對照平均增產(chǎn)13.4%。兩年平均產(chǎn)量2 244.5kg/hm2,較對照平均增產(chǎn)10.32%。
河北省小豆生產(chǎn)試驗:冀紅17 號在5 個試點中平均產(chǎn)量1 538 kg/hm2,比對照增產(chǎn)15.34%,其中唐山試點產(chǎn)量最高,為2 502 kg/hm2。2016年9月28日邀請有關專家進行了田間檢測,冀紅0001-17-8 折合產(chǎn)量2 729.4 kg/hm2,比對照冀紅9218 增產(chǎn)7.75%。
2.2 生育期。河北省小豆區(qū)域試驗結果表明,冀紅17 號生育期范圍為86~123 d,平均生育期為98.3 d,屬于早熟品種。
2.3 籽粒特性。在河北省小豆區(qū)域試驗中,冀紅17號平均百粒重18.2 g,粒形短圓柱形,種皮紅色有光澤,籽粒整齊飽滿、商品性好。經(jīng)河北省農(nóng)作物品種品質檢測中心檢測,該品種粗蛋白質(干基)含量22.45%,粗淀粉含量48.78%。
2.4 品種適宜區(qū)域。經(jīng)試驗示范,冀紅17 號適合多種生態(tài)環(huán)境種植。適宜在京、津、冀、遼、吉、陜等省市夏播區(qū)和春播種植區(qū)種植。
冀紅17 號平均株高60.8 cm,有限結莢習性,株型緊湊,直立生長,主莖分枝3.5 個,主莖節(jié)數(shù)19.2 節(jié),單株結莢29.3 個,莢長8.1 cm,單莢粒數(shù)6.8 粒。平均畝產(chǎn)149.63 kg,籽粒短圓柱形,種皮紅色有光澤,百粒重18.2 g。結莢集中,成熟一致,不炸莢,適于一次性收獲。符合優(yōu)質、高產(chǎn)、早熟、一次性收獲的育種目標。
4.1 適宜播期。播期試驗從6月23日~7月25日設置了10 個不同播期,每個播期3 次重復。試驗結果表明,冀紅17 號在6月23日到7月25日之間播種均可以正常成熟,生育期無顯著差異,但是7月21日以后播種,產(chǎn)量顯著下降,6月27日、6月23日、7月1日三期產(chǎn)量最高,在135.6~148.05 kg/畝之間。因此,冀紅17 號夏播最適播種期為6月下旬至7月初,最晚播期可持續(xù)到7月10日左右(見表1)。
表1 不同播期對冀紅17 號產(chǎn)量的影響
4.2 適宜種植密度。密度試驗從4000~20000 株/畝共設置了9 個密度,每個密度3 次重復。試驗結果表明,冀紅17 號全生育期隨不同密度無明顯差異,株高隨著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單株分枝隨著密度的增大逐漸減少,主莖節(jié)數(shù)隨著密度的增大有所減少,單株莢數(shù)隨著密度的增大顯著減少,單株粒重隨密度的增大逐漸減小。但百粒重在不同密度間無顯著差異。小區(qū)產(chǎn)量隨密度的變化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密度在8 000 株/畝時,產(chǎn)量最高,折合畝產(chǎn)186.74 kg,其次是10 000 株/ 畝,折合畝產(chǎn)172.38 kg,第三是16 000 株/畝,折合畝產(chǎn)171.14kg,密度4000 株/畝產(chǎn)量最少,折合畝產(chǎn)121.54 kg。因此,冀紅17 號最適種植密度為8 000~10 000 株/畝(見表2)。
表2 不同種植密度對冀紅17 號產(chǎn)量的性狀影響
4.3 合理肥水管理。足墑播種,苗期不旱不澆水,初花期和鼓粒期視苗情、墑情和氣候情況及時澆水1~2次。瘠薄地塊底施三元素復合肥25 kg/畝,中等高肥力地塊可以不施肥(見表3)。
表3 小豆不同時期肥水處理產(chǎn)量及其他性狀表現(xiàn)
4.4 病蟲草害防治。小豆病害主要是苗期的立枯病和花莢期的病毒病和根腐病,防治措施包括選擇抗病品種,在發(fā)病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等。藥劑推薦可選用甲基托布津、惡霉靈、菌毒清等,按照說明書選擇適宜劑量或參照大豆劑量使用。田間主要雜草有禾本科雜草牛筋草、馬唐、稗草以及闊葉雜草馬齒莧、反枝莧等,可在播后苗前噴施金都爾或苗后田間雜草2~5 葉期噴施精喹禾靈+25%氟磺胺草醚水劑等進行雜草防除。根據(jù)近年來田間蟲害防控藥劑的篩選與應用時期實踐表明,苗期、現(xiàn)蕾期和盛花期及時防治地老虎、紅蜘蛛、蚜蟲、薊馬和豆莢螟等害蟲,在蟲害發(fā)生初期噴施甲氨基阿維菌素、甲維茚蟲威、阿維菌素、噻蟲·高氯氟、艾綠士等高效低殘留的化學農(nóng)藥進行防治。
4.5 適時收獲。田間80%的豆莢變黃白時即可收獲,無小豆機械收獲條件的可采用人工鐮刀收割,晾曬后用拖拉機或機動、電動三輪車碾壓脫粒,注意碾壓時小豆秸稈堆積厚度不要太薄,預防碎粒。脫粒機脫粒應控制轉速以減少碎粒。大面積種植、采用聯(lián)合收割機收獲時,一般在植株成熟時大部分葉片脫落后即可收獲。收獲脫粒后及時晾曬,籽粒含水量至13%以下時可以儲藏,儲藏期間及時用磷化鋁熏蒸,以防豆象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