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
——朱自清《背影》節(jié)選
老天不負苦心人,他的兒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學(xué)的時候,依舊是那只小船,依舊是姑爹和父親輪換搖船,不過父親不搖櫓的時候,便抓緊時間為我縫補棉被,因我那長期臥病的母親未能給我備齊行裝。我從艙里往外看,父親那彎腰低頭縫補的背影擋住了我的視線。后來我讀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這個船艙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顯,永難磨滅了!
……
慶賀我考取了頗有名聲的無錫師范,父親在臨離無錫回家時,給我買了瓶汽水喝。我以為汽水必定是甜甜的涼水,但喝到口,麻辣麻辣的,太難喝了。店伙計笑了:“以后住下來變了城里人,便愛喝了!”然而我至今不愛喝汽水。
——吳冠中《父愛之舟》節(jié)選
有一天,父親挑了一擔水回來,噔噔噔,很輕松地跨上了三級臺階,到第四級時,他的腳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門檻,踩下去的時候像是被什么東西硌了一硌,他停頓了一下,才提后腳。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擔受了震動,便“嘎嘰”地慘叫了一聲,父親身子晃一晃,水便潑了一些在臺階上……我就陪父親在門檻上休息一會兒,他那顆很倔的頭顱埋在膝蓋里半晌都沒動,那極短的發(fā),似剛收割過的莊稼茬,高低不齊,灰白而失去了生機。
好久之后,父親又像問自己又像是問我: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親老了。
——李森祥《臺階》節(jié)選
“父”的來源
“父”字非常古老。在甲骨文中,“父”是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柄石斧,其最初意義便是“斧”,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斧”,“父”字不再有此義。持有石斧是力量與勇敢的象征,所以“父”字意思引申為持斧之人,也就是值得敬重的人。再后來,“父”又被引申為“父親”,這是因為,在每一個人眼中,自己的父親是最偉大、最值得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