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中柱
【摘 要】 為實現重慶境內更大范圍Ⅲ級航道目標,介紹航道基礎設施建設時代背景和重慶高等級航道通達現狀,從河流自身特性和已有綜合流域規(guī)劃分析提高重慶高等級航道通達程度的可能性:重慶境內嘉陵江、烏江、涪江、大寧河、綦江等河流通過樞紐建設、通航建筑物改造和航道治理可新增500 kmⅢ級航道,實現Ⅲ級航道通達29個區(qū)縣,通達率提高至76.3%目標,實現水路運輸廣覆蓋目標。
【關鍵詞】 通達程度;航道開發(fā);航道等級;重慶
1 航道基礎設施建設時代背景
航道作為水運的基礎設施,正圍繞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以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支撐。重慶作為我國西部大開發(fā)的重要戰(zhàn)略支點,為實現交通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提高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qū)大體相當的目標,急需強化基礎設施規(guī)劃建設。
2018年交通運輸行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共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其中,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公路固定資產投資億元,水運固定資產投資億元,水運僅占總投資額的3.69%;在完成運輸量方面,完成營業(yè)性貨運量506.29億t,貨物周轉量億t穔m,其中完成水運貨運量70.27億t,占總貨運量的13.88%,貨物周轉量億t穔m,占總貨物周轉量的49.68%。[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水路運輸在貨物運輸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設投入比重相對較小,在大宗貨物和長距離運輸中可體現出優(yōu)勢。
《內河航運發(fā)展綱要》(2020)將內河千噸級航道達到2.5萬km作為全國發(fā)展目標。重慶境內主要分布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渠江、涪江、大寧河、綦江等河流,討論和分析千噸級及以上航道現狀及進一步提高千噸級航道可通達區(qū)縣的實現程度,將有助于內河航運發(fā)展。
2 重慶高等級航道通達現狀
重慶市境內江河縱橫,水網密布,以679 km長江為主干,匯集了嘉陵江、烏江、渠江、涪江、大寧河等上百條大中小河流,境內通航河流網絡覆蓋了全市70%以上區(qū)縣市,極具航運開發(fā)潛力。根據全國第二次內河航道普查,截至2005年底,重慶市現有航道187條,共計航道里程 km,其中:河流航道117條,航道里程 km;水庫航道69條,航道里程462.67 km;湖泊航道1條,航道里程5.5 km。Ⅱ級、Ⅲ級、Ⅳ級、Ⅴ級和Ⅵ級及以下航道里程分別為515 km、164 km、95 km、308 km、 km,分別占全市航道總里程的12.20%、3.88%、2.25%、7.29%、74.38%。
三峽工程正常蓄水運營后,長江干線重慶境內涪陵以下航道等級提高到Ⅰ級,庫區(qū)支流河口段水位抬升,加上近10余年的航道基礎設施建設,重慶通航航道達到194條,通航里程達到 km。根據2018年重慶市境內航道分級里程統(tǒng)計(見表1):Ⅰ級、Ⅱ級、Ⅲ級、Ⅳ級、Ⅴ級航道里程得到增加,Ⅲ級及以上航道達到約 km;“其他河流”的Ⅱ級航道為梅溪河18 km,Ⅲ級航道長48.3 km,由湯溪河13 km、磨刀溪22.5 km、抱龍河7.8 km、東溪河5 km組成,“其他河流”連續(xù)通航里程較短,為三峽工程蓄水后水位抬升航道等級提升河流。由重慶區(qū)縣航道通達等級現狀(見表2)發(fā)現:重慶38個區(qū)縣中已通達Ⅲ級及以上航道的為22個,占57.9%;未通達的為16個,占42.1%;長江干線連通了18個區(qū)縣,航道等級達到Ⅰ~Ⅲ級;嘉陵江連通了3個區(qū)縣,航道等級達到Ⅲ級;小江連通了1個區(qū)縣,航道等級達到Ⅲ級。尚有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連續(xù)通航里程較長,連接區(qū)縣的航道等級相對較高,但不足Ⅲ級,成為航道等級提升潛在關注對象。
3 提高重慶高等級航道通達程度 可能性分析
天然河流提高航道等級常用的措施為實施航道整治工程和渠化工程。重慶境內的長江干線航道等級已達Ⅲ級及以上,河勢穩(wěn)定、流量充沛,正進行研究和實施工程項目以繼續(xù)提高航道尺度標準,如朝天門到涪陵段提高至4.5 m水深航道,重慶九龍坡以上江津、永川河段提高為Ⅱ級。從河流自身特性和已有綜合流域規(guī)劃角度分析嘉陵江、烏江、涪江、大寧河、綦江等河流航道等級提升的可能性,以提高重慶區(qū)縣Ⅲ級航道通達程度。
