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整體、部分及其構(gòu)成
——整體論視角的形式分析

2021-08-03 00:41劉勁楊
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 2021年4期
關(guān)鍵詞:亞里士多德整體實體

劉勁楊

究竟什么是整體及其部分,不僅是形而上的難題也是當代整體論的基礎(chǔ)問題。在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xué)中,整體與部分是描述事物存在的普遍范疇,奠定了后續(xù)討論的基礎(chǔ)。什么是實體、什么是形式等問題的討論,都和整體與部分問題緊密相關(guān)。這些形而上討論奠定了整體與部分概念的基本意義,并滲透于整體論的討論中。在當代整體論的論爭中(1)整體論的思想可追溯久遠,但把整體論作為一種科學(xué)路徑卻是20世紀以來的事。格式塔心理學(xué)、系統(tǒng)科學(xué)、復(fù)雜性科學(xué)、認知科學(xué)、生態(tài)學(xué)等是推進當代整體論發(fā)展的主要動力,此外還包括語言學(xué)、符號學(xué)、人類學(xué)、管理學(xué)等領(lǐng)域?qū)φw主義路徑的拓展,形成了不同領(lǐng)域、不同題材的整體論:如有機整體論、系統(tǒng)論、生態(tài)整體論、心靈整體論、心理整體論、語義整體論、涌現(xiàn)論等。參見劉勁楊:《當代整體論的形式分析》,成都,西南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18。,整體論與還原論、整體主義與元素主義、集體主義方法論與個體主義方法論等的爭論均是圍繞什么是整體、何謂部分、究竟整體在先還是部分在先等問題展開。整體與部分在此意義上就成為整體論的基礎(chǔ)問題。事實上,不同整體論在形式上可呈現(xiàn)為整體與部分及其關(guān)系的不同界定,這些界定的混淆往往導(dǎo)致整體論的討論難以深入。因此,極有必要以整體論視角,通過形式分析來澄清整體與部分及其關(guān)系的基本界定,揭示整體與部分問題的深層困惑。(2)狹義的形式分析主要是指命題及其組分關(guān)系的邏輯形式化分析。如羅素的定義:“在每一個命題、每一個推論中,除了特別論及的題材(subject-matter),還有某一‘形式’(form),即命題或推論的諸多組分結(jié)合起來的方式。”參見Bertrand Russell.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 London:The Open Publishing Company,1915,p.42。本文的形式分析不是狹義的形式化分析,而是以形式分析的邏輯原則展開的詞項、關(guān)系以及維度的分析。

一、整體與部分的詞項界定

“整體”(whole)、“部分”(part)、“元素”是整體論思想表述中最為核心的三個詞項,也是最易混淆的基本概念。以“整體”為例,“whole”“unity”“totality”這些核心術(shù)語,以及“system”“integration”等鄰近概念,常常被用來描述“整體”。這些概念的含混不僅源于語言使用的不統(tǒng)一,其深層原因還需追溯到整體與部分的形而上定義。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xué)》中展開了整體與部分的概念討論,影響深遠,奠定了后續(xù)諸多討論的基礎(chǔ)。

(一)元素

亞里士多德給出了兩種定義:第一種是核心定義,元素意味著“構(gòu)成事物的最初的、內(nèi)在的組分,其不能被分解為另外不同的類”(3)。如果一個元素被分割,其部分依然還是同一類元素,如水的部分依然是水。在此意義上,一事物的元素就是該事物最終被分解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可分解為其他類。不管是僅有的一個、還是多個,都可稱為元素。第二種定義是元素的引申意義,人們一般把“小的、簡單的、不可分的東西”稱為元素。第一種定義最為關(guān)鍵。如何理解定義中的“最初的”“最終的”“首要的”?水最初的構(gòu)成元素是水滴、水分子,還是氫原子、氧原子或者基本粒子?這些表述的內(nèi)核是:元素必須在先于其所構(gòu)成的事物,是事物之基。元素是事物最終分解的東西,或者說最終的、不可再分解為其他東西的東西。

