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亮
馬原是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典型的“元敘事”和“敘事圈套”的寫作手法使其作品帶上了濃厚的荒誕敘事風格,這在其中篇小說《虛構》中也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在鮮明的荒誕性色彩的背后,作品中同樣隱藏著在碎片化與不明確的面具之后少數(shù)群體的艱難處境,展現(xiàn)出現(xiàn)代文明與落后枯燥文明之間的力量抗爭。
一、《虛構》中的荒誕書寫
學者吳亮曾經(jīng)提到過“馬原的敘述慣技之一是弄假成真,存心抹殺真假之間的界限”。馬原的創(chuàng)作具有典型的“元小說”及“敘事圈套”的風格,以作者在原文的現(xiàn)身和碎片式情節(jié)的方法創(chuàng)造帶有明顯虛構色彩的作品。
小說《虛構》是馬原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說名字便直接點明了其虛構性,這個設計鮮明地體現(xiàn)了馬原關注小說,在小說開篇便擺出懸念。此外,作品中離奇的情節(jié)和獨特的組合方式也區(qū)別于傳統(tǒng)中篇小說,表現(xiàn)出荒誕化敘事的特點,給作品籠罩上亦真亦假的色彩。
(一)故事情節(jié)的荒誕性
《虛構》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展開情節(jié),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本人化為故事的見證者、經(jīng)歷者和講述者,直接參與故事進程。主人公“我”在故事開篇便交代自己名叫“馬原”,是個喜歡用漢語寫小說的漢人。此類開篇別具一格,主人公開門見山地交代自己的身份,說明接下來的故事是由他本人所寫,使讀者產(chǎn)生耳目一新之感。但人物名字與作者名字一致則是連接了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與虛構的故事,增加了作品整體的虛幻性和荒誕性氛圍,加之開篇馬原所處在精神病院的敘述與他在麻風病村的經(jīng)歷也不免引起讀者的懷疑,這更表明了作者欲使讀者跳出故事的意圖。
此外,故事中記敘的具體情節(jié)也同樣被疑問與迷霧籠罩著,仿佛處于一個混亂且奇異的迷宮矩陣中。整部作品由三個看似獨立卻又相互交叉的分支組合而成:作家“我”與麻風病女人的故事,與小個子男人的故事,與啞巴的故事,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只是圍繞著瑪曲村這個地點。故事的分支并未擁有緊密的聯(lián)系,期間敘述的視角也有所變化,它們像是被作家強行拼湊在一起,這種破碎的結構本身便具有一定程度的荒誕性。
另一個明顯的荒誕落點便是故事的時間節(jié)點,瑪曲村中的時間仿佛是不可計算的?!拔摇痹诨貞洉r曾經(jīng)說自己應該是在五月四日到達瑪曲村,在瑪曲村待了七天之后離開,問起在路上碰到的人時對方卻回答當天是五月四日。由此故事的結尾便再次出現(xiàn)一個疑問,如果到達和離開的時間均是五月四日,那么中間在瑪曲村停留的七天便無從解釋了。這段時間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真實發(fā)生的,可能只是馬原做的一個夢或者一個完整的虛構而已。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解釋故事最后作者多次強調(diào)的虛構的結尾,“說一句悄悄話,我的全部悲哀和全部得意都在這一點”——這句話恰似是切換回馬原本人的口吻,所謂杜撰的結尾給作品增加了層次和韻味,也再次將真實與虛構混雜在了一起。
故事中某些情節(jié)也明顯有違常理,如“我”為了杜撰一個故事把腦袋掖在腰里在麻風病村待了七天,成了一個麻風病人的病人,甚至還和她發(fā)生了性關系且毫不懼怕和后悔;又如患病女人能夠十分準確地預測夜晚山里的天氣變化,并在兩人毫無交流過“我”行李所在的情況下將行李拿回了自己家。這些有悖常理的情節(jié)與突然的反轉都給小說再次添上了荒誕色彩。
(二)《虛構》中的外來者
《虛構》中并未出現(xiàn)很復雜的人物架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身為“外來者”的馬原;瑪曲村的麻風病人——患病女人與小個子男人;從外來世界中進入瑪曲村并在村里長期生活的啞巴。書中的人物形象并不鮮明,但關于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能夠進一步揭示作品的荒誕性,也與下文對深層意蘊的解讀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
1.外來的觀察者
