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ki黃元琪
在聯(lián)合國公布的全球幸福指數(shù)排行榜中,丹麥始終名列前茅。因此許多人好奇,丹麥人的“幸福秘訣”究竟是什么?
通過長期的研究,位于哥本哈根的幸福調(diào)研所揭開了這個謎題。答案是,丹麥人的幸福,不僅僅源于經(jīng)濟發(fā)達、社會福利制度完善,更重要的是,他們熱愛大自然,大自然能夠讓他們心靈放松,使他們享受簡單、環(huán)保的慢生活。正是出于對自然的熱愛,對環(huán)保的重視,使得丹麥入選“全球最佳綠色生活國家”,其首都城市哥本哈根,也被《紐約時報》評為最具持續(xù)性的“綠色城市”。
丹麥人認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都是大自然贈與的。每逢空閑,他們都會帶上簡單的物品,前往森林徒步、野餐、露營。在浩瀚的森林中,沒有車馬喧嘩,沒有社交動態(tài),更沒有工作和生活瑣事帶來的煩惱,只有郁郁蔥蔥的樹木。尤其是在夏天,放眼望去,入目皆是深深淺淺的綠意,這種無邊無際的美好,能夠讓人感覺到放松與踏實,并產(chǎn)生強烈的歸屬感。
森林是一個國家寶貴的資源。雖然丹麥國土面積不大,地處海邊,但卻有著12.7%的森林覆蓋率。而風靡丹麥的“森林浴”,便是丹麥人擁抱綠色的最佳方式。
所謂“森林浴”,是一種詩意的說法,指的是在森林中散步,打開所有感官,沉浸于綠色中,沐浴著林間清新的氣息,從而將身上、胸腔里、呼吸道中——那些久居城市所沾染的“濁氣”洗滌掉。
于是,當人們紛紛走進森林,便可體驗到大自然對五感的撫慰。看:滿眼的綠意,青苔裹著樹根,藤蔓繞在枝干上;聽:葉子沙沙作響,鳥兒在天上飛翔;聞:空氣清新濕潤,杉樹散發(fā)著芬芳;摸:指尖浸入林中的溪流,手心拂過花兒稚嫩的臉龐;吃:品嘗新鮮采摘的蘑菇,將食物在柴火上慢慢烹煮。全身心擁抱森林的體驗,就像在林中沐浴那么浪漫。
正是在“森林浴”文化的熏陶下,丹麥人自詡從小在森林中長大。18世紀后,受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丹麥人更加重視接觸大自然,把戶外活動當作一種積極的審美體驗。1854年,教育專家蘇倫森在丹麥成立了一所“游戲和預備學?!?,他公開呼吁:“四五歲的孩子不應被關在空氣混濁的教室里。在這么幼小的年紀,應該盡情游戲和運動,尤其應該在清新的空氣里生活。”
1952年,一群丹麥家長聯(lián)合起來,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兒園——漫步幼兒園,被譽為“沒有天花板和圍墻的學?!薄T谟變簣@里上學的孩子,每天早上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森林、田野漫步一整天。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既能強健孩子們的體魄,又能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自此以后,森林幼兒園在丹麥逐漸發(fā)展壯大,并在全世界推廣開來。
在西蘭島南部的郊外,有一片大規(guī)模的保育森林,其中還設置了一座營地冒險公園,是丹麥人最喜愛的去處之一。在這片森林中,種植著大量古老的樹種,還保留有湖泊、濕地等天然生物群落。其中有一條貫穿森林的步道,走在步道上,伴隨著清風與綠意,能欣賞茂盛的森林冠層和特色的自然風貌。林深蟲鳴,陽光穿過葉子間的縫隙斑駁灑下,落葉隨風飄落,覆蓋在地面,踩上去咯吱作響。
在公園中有一座著名的觀光塔,能俯瞰林海與西蘭島。塔高45米,由長達600米、呈螺旋狀上升的步道構成建筑主體,內(nèi)部中空,腰部纖細,整體形狀如同沙漏。游客沿著環(huán)道狀的緩坡層層盤旋而上,登上觀光塔頂部后,在360度無死角的視線下,眺望下方延綿的森林以及遠處的城市,那份野趣,超越了任何物質的享受。
當然,走進森林絕不僅僅是與樹木打交道,其中的無數(shù)生靈也是森林的魅力所在。例如著名的哥本哈根鹿園,曾經(jīng)是丹麥皇家秋季狩獵的地方,散養(yǎng)著幾千只不同品種的野鹿,游人可以免費進入。鹿園兼具了草地、森林和城堡,還有一座小巧精致的宮殿,是丹麥最受歡迎的森林旅行地之一。
每年五月,是小鹿出生的主要時節(jié),屆時會有無數(shù)動物愛好者前來參觀幼鹿。與此同時,初夏的樹林間,常有雄鹿頭抵樹干,磨動著它們的鹿角,這是早早地在為秋季的“鹿王爭霸賽”做準備。而當你看到鹿群結隊從身邊路過時,會意識到“林深時見鹿”的場景竟如此真切地出現(xiàn)在面前,不禁感慨,或許這就是丹麥版的“世外桃源”了吧!