亞里士多德還指出,元素最為重要的特性是,“‘元素’是首要的和內(nèi)在的?!?4)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 pp.90-91(1013a30),pp.90-91(1014b10),p.117(1023b13).由于元素是首要的、內(nèi)在的并且是構(gòu)成事物的最初組分,因而“最普遍者是元素,因為每一元素都是單一的、單純的,存在于眾多事物中,或者在全體事物中,或者在最大多數(shù)事物中”(5)Aristotle. Metaphysics.Trans.by W.D.Ross.Oxford:Clandon Press ,1924,p.63(1014b6).。在此意義上,元素不僅是事物之基,還可作為認識之基:只有認識了元素才能認識由之所構(gòu)成者或由之所生成者。這一思想影響深遠,諸多還原論者、元素主義者或強或弱地都堅持這一主張。如馬赫認為,“物體”“自我”只是元素相對恒定的聯(lián)結(jié)復(fù)合體,如物體就是由顏色、聲音、壓力等在時間、空間方面函數(shù)聯(lián)結(jié)而成的復(fù)合體;而自我是由記憶、心情和情感同身體聯(lián)結(jié)而成的復(fù)合體。這樣的復(fù)合體并不是絕對恒久的,因為“整個內(nèi)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均由少量同質(zhì)的元素所組成,處于不斷變化的消逝與恒久的結(jié)合中”(6)Ernst Mach.The Analysis of Sensations.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1959,p.22.。

依據(jù)這些討論,可給出“元素”的形式描述:

D1元素總是在先的。

在任一整體與部分的論域中,任給一個元素x,它總是在先于任何非元素的東西。要注意的是,元素在先并不等于只存在元素。

D2元素是最小單元,不可再分解為其他東西。

不存在這樣的個體y,它是整體w的部分,但卻在先于w的元素x。

(二)部分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xué)》V.25中把“部分”描述為四種:(1)數(shù)量的部分,即量的分割?!啊糠帧溉魏畏绞降牧康姆指?,因為從量中取出的量總是被稱為其部分?!?7)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 pp.90-91(1013a30),pp.90-91(1014b10),p.117(1023b13).但其實只有那些“測度整體的量的分割”才是真正的部分。例如,很多時候2都是3的部分,但第2卻并不是第3的部分。(2)形式的部分。這是形式在數(shù)量以外被分割的東西,即形式的元素。在此意義上,種是屬的部分。(3)質(zhì)料的部分?!叭魏握w所分割的或所由以構(gòu)成的元素——不論這個‘整體’是否是形式或具有形式。例如,銅球或銅立方體,既可以銅作為其部分(形式在其中是質(zhì)料),也以角為其部分?!?8)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117(1023b20),p.149(1035a),p.117(1023b27),p.117(1023b28),p.117(1023b33),p.112(1022a10).(4)定義的部分,即充當定義的命題的元素也被稱為整體的部分。這是一種定義上的、邏輯上的分割。在此意義上,屬是種的部分,因為種的定義依賴于屬,屬先于種。

首先,不同部分其實對應(yīng)著不同的“分割”(divide),“part”的詞源也有此意。然而分割并不必然產(chǎn)生部分,只有那些測度整體的分割才是部分。于是關(guān)于部分的一個重要界定是:部分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整體的分割,只要存在部分就必然存在一個與其分割相關(guān)聯(lián)的整體。其次,整體的不同分割會產(chǎn)生不同的部分。對于同一整體,既可以有形式的部分,也可有質(zhì)料的部分,雖然它們不同,但都是該整體分割的部分。然而,對于某一整體(如實體)來說,什么部分才是其真正的部分?亞里士多德在X.10中說,部分有多種意思,讓我們忽略“依據(jù)量的測度”這種部分,更多地追問構(gòu)成實體的部分。(9)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117(1023b20),p.149(1035a),p.117(1023b27),p.117(1023b28),p.117(1023b33),p.112(1022a10).在此意義上,同一整體可有多種部分,特定部分依賴于特定整體。依據(jù)這些討論,可給出部分的形式描述:

D3只要部分存在就必然存在一個與其分割相關(guān)聯(lián)的整體。

存在一個體y,并且y是整體的部分,那么必然存在一個包含y的整體w。該形式描述并不保證整體w是唯一的。

D4部分依賴于整體的分割,同一整體可有不同種類的部分。(10)這不同于部分論(mereology)中對部分的形式分析,后者更主要的是外延主義的形式分析。如經(jīng)典部分論中“恰當部分”的一些形式條件:非自返性、非對稱性、傳遞性。

這里的“依賴”弱意義上取“關(guān)聯(lián)”之意,強意義則取“依存”之意。如果存在整體w,并依據(jù)不同的分割有不同個體xs(多個x)、ys、zs等,那么整體w或者為由xs構(gòu)成的整體Wx,或為由ys構(gòu)成的Wy,或為由zs構(gòu)成的Wz等,或為這些不同類個體的合取,但特定部分依賴于特定整體。如xs總是依賴于整體Wx。在此意義上,雖然銅和球形都是銅球的部分,但前者依賴銅球的質(zhì)料整體,后者依賴于銅球的形式整體。

