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雄
入乎其內(nèi)
一、明確讀者對象
閱讀書信類文章,首先要立足語境,明確讀者對象?!吨G逐客書》和《與妻書》都是“書”,但對象不同。前者寫給皇帝,是隨事諫諍、議論政務(wù)的奏疏;后者寫給妻子,是傳寄親人、吐露心聲的家信?!吨G逐客書》中李斯面對秦王,以“臣”自稱,深表效忠之意。文章開頭指出自己聽聞其他大臣提出逐客令,先將自己放在與大臣的對立面,避免直接對抗秦王,為秦王后來收回成命做鋪墊。如此勸諫,避免了自己與秦王的緊張對峙,又爭取到進(jìn)諫成功的機(jī)會。《與妻書》以“吾”稱自己,以“汝”稱愛妻,以“意映卿卿如晤”起筆,既追憶往昔的美好,也談到現(xiàn)在和未來,吐露自己不能見證孩子成長的遺憾,表述因自己的選擇而致日后妻兒生活清貧無依的隱憂,更有對自己獻(xiàn)身革命的不悔,以及對妻子理解與信任的寬慰。全文理性與情懷交織,從中可以窺見作者家國難兩全的糾結(jié),與最終做出舍家為國抉擇的艱難。
二、分析言說技巧
閱讀書信類文章,還要細(xì)讀文本,分析言說技巧?!吨G逐客書》一文是寫給秦王陳述政見的奏疏,目的是勸秦王收回逐客令,重在論辯說理。李斯采取“攻心為上、避重就輕”的說理技巧。開篇單刀直入,亮明主旨:“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碑?dāng)時朝廷上下都主張逐客,而李斯力排眾議,振聾發(fā)聵?!俺悸劺糇h”四字,避實就虛,把責(zé)任推給大臣。當(dāng)時秦王已下逐客令,但李斯佯裝不知,給秦王留下收回成命的“臺階”,為秦王最終接納其建議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為什么逐客是錯的?李斯先以秦國史上四位明君(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為例,指出他們之所以能夠承前啟后締造偉業(y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憑借“客”的力量。再反面推論,指出如果卻客疏士,則秦國霸業(yè)可能落空。兩相對比,證明逐客有弊無利。接著將秦王取物之道與用人之道作對比:面對并置眼前的外國貨物與本國貨物,秦王“快意當(dāng)前,適觀而已矣”;但是“取人則不然”,若不管是否有用、才能優(yōu)劣,非秦人一律驅(qū)逐,如此必然危及秦統(tǒng)一大業(yè),實非“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這番陳說,醍醐灌頂,讓秦王覺醒??v論古今、痛陳利弊之后,李斯還用喻證法升華觀點。如“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強(qiáng)調(diào)欲成就大業(yè),須廣泛利用一切力量。最后,以古之五帝三王“地?zé)o四方,民無異國”而無敵于天下的帝王之術(shù),與今之秦王“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的事實作對比,進(jìn)而揭示其后果:“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p>
《諫逐客書》雖關(guān)乎自身命運,卻處處以國事為重,高屋建瓴,觀點直接,說理婉轉(zhuǎn),語氣懇切,最終成功說服秦王。全文綜合運用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層層深入,邏輯嚴(yán)密,說理透徹,具有極強(qiáng)的感染力,彰顯了高超的勸諫藝術(shù)。
三、體會深摯情感
閱讀書信類文章,要含英咀華,體會深摯情感。《與妻書》一文是寫給妻子的訣別信,重在敘事言情。文中回顧了自己與愛妻相處的四個生活片段:一是“四五年前某夕”與妻子的一席對話,傾訴對發(fā)妻的摯愛;二是婚后生活情景,追溯當(dāng)時的良辰美景、濃情蜜意,滿含眷戀不舍;三是“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fù)歸也”,暗示自己有特殊任務(wù)在身,不便與妻子直說;四是“前十余日回家”,作者自日本歸來,身負(fù)革命重任,考慮妻子有孕在身恐不勝悲,不便告以實情,而“日日呼酒買醉”以減難言之苦、永別之痛,這也是對妻子的掛念。此外,還寫到對自己死后的想象,表達(dá)魂靈“依依旁汝”的希望。貫串全篇的是對妻子的牽掛和不舍,既有對妻兒的眷戀,又有對過去美好生活的無限留戀,更有對妻兒未來生活的深憂。其中,“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不能忍受“天下人之不當(dāng)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的現(xiàn)象,又反映了作者對普天下人命運的關(guān)愛;對“遍地腥云,滿街狼犬”之現(xiàn)實的陳述,又沉痛表達(dá)了作者的滿腔憂憤。
通觀全文,“愛汝一念”中飽含拯救國家與民族于危難的深情。這種愛妻、愛國、愛民融為一體的愛,鑄就了烈士英勇赴死的意志。
出乎其外
上梅直講書
蘇 軾
軾每讀《詩》至《鴟鸮》,讀《書》至《君奭》,常竊悲周公之不遇。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坎蝗萑缓笠娋??!狈蜃佑腿欢υ唬骸盎?,使?fàn)柖嘭?,吾為爾宰?!狈蛱煜码m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與樂乎此矣!