一如丹麥人熱愛自然,他們同樣也竭盡全力保護自然。
作為世界上最早成立官方環(huán)保部門的國家,世界環(huán)保領域的領跑者,丹麥對環(huán)保的重視,首先體現(xiàn)在國家層面的各種政策和手段上。
例如綠色能源。據(jù)統(tǒng)計,1980年以來,丹麥在經(jīng)濟增長了70%的情況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大幅下降,不僅國家的能源消耗絲毫沒有增加,更是在水資源的消耗上減少了30%!與此同時,丹麥人還定下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在205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xiàn)100%可再生能源的國家!
在哥本哈根以東200公里的北海上,有一座博恩霍爾姆島,它還有個別稱,叫做明媚綠色小島。在該島上,丹麥人很早就淘汰了煤炭與石油的使用,并建立了一個將太陽能、生物質能和區(qū)域供熱結合,并且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系統(tǒng)。作為丹麥“零浪費社會”的先行者,這座小島的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xiàn)碳中和,在2035年實現(xiàn)零排放,并達到100%的資源回收利用。2020年,歐盟委員會將其評為“歐洲最可持續(xù)的島嶼”,以表彰它對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氣候友好做出的貢獻。
熱愛綠色的丹麥人,還將環(huán)保視為一種基本義務,這體現(xiàn)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普及垃圾分類,將紙張、易拉罐、瓶子、食物、有機垃圾等進行有效回收,且大多具有二次利用途徑;超市會放置瓶子回收的裝置,用優(yōu)惠券鼓勵社區(qū)居民投遞飲料瓶;每年四月,許多丹麥人會走出家門,踐行為期一周的撿垃圾行動;吃自己烹飪的有機食物,餐廳與公共廚房中97%的產(chǎn)品也都是有機綠色產(chǎn)品;堅持戶外鍛煉而少用跑步機;衣服自然曬干而不用烘干機……在丹麥人看來,生活是質樸而緩慢的,與金錢收入沒有直接關系,與奢華浪費的做派完全相反,簡單而實用是生活的核心。
此外,丹麥人對環(huán)保的追求,還有很重要的一個體現(xiàn),那就是交通出行方式——騎自行車。論騎行,可能很少有國家能比得上丹麥。有數(shù)據(jù)表明,近六成丹麥人依靠自行車實現(xiàn)每日通勤,比如在大街上,你就隨時可能邂逅政府官員或社會名流,大大方方地騎車從你身邊經(jīng)過。
丹麥人表示,騎自行車有很多好處,一方面利于環(huán)保,能節(jié)約社會資源并減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能加強鍛煉,有助于身體健康。相應地,政府也提供了許多便利,例如專門修改法律,允許自行車上火車、長途客車和輪渡等交通工具,并在地鐵和火車上設置專門的自行車廂;在地鐵站、商場等公共區(qū)域,增加設計精巧、構思新奇的自行車停車位,讓騎行者不限時免費停放。
熱衷騎行的丹麥人,還建立起了覆蓋全國的自行車網(wǎng),由11條國家自行車道以及許多區(qū)域性路線組成,總長度超過12000公里。在自行車網(wǎng)中,各種主題的騎行游覽路線縱橫交錯,標示清晰明了。例如,著名的丹麥東西部騎行路線、瑪格麗特路線與菲英島騎行路線等。
在丹麥騎行還有一大優(yōu)勢,那就是平緩的地形地勢。要知道,丹麥的最高山峰海拔也不過170米,外加一些小型的丘陵,騎行幾乎無難度,騎行者可以輕松抵達絕美的自然景點。并且,由于路線站點之間的距離不遠,并設有維修和租賃取還站點等配套服務,可以說,騎行是欣賞丹麥自然風光,體驗文化和生活的最佳方式。
近幾年,丹麥將“自行車之國”打造為文化品牌向世界推廣。為了方便前來丹麥旅行的游客,旅游局與企業(yè)合力開發(fā)了手機軟件,提供了26條丹麥騎行的全景線攻略和??奎c指南,讓游客也能和丹麥人一樣踐行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