(三)整體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xué)》V.26中集中討論了整體的三種基礎(chǔ)含義:(1)部分的完全,即“整體的自然構(gòu)成部分一個也不缺”(11)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117(1023b20),p.149(1035a),p.117(1023b27),p.117(1023b28),p.117(1023b33),p.112(1022a10).。這是整體的最直觀的意義,因為只要缺了任一部分,整體就是不完整的,那整體或者改變,或者不再是原來的整體了。(2)整體是包含和統(tǒng)一?!罢w是包容,其內(nèi)容可以兩種方式組成統(tǒng)一體(unity):或者每個組分是‘一’(unity),或者所有組分一起組成一?!?12)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117(1023b20),p.149(1035a),p.117(1023b27),p.117(1023b28),p.117(1023b33),p.112(1022a10).前者是指嵌套整體,整體之下還有整體;后者則是單個整體,整體之下只有元素。概言之,整體總是某種組合,總是包含著部分的統(tǒng)一體。(3)整體是一個體。“一個連續(xù)的、有所限的個體也是一個整體,當其作為由許多組分潛在地組成的一個事物時,雖然它也可能在其許多組分是現(xiàn)實時是整體?!?13)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117(1023b20),p.149(1035a),p.117(1023b27),p.117(1023b28),p.117(1023b33),p.112(1022a10).所謂“有所限的”指任何事物的終點或結(jié)束,具有一定大小的形式,如空間的大小等。(14)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117(1023b20),p.149(1035a),p.117(1023b27),p.117(1023b28),p.117(1023b33),p.112(1022a10).由此,整體不僅是部分構(gòu)成的統(tǒng)一體,還是一個有界的、具有形式的獨立個體。

依據(jù)這三種核心含義,可給出以下形式化描述:

D5整體總是某種組合。

任給一個整體w,那么w總是呈現(xiàn)為由x,y等若干個體構(gòu)成,并具有整體與部分特定關(guān)系[可表示為P(x,y)w]。這并不要求所有部分個體都必定存在。在具體整體論中,這意味著整體總是可以被分割為若干部分。

D6整體就是部分的完全。

任給一個由xs構(gòu)成的整體w,所有xs總是存在的。(15)比D6更強的立場是:任給一個由xs構(gòu)成的整體w,當且僅當其所有xs是存在的。這意味著,只要部分都存在,整體就存在。這會與D8沖突。

D7整體是有界的。

對于一個整體w,其部分xs不能是無限多的。

D8整體是一個體,是部分的統(tǒng)一體。

這是整體最強的形式條件,也是實質(zhì)(實體)意義上的整體,很難給出嚴格的形式表述。(16)埃斯菲德曾依據(jù)“類的存在論依賴”(Generic ontological dependence)這一形式特性,試圖給出實質(zhì)整體的形式描述。參見Michael Esfeld.Holism in Philosophy of Mind and Philosophy of Physics.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p.8。一個較弱的形式描述是:任給一個整體w,其所有部分xs總是存在的;但xs并不蘊涵w的存在。

二、整體與部分的基本關(guān)系

如果沒有對“在先”給出說明,那么“元素總是在先的”這一描述是無意義的。因此,整體與部分的“詞項”界定其實預(yù)設(shè)了“關(guān)系”。整體與部分最為基本的關(guān)系是“包含”,而在整體論的諸多論爭中,爭論最多的則是“對立”與“在先”,尤其是后者。關(guān)系分析非常重要(17)關(guān)于整體與部分關(guān)系分析更強的立場是:“整體”與“部分”均是“關(guān)系”而不是“個體”。在此意義上,我們不能直接說,w是一個整體,只能說w是x,y的關(guān)系。然而,在整體論與形而上學(xué)的討論中,整體與部分均可作為個體。本文的關(guān)系分析基于后一定位。,因為所謂“整體論”,在寬泛的意義上就是那些主張整體在先于部分的立場。(18)劉勁楊:《論整體論與還原論之爭》,載《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2014(3)。

(一)包含

所謂“包含”,即整體總是包含著部分,反之部分總是被包含于某個整體中。這一關(guān)系可用上文給出的D3、D5來描述:

D3只要部分存在就必然存在一個與其分割相關(guān)聯(lián)的整體。

D5 整體總是某種組合。

如果接受這種包含關(guān)系,那就意味整體不是一個單純物,除了整體,還存在構(gòu)成整體的部分;或者說,整體總是可分的,總是某種部分的組合。(19)在純粹形式分析的意義上,要給出一個純粹的“組合”定義并不容易。更多討論可參見:Peter Van Invagen.“When are Objects Parts?”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Vol.1,Metaphysics (1987),pp.21-47。這一立場與許多絕對整體論立場相沖突,它們主張整體是不可分的。然而,在科學(xué)實踐中,那些完全不可分的整體并不是科學(xué)整體論對象。(20)劉勁楊:《論整體論與還原論之爭》,載《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2014(3)。在此意義上,符合整體的一個基本形式要件就是:整體總是部分的組合。