嘉陵江發(fā)源于陜西省秦嶺南麓,于重慶朝天門匯入長江,全長1 119 km。嘉陵江在四川、重慶境內規(guī)劃建設16級航電樞紐,其中:四川境內13級已基本建成,連續(xù)渠化597 km航道;重慶境內172 km河道規(guī)劃建設3級航電樞紐,從上至下分別為利澤樞紐、草街樞紐和井口樞紐,其中利澤樞紐正在建設,草街樞紐已建成,井口樞紐已在開展前期工作。草街以下至朝天門69 km河段已達Ⅲ級航道標準,因利澤樞紐與草街樞紐間是以通航低水位銜接的方式設計,利于航道整治及等級的提升,加上利澤、草街的通航建筑物已為Ⅲ級標準,僅需對利澤樞紐和草街樞紐庫尾河段水深、航寬不足實施航道整治工程,即可將嘉陵江重慶境內余下的103 km航道提高至Ⅲ級。
烏江發(fā)源于貴州省西部威寧縣烏蒙山東麓,于涪陵匯入長江,全長1 070 km。烏江有231 km處于重慶境內,從上至下規(guī)劃建設有彭水(建成)、銀盤(建成)、白馬(在建)共3級樞紐。根據烏江重慶境內樞紐通航建筑物級別及通航水位(見表3),河段中白馬以下至涪陵段45 km航道已按Ⅲ級航道標準建成,彭水、銀盤、白馬各樞紐低水位銜接,具備航道等級提升的建設條件,僅需對銀盤、白馬庫尾段航道尺度不足和急險灘段實施航道工程即可將航道等級提高至Ⅲ級。烏江重慶境內河段要實現Ⅲ級航道全線貫通,關鍵在于改造彭水通航建筑物(現為Ⅳ級升船機)。因兩岸陡峭、河面狹窄,彭水樞紐上下游水頭超過80 m,可研究實施隧道通航方案將航道等級提高為Ⅲ級。
涪江發(fā)源于岷山東麓,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綿陽、遂寧、潼南至合川匯入嘉陵江,干流河長670 km。根據涪江重慶境內樞紐通航建筑物級別及通航水位(見表4),涪江重慶境內河段長約130 km,從上至下規(guī)劃建設有雙江、潼南、富金壩、安居、渭沱等樞紐,樞紐間設計最低通航水位銜接。涪江匯入嘉陵江后,其下游約24 km處建有草街樞紐,正常蓄水位為203 m,消落水位為200 m,高于渭沱下游最低通航水位??梢姡⒔菁墭屑~的建設為涪江航道等級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僅需采取適當的航道整治和船閘改造措施,即可將航道提高為Ⅲ級標準。
大寧河橫貫巫溪和巫山兩縣后在巫山城東注入長江,全長165 km,巫溪以上為上游,巫溪至大昌鎮(zhèn)34.3 km為中游,大昌鎮(zhèn)至巫山河口37.7 km為下游。三峽運行后145 m回水至徐家灣(距河口42.2 km)處成為常年庫區(qū),175 m水位運行時回水至廟溪(距河口64.5 km),廟溪至巫溪縣城約8 km為天然河段。規(guī)劃在大昌(距河口37.7 km)和廟峽(距河口60 km)建設2級樞紐,大昌樞紐回水22.3 km至廟峽樞紐,廟峽樞紐回水15 km至巫溪縣城,實現水位銜接,并各建設Ⅲ級船閘1座,實現Ⅲ級航道通達巫溪。
綦江發(fā)源于貴州桐梓縣,干流長235 km,于重慶江津仁沱鎮(zhèn)順江村匯入長江,重慶境內趕水到河口段共135 km。重慶境內規(guī)劃建設有10余座樞紐,自上而下已建有羊蹄洞、蓋石洞、珠灘、石溪口、橋河(滑石子)、綦江、橋溪口、車灘、五福共9級樞紐,其中:珠灘以上未連續(xù)渠化,需改建優(yōu)化蓄水運用方案;五福至石溪口已連續(xù)渠化;五福以下至河口段為天然河流,受長江水位頂托影響。綦江重慶境內已完成大部分樞紐建設,若需全線渠化,需完成五福以下新灘、青泊兩級樞紐新建,以及對珠灘、橋河、橋溪口、五福樞紐和船閘進行改建優(yōu)化蓄水運用方案,拆除石溪口、綦江、車灘3級閘壩,同時對部分庫尾河段進行航道整治,綦江城區(qū)至河口段提升至Ⅲ級航道,實現航運、發(fā)電目標。
嘉陵江、烏江、涪江、大寧河、綦江等均規(guī)劃建設有梯級樞紐,且多數樞紐間低水位銜接,為航道整治獲得更大的航道尺度提供了基礎條件。對于嘉陵江和烏江河口段處于三峽工程回水變動區(qū)內,雖然低水位未與三峽工程銜接,但河道條件總體較好,目前已達Ⅲ級航道。為實現更大范圍Ⅲ級航道目標,結合適當的航道整治工程、樞紐及通航建筑物建設,可將彭水、酉陽、武隆、潼南、銅梁、綦江、巫溪納入Ⅲ級航道通達區(qū)縣,共達29個,區(qū)縣覆蓋率提高至76.3%,增加Ⅲ級航道里程約500 km。
4 結 語
重慶境內航道網由長江干線、嘉陵江等支流以及眾多支線航道組成,支流Ⅲ級航道承上啟下,與長江干線及Ⅲ級以下航道形成有機統(tǒng)一的航道交通網。交通骨干網主要承擔交通運輸通道上大能力、高要求、中長距離的運輸需求;支線網主要滿足可達性、靈活性及廣覆蓋的運輸需求,二者互為補充。重慶Ⅲ級及以上航道里程增加至1 600 km,將區(qū)域性主要航道的等級提升,提高干支航道的通達性[2],更有利于為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2019年交通運輸行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R/OL].(2020-05-12)[2020-10-01]. https://xxgk.mot. gov.cn/2020/jigou/zhghs/202006/t20200630_3321335.html
[2] 施踐,賈曉明.上海市Ⅴ級以下內河航道規(guī)劃編制若干問題[J]. 水運管理,2013(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