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為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游而與之上下其議論。其后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為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方學(xué)為對偶聲律之文,求斗升之祿,自度無以進(jìn)見于諸公之間。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zhí)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軾不自意,獲在第二。既而聞之,執(zhí)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軻之風(fēng);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余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茍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shù)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傳曰:“不怨天,不尤人。”蓋“優(yōu)哉游哉,可以卒歲”。執(zhí)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軾愿與聞焉。
(選自《蘇東坡全集》,有刪改)
賞析
這是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作者進(jìn)士及第后寫給參評官梅堯臣的信。梅堯臣是北宋著名詩人,時任國子監(jiān)直講。當(dāng)時,蘇軾試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深受主張詩文革新的主考官歐陽修和參評官梅堯臣的贊賞,認(rèn)為能“不為世俗之文”,錄取為第二名。對此,蘇軾非常感激。在這封書信中,蘇軾用周公、孔子比喻歐、梅二人,并極其熱烈地推崇他們,真切表現(xiàn)出舊時代文人為人相知、賞識之后的思想感情;同時,作者自比于圣門之徒,暗示自己有不凡抱負(fù)。
文章首段由個人閱讀經(jīng)驗入手,展現(xiàn)自己博聞好學(xué)之志趣。從自己在《詩》《書》《史》閱讀中所了解到的周公、孔子之不遇起筆,借夫子與顏淵的問答,來抒發(fā)夫子與天下賢才共處之足樂。此段含蓄地將歐、梅比作圣人周公、孔子,而將自己比作孔門顏淵、仲由之徒,突出知己相樂這一中心,為下文表達(dá)感恩之意作鋪墊。
第二段自敘少年“始知讀書”時即已知聞歐陽公大名之事實?!捌錇槿巳绻琶陷V、韓愈之徒”,以孟軻、韓愈類比,盛贊歐陽公德行;接著點出梅堯臣與歐陽修的交游,側(cè)面烘托歐陽公德高望重;然后陳說自己的成長閱歷,訴說閱讀先生們文章詞賦,想象其之為人,領(lǐng)會其超凡脫俗之快樂的體驗,表達(dá)仰慕親近之意,并道明來京師一年多未曾登門拜訪的原因。再接著追溯今春參加禮部考試,承蒙執(zhí)事與歐陽公“親試”而獲“第二”的欣喜之情,表達(dá)對執(zhí)事“愛其文”、歐陽公“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的賞識、獎掖之意的感戴之情。“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表達(dá)作者對執(zhí)事、歐陽公唯才是舉、客觀公正的可貴精神的贊揚(yáng),以及自己有幸遇到知己、大賢的得意、快樂。
最后援引名言,盛贊梅直講位雖不高而享譽(yù)天下,及其為人溫和平靜,為文寬厚敦樸的特點,表達(dá)自己欽敬、學(xué)習(xí)的誠意。
通觀全文,作者縱古論今,直抒胸臆,氣魄雄深,委婉有致,不卑不亢,字里行間洋溢著誠摯的感恩戴德之心和春風(fēng)得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