(二)對立

亞里士多德揭示了“對立”的豐富的意義,包括矛盾、相反、相關(guān)、缺乏/具有、開始/結(jié)束(生成和消亡兩端)。(21)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對立首先表現(xiàn)為“差別”,因為正是“差別將兩個事物區(qū)分開”。相反就是“有差別的”,而矛盾是“完全的差別”,是兩個極端點的相關(guān),同屬內(nèi)的種差可成為一個完全的差別。這種完全的差別的表現(xiàn)就是,“每一個矛盾都必須是一種缺乏”(22)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p.210-212,p.209(1055b15).。矛盾者之間沒有居間者,如一個數(shù)不是奇數(shù)就是偶數(shù),不存在既是奇數(shù)又是偶數(shù)者,也不存在既不是奇數(shù)也不是偶數(shù)者。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最基本的對立原理為,“對立就是在同一時間不能同時屬于同一事

物”(23)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210(1055b40),pp.102-104,pp.102-104(1019a),p.104(1019a10),pp.103-104(1018b35).。由此,弱意義上的對立是指一種基于“差別”之上的相反、相關(guān)、缺乏/具有、開始/結(jié)束等不同含義;而強意義上,對立就是矛盾,則是指一種存在論意義上的不相容、不共存,其邏輯形式表現(xiàn)為典型的非真即假的關(guān)系:若A存在,那么非A就不存在;或者若某個體為A,那么它就不是非A。在此意義上,整體與部分在弱意義上是有差異的,但在強意義上并不是對立的,因為部分與整體本身是共存的,部分只是對整體的“分割”。然而,當“整體”等同于“一”,部分成為“多”時,由于“一”與“多”矛盾,就會導(dǎo)致整體與部分的嚴格對立(組合難題I)。

(三)在先

整體與部分的“在先”之爭是整體論與還原論的論爭焦點,如心理學(xué)中元素主義與整體主義之爭,前者主張元素優(yōu)先,后者則主張整體在先。格式塔心理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韋特海默曾指出:“在如我們所描繪的自上而下時,從整體的狀況到次級整體、再到諸多部分,個體性部分(‘元素’)不再被作為加和意義上的片塊來考慮,而是從一開始它們就被作為它們所在整體的部分?!?24)Max Werthemimer.Investigations on Gestalt Principles(1923),p.181.In Max Wertheimer.On Perceived Motion and Figural Organization.Edited by Lothar Spillmann.London:The MIT Press,2012,pp.127-182.

“在先”(before)似乎就是指時間上的“先發(fā)生”,這其實只是它的基本含義之一。亞里士多德在V.11部分(25)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210(1055b40),pp.102-104,pp.102-104(1019a),p.104(1019a10),pp.103-104(1018b35).討論了“在先”的豐富含義:(1)時間、空間、秩序上的“在先”,即事物的每個種有一最先者或本原,事物的先后依據(jù)其與本原的遠近而得以區(qū)分。(2)認識上的在先,即“認識上的優(yōu)位”,由認識所參照的內(nèi)在本質(zhì)所決定。如在感知上,個別的事物更在先;而在定義上,普遍的命題更在先。(3)在先的傳遞性,即“在先事物的性質(zhì)也是在先的”,如線在先于面,那么線的“直”這一性質(zhì)就先于面的“光滑”性質(zhì)。(4)存在論的優(yōu)位,即“某事物是這樣在先的,它自身是獨立,而其他事物依賴于它”(26)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210(1055b40),pp.102-104,pp.102-104(1019a),p.104(1019a10),pp.103-104(1018b35).。分析這四種在先,第一種在先是依據(jù)事物存在的空間、時間或其與本原的遠近而給出;第二種在先是依據(jù)主體認知的順序給出,屬認識論上的在先;第三種是在先的傳遞性,在先的實體,其屬性也在先;第四種是存在論上的在先。在形而上的意義上,存在論在先于認識論,實體在先于屬性。因此,存在論的在先才是根本意義上的在先,可形式描述為:若x存在,則y存在并且若x不存在,則y不存在,那么x在先于y。