故事的敘述者“我”是個坦然且自信的作家,用特別的方式寫特別的故事,并為自己的作品感到揚揚得意。他在開篇自我敘述的時候便指出:“我用漢語講故事;漢字據(jù)說是所有語言中最難接近語言本身的文字,我為我用漢字寫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這一點,只有我是個例外?!焙笪闹嘘P于“可以”與“有”的注釋和有關在麻風村經(jīng)歷的評價也無不顯示著這位敘述者的特殊。馬原在瑪曲村的具體經(jīng)歷更加揭示出他性格中的多面性,他以一個外來觀察者的身份進入村子,也給村子帶來了鮮活的生命力。
馬原是個勇敢、冷靜且有決心的人,他不滿足于“想一想不是也很好嗎”的海明威式的想法,一旦做好決定便一定要完成。他不但擁有這樣一往無前的韌勁,思考問題也同樣相對冷靜完備,他為了不讓醫(yī)生發(fā)現(xiàn)故意尋找比較曲折的進山道路,并準備好了睡袋和食品,找好適合露宿的地方置放行李,每次在離開之前也會再次把東西埋好。
從馬原進入村子之后他一直在觀察周圍的人與環(huán)境,也在觀察的過程中不斷融入。他善于觀察的特點從對啞巴的房屋的描寫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馬原仔細地觀察黑暗房間的陳設,尤其是卡墊上那條殘廢的母狗,“我走進卡墊,它更怕了,竟將肚皮翻過來向上,恐懼地抖個不?!?。他是個杰出的觀察者,或許良好的觀察力也是一個作者所不可或缺的品質(zhì)。
與此同時,相較于患病女人與小個子男人,馬原是特殊的存在,不但因為他的觀察,也來自他身上外來人的特點——鮮活的感情。
瑪曲村里男女之間的感情多少有點無聊且功利的意味,發(fā)生關系仿佛也是他們打發(fā)無聊時間的一種獨特的方式。這里的居民在某種意義上擁有原始的自由,不受法律與道德的限制,跨越了性的限制,卻也多了些麻木少了些熱烈。小個子男人擁有自己的家庭,只能在女人不在家的時候來看孩子,兩人相遇時也會避免發(fā)生言語上的交流,這便是瑪曲村人對此類關系通常的處理方式。
但馬原的感情鮮明熱烈,在觀察的同時也用自身的鮮活燃燒了瑪曲村女人沉寂麻木的心靈,他是現(xiàn)代文明的使者。他的感情表現(xiàn)為強烈的占有欲。他不會因為和患病的女性發(fā)生關系而懊悔;每當女人夸贊小個子男人時會情不自禁地生氣;得知女人由于他人勸阻便拋棄了男人時也忍不住內(nèi)心的憤怒。這些行為象征著馬原的愛情觀與對秩序和勇氣的追求,他無法將外部世界的文明帶到封閉的世界中來,卻能夠以自己的真情實感和切實行動感染那里的居民,后文中女人連續(xù)三個“干什么?”便是有力的證明。
2.“會說話的啞巴”
啞巴的身份從一開始便是撲朔迷離的,實際上他并不是啞巴,他會說漢話;或許他也不是個瘋子,而是團體中的關鍵人物;他不是麻風病人,卻在瑪曲村里停留了幾十年。啞巴是被程式化的孤獨外來人的代表,他以偽裝成啞巴的方式守護自己的秘密,也守護自己心中的念想。
馬原在進村前遇到的第一個人便是啞巴,他在兩人的交談中得知啞巴也來自正常的世界,他會說漢話,讀過書,甚至藏了一支槍。他是在馬原之前來到瑪曲村的正常人,但啞巴的行為卻往往不遵循常理。他在與作者友好交談的下一秒便像變戲法一樣掏出槍來對準對面的人,隨即又表示這只是在開玩笑;他在山上遇到馬原時能夠自如地和他交談,回到村子里又成為每日爬山的啞巴,后來不再爬山的他見到紅色羽絨服后又爬上山說與之前同樣的話;他無情地用槍殺死自己的狗,還像扔垃圾一樣拋棄它。這些有悖邏輯的情節(jié)使啞巴的形象處于一個個謎團之中,成為作品荒誕性的另一集中體現(xiàn)。
但啞巴的荒誕性是有跡可循的,來自外來世界的啞巴在來到瑪曲村后便處于極度孤獨與無助的狀態(tài)之下,無法與人交流,之前熟悉的文明跡象也不再被共識與承認。他不得不在逐漸封閉自己的同時適應嶄新的環(huán)境,但遺憾的是他無可避免地染上僵化的疾病,成了孤寂的犧牲品。
綜合小說中種種表現(xiàn)可以推測啞巴確實是瘋了。首先他的行為具有明顯的重復性,在馬原到來之前他每天都爬山,甚至踩出了一條小路,除了爬山他便很少出門了;在不去爬山之后他便在村子里不停地走來走去。故事里唯一打破他枯燥生活的是與作者在山坡上的對話,他與作者分享自己的秘密,但后來再一次的交談表明他只能對某些確定意義的語言做出回答,回答并不會改變。啞巴生活在一個不斷重復、缺少改變的小世界里,他的思維與行動同樣被僵化了。一個不具有正常邏輯,內(nèi)心不存在希望的人只是一具軀殼,成為瘋子也是最終的結局。
在啞巴的身上有兩種文明在斗爭,他所守護的槍代表曾身處過的現(xiàn)代文明,而身心的僵化卻是瑪曲村枯燥虛無的原始文明所導致。啞巴把自己偽裝成瑪曲村人所知的樣子可能是為了避難,更直接的原因是拒絕與當?shù)厝私涣?。他是所有村民中唯一一個沒有發(fā)滯神情的人,可見他盡力在與退步的文明做斗爭,但歲月的積累讓他精疲力竭,馬原的到來使他吐露了心中的秘密,也再次使他受到了外部文明的震撼,他無力再承受巨大的落差,由此也逐漸走上了生命的終點。
啞巴用藏了幾十年的槍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對曾經(jīng)文明的懷念,也是一個不得不強行接受消極文明的外來者的抗爭。啞巴最終淪為了“文明斗爭”的犧牲品。
