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靚青 李一葉
行走在井岡山,這里的紅旗、紅星雕塑、“天下第一山”的石碑都在講述著紅軍的不朽史詩。
1962年3月,朱德委員長重游井岡山故地,他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揮筆寫下了“天下第一山”。井岡山的最高峰海拔不過1597米,從這個角度上看,它在中國的萬山叢中不過是小字輩,但它在精神層面上永遠是“天下第一山”。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走上井岡山,開始工農武裝割據斗爭。
巍巍井岡,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巍巍井岡,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勝利道路。
巍巍井岡,誕生了一支黨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紅軍。
…………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說:“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zhí)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p>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斗爭只有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卻有4.8萬余人犧牲,平均每天近60人獻出生命,其中有名有姓被鐫刻在紀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一片腥風血雨中,因為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不變的初心使命,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于黑暗中沖破迷霧,殺出一條光明的新路。
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回答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的歷史之問,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開辟了一條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道路,書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篇,創(chuàng)造了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如今,血雨腥風的戰(zhàn)爭歲月早已硝煙散盡,置身這座青翠環(huán)抱、綠意盎然的紅色土地上,一個個壯懷激烈的革命故事仍在口耳相傳,一首首充滿革命豪情的紅色歌謠仍在爭相傳唱,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催人奮進的力量。
重上井岡山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志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進軍井岡山,開始創(chuàng)建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2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1928年4月,朱德等率領南昌起義、湘南起義的余部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井岡山紅色政權和革命力量得到加強。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為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的光輝起點。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為千百萬人所詠誦。這是毛澤東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時寫下的不朽名篇。
1965年,離開井岡山已36年的毛澤東說:“我老了,經常夢到井岡山。很想去看看……”
5月21日,毛澤東結束了在長沙的21天生活,由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和汪東興等人陪同去江西考察。
過了洣水河,車隊在山區(qū)公路上奔馳。過了攸縣,下一站是茶陵縣城。茶陵是革命老區(qū),在戰(zhàn)爭年代,茶陵人民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1927年9月,毛澤東在瀏陽一帶發(fā)動秋收起義,起義失敗后,向茶陵一帶撤退,之后向井岡山進軍。
5月21日下午,毛澤東的車隊駛抵茶陵縣城。當晚,毛澤東下榻在中共茶陵縣委招待所。毛澤東對茶陵縣委領導人說:38年前,路過茶陵很狼狽,吃住都很困難,這一次可完全不一樣了!
寧岡礱市是毛澤東與朱德1928年5月4日會師的地方。毛澤東坐在車內,眼睛平視前方,不時瀏覽礱市的風景,臉上露出了笑容。毛澤東來到了井岡山下的茅坪村,車隊在謝氏慎公祠前的空坪停了下來。
在謝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棟土磚結構的兩層樓房,樓上有一個八角形天窗,當地群眾稱之為八角樓,毛澤東曾在這里主持召開過蘇維埃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1928年,毛澤東在這座簡陋的小磚房里,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分析了中國紅色政權發(fā)生和存在的原因,預言了中國革命的光明前景。
來到黃洋界,毛澤東手持竹拐杖,快步走向山頂,觀賞黃洋界巍峨險要的地勢和當年的哨口遺址。毛澤東又朝前走了幾步,來到一座木頭做的紀念碑前。這塊碑上一面刻著毛澤東1928年秋寫的那闋《西江月·井岡山》詞,一面刻著朱德題寫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勝利紀念碑”。
看著當年寫的井岡山的詩詞,毛澤東心潮澎湃,他大聲說:“這首詞是1928年9月初寫的。那時剛剛在黃洋界打退湖南、江西兩路敵人的進攻?!苯酉聛硭v道:“1928年8月30日,敵湘贛兩軍各一部趁我軍在贛西南欲歸未歸之際進攻井岡山,我守軍不足一營,好險哦!守軍憑險抵抗,反復較量,終于把敵人趕下山,才保存了這個根據地?!苯又珴蓶|深情地指著架設在哨口的一門大炮,向人們介紹道:“這門大炮是南昌起義軍帶上井岡山的,至于黃洋界上的三發(fā)炮彈,人們都說前兩發(fā)受潮,第三發(fā)沒有受潮,所以‘炮聲隆。其實也受潮了,只是打前兩發(fā)時,使炮膛加熱,為打響第三發(fā)提供條件。從這點上說,前兩發(fā)的功勞不能抹殺喲!這就是事物的辯證法?!?/p>
車隊開進了茨坪。井岡山上以茨坪為中心,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立有五井碑。來到大井,毛澤東凝望五井碑片刻,若有所思。
1927年秋天,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時,茨坪不過是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毛澤東到了這里后,茨坪便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湘贛邊界特委、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都曾設在這里。東南山腳下,有一棟簡陋的小民房,那就是毛澤東舊居。1928年11月間,毛澤東在這小屋里寫下《井岡山的斗爭》一文。
1965年的茨坪,儼然一座山中美城。車隊到達茨坪時,天色已經暗下來,千百盞燈火齊放光明,一片輝煌,稀落的行人在自由漫步,喇叭里播送著當年中央蘇區(qū)的民歌《十送紅軍》。毛澤東在車上高興地說,井岡山有電燈啦!話音剛落,車隊已停在燈火輝煌的賓館門前。
賓館剛建成不久,坐落在青松翠竹之中,顯得幽靜而舒適。毛澤東下車后環(huán)顧賓館四周,感慨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可和當年太不一樣了!那時敵人前堵后追,我們靠兩條腿拼命走,這一千多公里走了半個多月。這次坐汽車兩天就到了,還是機械化好?!庇终f:“沒有井岡山人民支持,沒有井岡山的艱苦奮斗,就不會有今天!”