依據(jù)以上在先的定義,我們能否回答究竟是整體還是部分在先?其實,這很難直接回答。如亞里士多德所指出,從潛能的角度來看,部分先于整體,如半條線優(yōu)先于整條線,質(zhì)料先于實體,而從現(xiàn)實來看整體則先于部分,手總是后于身體的;從生成的角度看,整體又先于部分;從消亡和分解的角度看,部分又先于整體,因為“只有在整體被分解后才有它們的現(xiàn)實存在?!?27)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210(1055b40),pp.102-104,pp.102-104(1019a),p.104(1019a10),pp.103-104(1018b35).這表明,在存在論上,“在先”并不僅依賴于整體或部分本身,還與其存在方式有關(guān)。是否存在論在先就必然是認識論在先呢?通常認為“文雅的”要在先于“文雅的人”,因為對一個定義來說,沒有部分就沒有整體,而前者是后者的部分。但是“文雅的”又是后于“文雅的人”存在的。也就是說,雖然“文雅的”在定義上是先于“文雅的人”的,但對存在而言,前者又是后于后者的。(28)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210(1055b40),pp.102-104,pp.102-104(1019a),p.104(1019a10),pp.103-104(1018b35).顯然,認識論的先后與存在論先后并不是一致的?!霸谙取辈⒉皇且粋€由整體與部分詞項自身就可限定的關(guān)系,還受到存在方式等更為基礎(chǔ)的“維度”影響。

三、整體與部分的維度

對整體與部分詞項的界定離不開“關(guān)系”,而對關(guān)系的分析又發(fā)現(xiàn)“維度”。有機整體論哲學(xué)家巴姆認為,整體與部分、一與多等都是描述存在的極性(polarity)范疇,整體與部分是描述存在的極點。然而,極點又必須依賴于其共同的“維度”(dimension),維度對于極點具有優(yōu)位性,決定著極點。(29)Archie J.Bahm.Polarity,Dialectic and Organicity.Albuquerque:Word Books,1976,pp.22-23.借鑒巴姆的思考,“維度”可指決定詞項及其關(guān)系的存在方式、方法論路徑等。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作為某一整體而存在也就是作為某種“一”而存在,而這種整體的“一”源于兩種存在方式:“由其自身而為一,包括事物構(gòu)成(constitute)的一或形成(form)本質(zhì)的一。”(30)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95,p.117(1023b35).顯然,這里有兩種不同的整體,一種整體是“構(gòu)成的一”,主張整體是事物的“構(gòu)成”;另一種整體是“形成本質(zhì)的一”,主張整體是本質(zhì)的形成,或稱為“生成”。這一區(qū)分在整體論上極有意義:構(gòu)成與生成的本質(zhì)差異,不是源于詞項及其關(guān)系的不同,而是源于維度相異。在筆者看來,當代整體論可區(qū)分為構(gòu)成整體論與生成整體論,如下表所示。

整體論科學(xué)中的構(gòu)成與生成(31)Liu JinYang.“How to Deal with the Whole:Two Kinds of Holism in Methodology”.In Maria Burguete & Lam Lui (eds.).All About Science:Philosophy,History,Sociology & Communication.New Jersey:World Scientific,2014,pp.147-174.

以維度的觀點分析,構(gòu)成性整體呈現(xiàn)為“構(gòu)成的一”,而生成性整體更表現(xiàn)為“形成本質(zhì)的一”。構(gòu)成與生成是本質(zhì)不同的:前者基于構(gòu)成性組合關(guān)系,整體是部分的構(gòu)成;后者基于生成性過程,難以分割。構(gòu)成整體論主張整體是作為部分的組合物而存在,整體即對象的完備性。生成整體論認為,整體由部分所生成,整體表現(xiàn)為演化過程、時間性因果、跨層次涌現(xiàn)等。

由此,構(gòu)成與生成可作為整體與部分的基礎(chǔ)維度。弱意義上,維度影響著整體與部分的詞項界定及其關(guān)系;強意義上,維度決定了整體與部分的詞項及其關(guān)系。這兩種維度的基礎(chǔ)性還可追溯到存在與演化(being or becoming)這兩種基本的世界觀念:前者主張世界是不變的存在、構(gòu)成的;后者主張世界是演化的、生成的。(32)劉勁楊:《從存在到演化:科學(xué)轉(zhuǎn)向的形而上分析》,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7)。從維度的觀點看,亞里士多德主要是在構(gòu)成維度給出了整體與部分的基本界定,“元素”“部分”“整體”“包含”“對立”等的形式描述均是構(gòu)成性的。然而,當亞里士多德認為整體既可能是現(xiàn)實的,也可能是潛在的,“那些自然而成的整體比那些人工整體更是整體”(33)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95,p.117(1023b35).時,他又是在強調(diào)整體的生成維度。在筆者看來,構(gòu)成維度對于厘清整體與部分的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并成為整體論思考的基礎(chǔ),但也會因此面臨“組合難題”。

四、組合難題

在構(gòu)成維度下,整體總是由部分構(gòu)成的某一組合,一與多的對立導(dǎo)致“組合難題”(puzzle of composition)。這不僅是純粹的形而上困惑,也是整體論科學(xué)的深層困惑。令歐陽瑩之困惑的問題是:“我們?nèi)绾伪碚饕粋€大系統(tǒng)的組合,同時又感知該系統(tǒng)的整體性以及其組分的不可分性?”(34)S.Y.Auyang.Foundations of Complex-System Theor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x.