二、關于文本深層意蘊的解讀
《虛構》這部作品在敘述手法、情節(jié)展開與人物形象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具有荒誕化的特征,也具有鮮明的后現(xiàn)代色彩。虛構故事的破碎整合與人物形象的非典型性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作品主題解讀的困難,但馬原在虛構與荒誕化的敘事圈套中也同樣表達了作品更深層的意味,正如他一開始所說的“我講的只是那里的人,講那里的環(huán)境,講那個環(huán)境里可能有的故事”,他塑造了一個遠離塵世、遭受異樣眼光的麻風村,將居民們的生活狀態(tài)冷靜且具象地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描寫中也同樣寄寓了馬原關于此類特殊人群的看法,進一步揭示了生命與文明的哲理。
瑪曲村是國家指定麻風病村,疾病的標簽使這個村落成為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特殊的存在。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所不同的是,瑪曲村雖然同樣偏僻難尋、生活落后,但它象征著一種相對落后和無所事事的生活狀態(tài),被難以改變的文明所籠罩。
瑪曲村的生活是同時混合著極度無聊與自由浪漫的特殊狀態(tài)。
“各自的世界彼此卻是不相通的——他們是棄兒?!爆斍寮澎o且缺少生機。村子里的人每天無所事事,需要為自己尋找可以打發(fā)時間的事情。他們平常很少出門活動,甚至連躺在門外的狗也懶得朝陌生人吠上一聲。由于活動的缺乏,人們之間的交流也少之又少?,斍迦舜蠖嗝嫦嗟?,無所欲求。他們的生活都是以自己或所處的家庭為中心的;他們不在意別人的事,也會很快忘記闖入這個隔絕世界中的外來人。在瑪曲村,曬太陽、轉經(jīng)和籃球便是枯燥生活中難得的點綴了。
即使生活條件落后,終日無所事事,這里的人們卻仍然保存著內(nèi)心的浪漫和安寧,他們并不墮落?!叭说綗o聊比什么都可怕”,居民們從一開始便適應了現(xiàn)有的生活狀態(tài),但也會盡力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適順意。他們喜愛陽光,會花很長的時間享受陽光;不拒絕吃飯和娛樂;轉經(jīng)也能夠幫助女人們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人們大部分時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們有信仰、有愛,也有于此種文明中孕育出的純樸和善良,就像小個子男人會用代表他們信仰的神像回贈作者相送的肉罐頭,愛曬太陽的鄰居不抱小男孩,但她們的愛能被清楚地感知到。
瑪曲村在某種意義上象征著一種相對原始與落后的文明狀態(tài),長期與世隔絕讓他們形成了固定的枯燥的生活程式。在對瑪曲村居民生活的完整呈現(xiàn)的背后蘊含著兩種文明的碰撞,瑪曲村是被現(xiàn)代文明拋棄的一部分,而它們的變化恰恰也是被拋棄后野蠻發(fā)育的結果。但實際上當?shù)鼐用駛儚某錾_始便是沒有權利做出選擇的,他們無法接觸新興發(fā)展的文明,只能踏著重復的道路行進。這樣的狀態(tài)震驚了深入麻風病村的馬原,他無法以一己之力為這個世界施加文明藥粉,他無法預測之后將面臨的連鎖反應與可能發(fā)生的一系列難以處理的后果。但麻風病村也有被改變的可能——他們渴望接受神奇的現(xiàn)代文明,就像渴望糧食與電影;患病女人在作者的潛移默化下也發(fā)生了改變,她有了之前很少出現(xiàn)的劇烈的情緒變化,這個意義非凡的微小改變也象征著瑪曲村的落后文明擁有被改變的可能。
矛盾擁有辯證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啞巴像一架孤舟被強大的落后文明所淹沒,但若是人們卸下對瑪曲村的偏見與防備,將病人們看作與正常人平等的存在主動去接觸那片隔離區(qū)域,嘗試用先進文明影響當?shù)氐纳睿敲凑紦?jù)主導地位的就應是正面的取向了。
作家馬原將自己的形象化入故事中,運用荒誕化的手法展現(xiàn)封閉瑪曲村的景象。故事情節(jié)雖極具奇異性,但同樣符合現(xiàn)實生活的邏輯,作家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揭示故事背后有關人性與文明的思考,突出少數(shù)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現(xiàn)代人的反思。
《虛構》寄托了作者以現(xiàn)代文明主動帶動落后文明發(fā)展進步的愿望,這是馬原深沉的人性關懷的體現(xiàn)。由此可見,在虛構與荒誕書寫背后,《虛構》自有其獨特的意蘊與蓬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