毛澤東深情地說:“我離開井岡山已經36年了,這次舊地重游,心情特別激動,為了創(chuàng)建這塊革命根據地,不少革命先烈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我早就想回井岡山看一看,沒想到一別就是36年。”對這次重上井岡山的生活安排,他說:“今天井岡山各方面比起36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車,住樓房,吃飯四菜一湯,穿的是干凈整齊的衣服,真是神氣多了。我相信,井岡山將來還會變得更好,更神氣。但我勸大家日子好過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要丟了,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p>
從5月22日到29日,毛澤東在井岡山共住了7天。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井岡山是一座好山,風光好,風景好,空氣新鮮,是健身、休息的好地方,我們已經住了7天了,該走了!”
這7天時間,每到夜闌人靜之時,毛澤東總在賓館寓所里來回踱步,沉吟不已。自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至此次重游井岡山(1965年5月),時間如白駒過隙。這38年,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故地重游,感慨萬千,他以憶往昔、抒豪情的海闊心胸、浩然情愫,結合自己重上井岡山的所見所感,填寫了兩首難分秋色的“姐妹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井岡山》。
黃洋界的眺望
“你,看到了什么?”
此刻,黃洋界上雨霧蒙蒙。歷史的回響,隨著山風撲面而來。 90多年前,這里曾有過一場著名對白——
“站在荷樹下能看多遠?”毛澤東問紅軍戰(zhàn)士。
紅軍戰(zhàn)士們搶著回答:“可以看到江西?!薄斑€可以看到湖南?!?/p>
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對,我們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站在井岡山,不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p>
2021年6月的一天,羅霄山脈深處云霧彌漫,正如93年前那個夏日一樣。
通往黃洋界哨口的道路,與當年紅軍官兵走過時相比,這條小路已經拓寬了許多。
腳印疊著腳印,來往參觀的游人不時吟誦著毛澤東的《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當年的紅色記憶仿佛又浮現在眼前。
1928年8月30日清晨,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打響了。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國民黨湘軍和贛軍共5個團,來勢洶洶;黃洋界上,只有紅三十一團團長朱云卿、黨代表何挺穎和營長陳毅安率領的兩個連。
山下,源頭村彌漫著大戰(zhàn)前夕的緊張氣息。國民黨反動派軍隊的指揮員沒想到,這次看似必勝的圍剿,幾分鐘后會因紅軍一門剛剛修好的迫擊炮而引發(fā)潰敗。
山上,紅軍將士從茨坪修械廠搬來了剛修好的迫擊炮。三發(fā)炮彈,前兩發(fā)因受潮均未打響。
第三發(fā)炮彈終于脫膛而出。頃刻,源頭村腰子坑的敵軍指揮所沙石飛濺,一片狼藉。
“云間遙指黃洋界,風過猶聞戰(zhàn)鼓聲?!?/p>
93年過去,在營房外不遠處的山坡上,記者看到了那門迫擊炮的復制品。
歷經風雨侵襲,這門結構極為簡單的火炮如今銹跡斑斑。但它的炮管始終對著天空,宛如93年前戰(zhàn)場上那群年輕戰(zhàn)士,保持著昂揚向上的革命意志和戰(zhàn)斗精神。
從黃洋界哨口到山下大隴,往返超過60公里。最陡峭的一段小路長約4.8公里。
在云霧茫茫的大山里,沿著鋪滿鵝卵石的狹窄山徑前行,很快可以看到一個木質路牌:挑糧小道。
90多年前,毛澤東穿著破舊的草鞋、朱德挑著寫有自己名字的扁擔,和紅軍戰(zhàn)士們一起走在這條崎嶇的小路上,挑糧上山。
當時,井岡山上的紅軍缺糧少彈,平均每人只有兩三發(fā)子彈,晚上只能蓋茅草御寒。
如今,石塊鋪就的挑糧小道已被青苔覆蓋。黃洋界上,紅軍當年構筑的戰(zhàn)壕里,滿是新綠。滿山遍野的翠竹展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這些竹子和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有著特殊的聯(lián)系?!痹ǚ际蔷畬礁刹繉W院的講師,作為烈士袁文才的后人,每次講到那段歷史,他總是感慨萬分。
那一戰(zhàn),敵我兵力懸殊。紅軍發(fā)動群眾就地取材,用竹子構筑了“竹釘陣”和籬笆障礙,遲滯了敵軍的前進速度。
“以竹為釘”“滾木礌石”“鞭炮齊鳴”,這些能充分體現當年井岡山軍民智慧的諸多戰(zhàn)斗細節(jié),以現在年輕人的眼光來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紅軍兵力和武器裝備所處的劣勢。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有一門特殊的大炮:三個鐵圈緊緊地箍著一個中空的木頭,上面有幾道裂紋,尾端一個小孔放置引線。