(一)組合難題I:整體如何是“一”而不是“多”

斯卡薩斯把該問題稱為“統(tǒng)一難題”(unification problem),即“這個由質(zhì)料、形式、屬性等構(gòu)成的組合實體(composite substance),如何作為一而不是復(fù)合的多?實體的復(fù)合性為什么沒有撕碎為集總,或共存的一簇個體?”(35)Theodore Scaltsas.“Substantial Holism”.In T.Scaltsas,D.Charles,M.L.Gill (eds.).Unity,Identity,and Explanation in Aristotle’s Metaphys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107-128.

在這四種中,哪一種才是我們所說的整體的“一”?首先,數(shù)目的“一”作為測度的基本單位(unit)不具有部分,因此不是整體。其次,種類(或定義)的一也不是整體的“一”,因為“類”并不是一個整體。如西蒙斯所指出的,“動物”這個類的存在不是因其成員的完全(所有動物都存在),也不會因其成員改變而改變。(40)Peter Simons.Parts:A Study in Ont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p.3.然而,整體卻要求部分的完全,也會因其部分的改變而改變。再次,連續(xù)的一也不完全就是整體的一,它只是整體的“一”的必要條件。真正符合整體的一的應(yīng)取第(2)種,即作為具體整體的一。具體整體之所以是一,除了自然連續(xù)性外,還是依其本性而為一,具有自身形式。此外,具體整體總是有界個體,是“這一個”。

“一”是時間、空間、定義上不可分割的“一”,“多”總是意味著可分割。大多數(shù)事物被稱為一是因為它們作用于、經(jīng)受于、具有、或相關(guān)于共同的東西;但事物被稱為一首先在于其實體是一;它們的存在可在連續(xù)性、形式為一。由此,我們把那些不連續(xù)的,形式不同的,定義有區(qū)分的,不止一個的事物稱為多。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一是由其自身本性而具有的本質(zhì)性的一,或可依據(jù)不論怎樣都不可分的這個理由而為一。由此,一與多在存在論上是矛盾的、無法同時共存的。該難題的困境在于:一方面整體由部分組成,整體不是單純的一(simple one)而是多;另一方面整體又是多之上的一(unity),是這一個(this one),因而不是多。該難題的形式實質(zhì)是:一方面,整體由部分構(gòu)成(P1)→整體是多(P2);另一方面,整體是一(P3)→整體不是多(P4)。這里P1到P2的推導(dǎo)還依賴于一個暗設(shè)命題,即某一事物即構(gòu)成該事物的組分(強還原論主張)。組合難題I就表現(xiàn)為P2與P4矛盾。在整體論與還原論的論爭中,常常突顯為這樣的論爭:研究對象是一個不可分的、具有超越部分屬性之上的單個對象,還是該對象分割之后的諸組分。

(二)組合難題II:部分是比整體更為首要的存在?

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可區(qū)分為三種:可毀滅的可感實體、永恒的可感實體,以及永恒的不運動的可分離的不可感實體。依據(jù)聶敏里的論述,不可感實體沒有部分,作為完全不可分割的自我同一體存在,而可感實體總是作為這樣或那樣的偶性合成物出現(xiàn),它總是有部分的。(41)聶敏里:《實體與形式: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xué)〉Z卷研究(Z10—Z17)》,1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6。可感實體是由質(zhì)料和形式構(gòu)成的,這一主張稱為形質(zhì)論?!缎味蠈W(xué)》VII.8中有一討論:“當有這樣的整體,在其肉體和骨頭中存在著這個及其形式,這就是卡利亞斯和蘇格拉底;并且他們由于質(zhì)料而是不同的,因為質(zhì)料是不同的;但在形式上卻是相同的;因為形式是不可分的。”(42)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W.D.Ross.Oxford:Clandon Press,1924,p.100(1034a5).顯然,卡里亞斯和蘇格拉底均是由質(zhì)料和形式組成的實體,他們因各自的質(zhì)料不同而相異,如他們骨頭和肉體均不一樣,但他們的形式卻可同一,如他們均是智人,是同種實體。柯比稱這為“統(tǒng)一難題”(puzzle of unity)。(43)

