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苗,潘銳煥,劉靈杰,何佩儀,曾國梁
(廣東省中山市東鳳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fù)科,廣東 中山 528425)
腰肌勞損是指腰部軟組織的勞損性疾病,多見于從事經(jīng)常彎腰或其他不良姿勢下工作的勞動者,還有部分患者有急性外傷史。中醫(yī)認為是劇烈運動或持物不當,跌、撲、閃、挫、牽拉等原因引起的筋脈損傷,氣血運行受阻。主要表現(xiàn)為腰部疼痛反復(fù)發(fā)作,功能受限,局部腰背肌板滯,陰雨天加重[1]。此外,還有纏綿難愈、反復(fù)發(fā)作的特點,是導致患者勞動能力喪失的重要原因[2]。中醫(yī)治療腰肌勞損不僅效果顯著,且安全[3]。本研究用浮針療法治療腰肌勞損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我院中醫(yī)康復(fù)科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門診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23~60歲、(41.52+5.37)歲,病程5~32個月、平均(16.73+2.46)個月。觀察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23~62歲、平均(42.35+5.25)歲,病程5~36個月、平均(17.42+2.2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自愿參與本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腫瘤、脊柱結(jié)核、坐骨神經(jīng)麻木、骨折、椎體滑脫等引起的疼痛,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及糖尿病,肢體感覺障礙或言語不能表述,檢查提示需手術(shù),凝血功能障礙,不配合治療。
對照組用普通電針治療。以痛點阿是穴,配合華佗夾脊穴,委中、關(guān)元、大腸腧等,瘀血腰痛加膈俞,寒濕腰痛加腰陽關(guān),腎虛腰痛加腎俞。暴露施術(shù)部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以普通毫針按穴進針,酌用補法或平補平瀉,得氣后在針具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用連續(xù)波,留針30min。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
治療組用浮針治療?;颊呷『线m體位,在患處準確尋找具有緊、僵、硬、滑特點的患肌,在患肌周圍,針尖對向患肌選取進針點,避開皮膚上的瘢痕凹陷、結(jié)節(jié)、破損等。操作者手指及治療部位消毒后,將一次性浮針裝在專用進針器上,針尖與進針點呈10°~15°角,彈射進針,用右手輕柔、緩慢地沿皮下向前推進,針尖不深入肌層。針尖退回軟管套中,手握針座,使針尖呈扇形擺動,動作輕柔,每次約100次。在掃散的同時,做相關(guān)肌肉及關(guān)節(jié)的主動或被動的輔助動作(主要是患側(cè)大小飛燕-直腿后伸,俯臥跪式-抱頭弓腰,原地踏步,左右扭臀等運動)。治療結(jié)束后將針芯取出,一次性無菌敷料貼固定,留軟管4~6h以達到療效更持久。囑患者留針期間避免劇烈運動,防止軟管脫落。隔日1次,3次為一療程。
腰疼程度;腰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測量即在紙上面劃一條10cm的橫線,橫線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囑患者在標尺上標出可代表自身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的相應(yīng)位置,根據(jù)標出的位置進行評分。
腰椎關(guān)節(jié)活動度(ROM)評定。用專業(yè)量角器法,測量腰椎前屈、后伸、旋轉(zhuǎn)的角度。
臨床療效:腰功能采用日本矯形協(xié)會(JOA)腰痛評分標準[4],主要包括自覺癥狀、臨床檢查和日常生活活動,最高分為29分,>16分為優(yōu),15~11分為良,10~6分為可,5~0分為差。
根據(jù)治療前后評分可分別計算出改善率: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正常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改善率大于等于75為痊愈,改善率50%~74%為顯效,改善率25%~49%為有效,0%~24%為無效。
兩組治療前后腰痛程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痛程度比較 (分,±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痛程度比較 (分,±s )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50 7.23±1.68 4.27±1.41 9.543 0.000治療組 50 7.86±1.74 3.13±1.25 15.611 0.000 t 1.842 4.278 P 0.069 0.000
兩組腰椎關(guān)節(jié)活動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關(guān)節(jié)活動度比較 (°,±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關(guān)節(jié)活動度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前屈 后伸 旋轉(zhuǎ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33.28±5.60 38.55±6.21* 14.33±2.70 22.90±5.17* 10.22±3.58 14.17±4.63*治療組 50 33.17±5.19 44.72±8.10* 14.21±2.32 18.40±4.66* 10.30±3.62 18.55±4.09*t 0.372 4.164 0.557 4.706 0.809 4.327 P 0.721 0.000 0.446 0.000 0.184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醫(yī)認為腰肌勞損多因跌仆閃挫、勞傷積損,或外感風寒濕邪,寒濕痹陰導致氣滯血瘀,經(jīng)脈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以腎虛為本,感受外邪,跌仆閃挫為標。《素問·宣明五氣篇》記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也。”清代葉桂說勞傷久不復(fù)原為損,故腰部因久勞致傷引起的疼痛稱勞損腰痛。治療首先宜分辨表里虛實寒熱。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證多屬表、屬實,發(fā)病驟急,治宜祛邪通絡(luò),根據(jù)寒濕,濕熱不同,分別施治[5]。由腎精虧損所至者,其證多屬里、屬虛,覺慢性反復(fù)發(fā)作,治宜補腎益氣為主。浮針療法是由符仲華教授在1997創(chuàng)立的一種物理療法,其結(jié)合血液“缺血--再灌注”的觀念提出在咀患?。═M)周圍,針尖對向患肌,在皮下使用浮針,大面積掃散,同時囑患者主動或者被動活動機體的某些肌肉或者其他相關(guān)器官,將鄰近豐富的血液重新灌注到缺血的局部組織,在患者主動收縮患肌時醫(yī)生施加等力抗阻,從而快速改善患肌原本缺血缺氧狀態(tài),消除相關(guān)的肌肉的緊張,使因肌肉緊張引起的血管受壓或者緊縮狀態(tài)緩解,增加局部血供,從而有效緩解或消除疼痛[6]。浮針優(yōu)點為:①針刺浮淺,僅達皮下疏松結(jié)締組織內(nèi),不進入肌肉層,對患者不會造成任何傷害,更不會出現(xiàn)傷害臟器的現(xiàn)象。②治療無任何不適感,且不要求酸麻脹等得氣感,直接提升了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依從性。③取效快捷,治療疼痛時,在掃散完畢即可收效。④留針達到一定的時間,起針后療效也能維持,留針期可以自由活動,舒適度高[7-9]。
浮針治療腰肌勞損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