“這是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時紅軍使用的自制武器松樹炮。”講解員顏瑾說,“這種簡易的防御性武器,一般用幾次就會裂開。”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往前推數十年,德國制造的克虜伯大炮就已在中國近代的多次重要戰(zhàn)爭中得到廣泛應用。
與有效射程超過萬米的克虜伯大炮相比,眼前的這門松樹炮存在著嚴重的“代差”,簡直不在一個重量級。
裝備如此簡陋,炮聲“隆”在哪里?
山鳴谷應。置身峰巒幽谷的舊戰(zhàn)場,記者漸漸領悟到,黃洋界上的炮聲,傳遞、放大的是人民軍隊必勝的信心和力量——
只要戰(zhàn)略戰(zhàn)術得當,就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緊緊團結群眾,依靠群眾,就能匯聚起無窮的力量。
草木無聲,卻有記憶。竹林掩映下,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勝利紀念碑高高矗立。
站在碑前,那段歷史仿佛變成一段影片在我們腦海中反復播放,提醒著那勝利背后的歷史邏輯,那顛撲不破的真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90多年前,中國革命處于低潮。黑夜沉沉,紅旗到底能打多久?圍困重重,紅色政權能否存在和發(fā)展?
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年輕的毛澤東就在一間昏暗的小屋子里,為中國革命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一個人如此,一支軍隊、一個政黨更是如此。
一場戰(zhàn)役的重要性,唯有放在歷史坐標系中,方能看出它的深遠意義。
從純粹軍事學角度而言,黃洋界上這場戰(zhàn)斗,是極其平凡的一次??蓪倓傉Q生的人民軍隊而言,對剛剛拿起槍桿子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中國共產黨而言,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意義非凡。
這場規(guī)模并不大的戰(zhàn)役,不僅保住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更給當時的共產黨人注入信心,點燃了他們內心那簇紅色的“星星之火”。
革命的不朽見證
1927年10月24日,這是井岡山人民不可忘記的一日。這一天,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經過與敵人輾轉周旋,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荊竹山越過雙馬石來到了大井。
從此,塵封的山門緩緩開啟,一個千百年來不被人們關注的偏僻小山村走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這里是紅四軍軍部、醫(yī)務所和紅五軍所在地,是毛澤東同志經常居住的地方,是井網山斗爭時期的“金鑾殿”。有當年井網山流傳的民謠為證:“行州府,茨坪縣,大小五井金鑾殿。”
它也因此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復燒殺。敵人不但放火燒毀了這幢有著上百年歷史、作為大井象征的客家白屋,還用機槍掃射群眾,其中一次就殺害了135位大井村村民,至今還遺留在殘墻上的累累彈孔,便是敵人暴行的鐵證。白屋屋后的兩棵大樹也未能幸免,幾乎被大火吞噬了生命。只有屋前毛澤東平時讀書看報時坐過的這塊大石頭,依然在寒風中傲然挺立。它將耳聞目睹的一切都默默地牢記心間。
它清楚地記得:在那艱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里,毛澤東經常住在這里。當晨暖到來之后,在夜幕降臨之前,總能見到他在這里讀書看報,了解國際、國內形勢,批閱文件,部署作戰(zhàn)方案。晚上,就在一根燈芯的青油燈下,看報讀書,賦詩寫文,點燃起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創(chuàng)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網山革命道路。
毛澤東深深懂得讀書學習的重要。他說,自己一到圖書館“就像牛進了菜園”,“我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他還說:“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人?!彼?,即使在最艱苦最緊張的革命戰(zhàn)爭環(huán)境,他也總是不忘讀書。
在井網山,毛澤東同志最珍貴的家產是一擔皮籮,里面裝的是文房四寶、文件書籍以及打仗繳獲的報刊。書報就是他的寶貝。毛澤東同志走到哪里,當年的挑夫、后來的共和國少將龍開富,就把這擔皮籮挑到哪里。這樣,毛澤東同志一住下來,就可以找到自己要看的書報、文件。