該難題表面上似乎還是在討論“多如何成為一”,但其實在問:為何不同的部分會構(gòu)成形式同一的“一”(整體)?部分是否先于實體的存在?所以,該難題實質(zhì)是“部分難題”(puzzle of parts)。亞里士多德既強調(diào)實體是最初的存在,又以其形質(zhì)論主張實體是由質(zhì)料與形式構(gòu)成的整體??卤鹊奶釂柺牵骸叭绻麑嶓w是最為基本的個體,它就似乎不應(yīng)具有恰當部分。如果它們由這樣的部分構(gòu)成,就會主張:部分是比最基本的實體更為基本?!?44)Jeremy Kirby.Aristotle’s Metaphysics:Form,Matter,and Identity.New Yor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8,pp.6-8,p.68.這一難題可形式化表示為:

P1實體(整體)是首要的存在

P2實體由質(zhì)料和形式所構(gòu)成

P3元素總是比其組合物(整體)更為基本

P4質(zhì)料和形式作為構(gòu)成實體的元素是比實體更為基本的存在

P5實體不是首要的存在

在以上P1到P3的論證前提中,P3是一個典型的整體與部分的構(gòu)成論假設(shè):由于整體總是由某些元素構(gòu)成,元素如果消失了,這個整體也就不存在了;反之,若一個整體消亡了,其元素還可能存在。若如此,元素就是比整體更為基本、原初的、首要的存在(P3),進而推出P4,最后得出與實體的首要存在性相沖突的P5命題。這一構(gòu)成論邏輯的推論是亞里士多德所不能接受的:“這是很荒謬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將不是實體的東西作為實體的元素,并在先于實體;因為所有范疇都后于實體。”(45)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303(1088b),p.168(1041b20).在整體論論爭中,該難題表現(xiàn)為:究竟是整體還是部分在先;究竟是依據(jù)整體的原則來分割部分,還是依據(jù)部分的原則來組合整體;究竟是理論在先,還是語詞在先?(46)劉勁楊:《論整體論與還原論之爭》,載《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2014(3)。

(三)組合難題III:不存在組合

亞里士多德在VII.17剖析了一個更強的構(gòu)成論假設(shè):“某物或者為元素,或者為元素所構(gòu)成。”(47)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303(1088b),p.168(1041b20).從整體論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強元素主義,主張取消一切組合。這一假設(shè)若成立,則整體與部分的基礎(chǔ)就難以確立了。我們可借用英瓦根的“組合虛無論”(Nihilism)給出形式描述:即“某物不可能由xs所組成,因為,必要的,(如果xs是兩個或更多),沒有任何事物是由xs組成”(48)Peter van Invagen.“When are Objects Part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Vol.1,Metaphysics (1987),pp.21-47.。該立場主張只存在簡單個體,并不存在任何組合。因為如果某物由xs所組成,該物就該由同樣的x組成,而如果xs又不止一個(相互區(qū)別),其“組合”就不再是xs的組合。這些簡單個體也許會彼此束緊或融合,但絕不存在以兩個或更多簡單個體為部分的組合物。

針對這種強元素主義立場,亞里士多德從三個方面給出了反駁:如果這個事物就是元素,我們就會陷入無限的倒退;如果該事物是由元素所構(gòu)成,那么它將不是由一個東西而是許多東西構(gòu)成;否則這個事物就是其自身。(49)

具體的論證是:(1)如果只有元素是存在的(實在),那么除非能證明存在著最終元素,否則我們總可以找到更小的元素,導(dǎo)致無限的后退。這一主張還與我們的日常經(jīng)驗相違背,經(jīng)驗界更多的是各種組合而不是元素。(2)與組合難題I相對立,如果事物歸根到底是由元素構(gòu)成的,那整體就應(yīng)該是多而不是一,進而整體也就被消解了。(3)如果事物既不是元素,也不是元素的構(gòu)成,那么該事物只能是其自身,并取消一切組合的存在。如果該事物是其自身的話,那么它只能是單純物。一個依其自身而存在的單純物在亞里士多德意義上只能是實體,這就把事物等同于實體了。然而,實體絕不等同于事物,實體是一個整體。

通過這三個反駁,亞里士多德捍衛(wèi)了整體與部分的基本立場:整體總是由部分構(gòu)成的,整體是一而不是多。亞里士多德也正是在這種構(gòu)成維度上,嚴格厘清了“整體”及其相關(guān)概念(50):(1)整體不是“堆”?!霸谒心切┚哂腥舾刹糠值氖挛镏?,整體不是一個堆,除了其部分外,它還是某個東西,具有統(tǒng)一的要素。”(51)整體的部分是因相互的接觸或因內(nèi)聚等其他性質(zhì)而統(tǒng)一起來。整體在本質(zhì)的意義必須是具有個體性的“一”而不是部分的“多”。(2)整體不是“集總”(aggregate)、“總體”(totality)或“全部”(all)。“集總”是最寬泛的概念,所有整體、總體或全部均可視為某種集總。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改變量的起點、中點和終點的位置并不影響其集總,這樣的量稱為‘總體’;而那些有著固定位置安排的,則是整體;兩種特性均具有的,既是整體也是總體?!?52)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by Richard Hop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p.168,pp.178-180,p.178(1045a10),p.118(1024a).有某種統(tǒng)一性的事物也稱為“總體”,當其部分是各自分離時則被稱為“全部/所有”。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總數(shù)(this total number)、所有單位(all these units),但不會說整個數(shù)(the whole number) 、整個單位(the whole unit)。簡言之,整體是有固定秩序安排的,并不等同于可以加和的“總體”,也不是部分可以相互分離的“全部”。

綜上所述,組合難題凸顯了整體與部分在構(gòu)成維度上的困難,而組合難題III又說明了構(gòu)成維度的必要。由于組合難題I和II均是因“構(gòu)成”而導(dǎo)致的困惑,組合難題難以在構(gòu)成維度下得到徹底解決。當代整體論者都對構(gòu)成論的局限給予了批判,認為“構(gòu)成論否定宇宙萬物真正意義上的‘生成’思想”(53)金吾倫:《生成哲學(xué)》,4頁,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0。。要解決組合難題,需要由構(gòu)成轉(zhuǎn)向生成。

從當代整體論視角展開的整體與部分的形式分析,既試圖推進整體與部分的形而上討論,還希望能揭示整體論科學(xué)中的深層困惑:究竟什么是整體?整體與部分區(qū)分的依據(jù)是什么?整體就是部分的組合?等等。(54)例如,我們?nèi)祟惿眢w由約100萬億個不同細胞組成,細胞之下還有更多組分。每一細胞能量的加工都要借助眾多呼吸復(fù)合體和線粒體進行。每一細胞中的約500個線粒體不是獨立個體,它們必須以整齊劃一的方式集體行動,以確保人體100萬億個細胞獲得能量。這100萬億細胞又必須組織成為大量的次級系統(tǒng),如身體中的不同器官。在這一復(fù)雜系統(tǒng)中,整體的部分的區(qū)分是多樣的。參見Geoffrey West.Scale.New York :Penguin Press,2017,p.100。本文的立場和主要結(jié)論是:(1)如果不努力使整體、部分這些術(shù)語得到澄清,其相互關(guān)系得到充分的形式分析,那么我們對整體論的思考就不會獲得真正有價值的觀點。(55)內(nèi)格爾曾充分意識到澄清“整體”“有機統(tǒng)一體”等術(shù)語的重要意義。參見Ernest Nagel.“Wholes,Sums,and Organic Unities”.Philosophical Studi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1952,3(2):17-32。這對于澄清整體與部分,以及整體論的諸多混淆具有基礎(chǔ)性意義。(2)雖然我們主張整體與部分是整體論的基礎(chǔ)問題,但整體論并不能被完全歸結(jié)為整體與部分問題。(3)整體與部分的界定處于一個由詞項、關(guān)系和維度的多層關(guān)聯(lián)中,即整體與部分的詞項定義依賴于整體與部分的相互關(guān)系,而關(guān)系又由維度所決定。(4)構(gòu)成與生成是整體與部分的基本維度。整體與部分概念的一般基礎(chǔ)是在構(gòu)成維度下奠定的,導(dǎo)致“組合難題”,成為整體與部分的深層困惑。解決該難題的可能路徑是從構(gòu)成轉(zhuǎn)向生成。(56)需要指出,亞里士多德不僅有關(guān)于整體與部分的“構(gòu)成”思想,也還有豐富的“生成”思想,但他主要是在構(gòu)成維度下給出了整體與部分的基本概念,這對后世影響深遠。關(guān)于亞里士多德“生成”的論述及其與當代整體論的關(guān)聯(lián),有待另文闡述。

猜你喜歡
亞里士多德整體實體
前海自貿(mào)區(qū):金融服務(wù)實體
歌曲寫作的整體構(gòu)思及創(chuàng)新路徑分析
關(guān)注整體化繁為簡
實體書店步入復(fù)興期?
設(shè)而不求整體代換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兩會進行時:緊扣實體經(jīng)濟“釘釘子”
振興實體經(jīng)濟地方如何“釘釘子”
如何選擇整體法與隔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