因為毛澤東深知,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zhàn)勝敵人的。他曾語重心長地告訴戰(zhàn)士們:“讀書就像樹長在土里一樣,沒有土里的水分、養(yǎng)料,樹就長不活;紅軍戰(zhàn)士不懂得馬克思主義,不懂得革命道理,就不能革命到底。”他還說,“紅軍天天打仗,沒有辦法到學校去請教先生,只好請教書本了。書,也就是我們的先生。”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內,有一本紙張已經泛黃的《井岡山土地法》,安靜地躺在玻璃柜里。
“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以人口為標準,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土地稅由縣蘇維埃政府征收,交高級蘇維埃政府支配”……里面記載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見。
“《井岡山土地法》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初期制定的第一部較為成熟的土地法?!本畬礁锩┪镳^講解員介紹說。它的頒布和實施,改變了幾千年來地主剝削農民的封建土地關系,從法律上保障了農民對土地的合法權益。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在大量調查研究和對個別地方進行插牌分田的基礎上,1928年5月開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至當年7月,土地基本分配完成。
土地革命極大地激發(fā)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斗爭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有效地支援了革命戰(zhàn)爭,加快了根據地的發(fā)展。
1928年12月,湘贛邊界黨組織制定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部具有法律效力、成文的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
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初期第一部比較完備、比較成熟的土地法,為以后波瀾壯闊的土地革命斗爭提供了寶貴經驗。
從“海歸”到“紅色講解員”
“一定要讓人們記住紅軍故事,記住紅色歷史。”這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前館長毛秉華老人的初心,也是他的使命。毛秉華50年如一日地宣講井岡山精神,被譽為“井岡山精神守望者”。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來到井岡山八角樓革命舊址群慎德書屋,看望了6位革命烈士后代和先進人物代表,其中就有時年87歲的全國道德模范毛秉華。
自1968年調任井岡山博物館館長起,毛秉華就成為井岡山精神第一宣傳員。50年間,毛秉華義務作了1.5萬余場井岡山精神宣講報告,平均每年講課300次,覆蓋聽眾達220萬人次。
2018年7月,毛秉華因病逝世,但他的事業(yè)后繼有人。
今年32歲的毛浩夫是江西干部學院的一名現場教學老師,也是井岡山精神宣講團成員。毛浩夫2013年從英國留學回到南昌工作,受爺爺毛秉華的影響,2016年他辭職回到井岡山,成為井岡山革命舊址的一名紅色講解員。
“轉變并非一念之間。”對于毛浩夫,從“海歸”到“紅色講解員”的轉變雖是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盎貒蠼洺:蜖敔斖獬鲎咴L調研,幫爺爺收集整理資料。記得爺爺年近90歲時,為了考證一段史實,依然帶著我實地走訪調研,這種敬業(yè)精神讓我感觸很深?!泵品蛘f。
為了讓自己的講解內容更加生動,毛浩夫在工作之余大量閱讀黨史資料和書籍,通過實地走訪收集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并在宣講內容、技巧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與提高?!霸趯嵉刈咴L時遇到的每個村民都能講出一些紅色故事,有些是我們還沒有發(fā)掘到的?!泵品蛘f。
毛浩夫說,近期工作室正在研發(fā)一些新的課程,打算將革命文物引入現場教學中,將當年的紅色故事以更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員,這需要做大量的前期走訪和史實考證工作。
除研發(fā)新課程外,毛浩夫還發(fā)揮自己的英文特長,翻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文獻資料,并對到訪井岡山的國外游客提供英文講解。
為了給國外游客講好井岡山革命故事,毛浩夫大量閱讀黨史文獻,并與翻譯較為權威的英譯本逐一比對,力求用詞精準,探索井岡山革命故事的國際表達。毛浩夫說,在英文翻譯時,要結合中文原著中的語境,仔細推敲甄別。
“記得一些國外游客聽完我的講解后感嘆,中國共產黨人原來是在如此艱辛的條件下一步一步走來的?!泵品蛘f。作為井岡山精神青年宣講員,有責任將這里曾經發(fā)生的激勵人心的故事以及如今翻天覆地的變化講述給大家。
“爺爺一輩子都在守望井岡山精神,我要接過他的接力棒,讓井岡山精神的火種生生不息?!痹诿品蚩磥?,這是一種使命的傳承。
責任編輯/張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