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霞
(遼寧省錦州市中心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遼寧 錦州 12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常見的內科疾病,主要是在老年人群中出現(xiàn),患者存在氣流受限的情況,隨著病情的加重,其氣流受限情況也會不斷的加重,受到有害氣體、顆粒等的影響,導致出現(xiàn)炎癥[1-2]。常規(guī)情況下,COPD會對患者的肺部造成累及,但是可導致出現(xiàn)全身炎性反應[3]。研究顯示,COPD發(fā)生與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等之間密切有關,若患者合并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危險因素,則表示患者可能存在COPD,患者氣流受限,會導致缺氧,缺氧狀態(tài)維持的時間過長,則會引發(fā)呼吸衰竭的發(fā)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在COPD患者治療中可獲得較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明顯將二氧化碳分壓降低,促進氧分壓水平的升高,從而對呼吸肌疲勞狀態(tài)進行改善,促進患者病情的緩解。本研究主要探討對老年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實施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老年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100例,納入標準:確診存在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年齡60歲以上;存在咯痰、呼吸困難、咳嗽、喘息等癥狀;自愿參與本研究者。排除標準:其他原因所致重癥呼吸衰竭者;存在肺大泡、氣道阻塞等疾病者;嚴重出血傾向、出血活動期者;合并心律失常者;難以積極對本研究配合者。以雙盲法進行隨機分組,時間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每組50例。試驗組中29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1.25±5.89)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3±0.51)年;對照組中30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70.86±6.01)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61±0.70)年。對比兩組老年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干預,包括支氣管擴張、糖皮質激素、祛痰、吸痰、抗感染等治療,對患者的電解質紊亂糾正,同時為患者實施鼻導管吸氧干預,控制氧流量范圍為每分鐘2~3 L。試驗組則實施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采用呼吸道正壓通氣機(BIPAP)為患者實施治療,適當抬高患者的頭部,抬高30°左右,選擇適宜大小的面罩。實施正壓通氣時,調整其模式為壓力支持通氣/壓力控制通氣模式,其呼吸為每分鐘14~20次。其初始呼氣相氣道壓力為3~5 cm H2O,吸氣相吸氣道壓力為6~8 cmH2O,之后提高其吸氣相氣道壓力,直至16~20 cmH2O,患者的SpO2(血氧飽和度)應在90%以上,控制潮氣量為7~10 mL/kg,根據患者的SpO2以及病情情況,合理對通氣的時間以及給氧濃度調整。若患者經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的效果不理想,則在治療2 h后,為其實施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兩組均每日實施2次吸氧干預,共計實施1周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老年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治療的效果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作觀察,并對比兩組治療后血氣指標水平的差異性。①效果評價:有效:患者的呼吸困難、氣促等疾病癥狀明顯好轉,患者精神狀態(tài)較好,PaCO2在50 mmHg及以下,PaO2在70 mmHg以上,SpO2在90%以上,患者生命體征恢復;無效:患者心率、呼吸頻率加快,意識不清,生命體征以及各項指標水平均未改善。②并發(fā)癥:主要為腹脹、氣促、咽喉干燥、多器官功能衰竭等。③血氣指標:HR(心率)、RR(呼吸頻率)、SpO2(血氧飽和度)、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作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檢驗方法、表示方法分別為χ2檢驗、%,計量資料檢驗方法、表示方法分別為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分析 試驗組老年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其治療的總有效率88.00%(44/50),無效率為12.00%(6/50);對照組老年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其治療的總有效率72.00%(36/50),無效率為28.00%(14/50)。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000,P=0.046)。
2.2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水平分析 試驗組治療后的PaCO2、RR、HR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SpO2、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氣指標水平分析()
表1 兩組血氣指標水平分析()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分析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0%),相較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6.00%),明顯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分析[n(%)]
COPD導致患者疾病發(fā)生的具體原因尚未完全明確[4]。目前,臨床將COPD的危險因素劃分為外因和內因部分,其中內因主要為肺發(fā)育不良、遺傳因素、氣道反應性增高,而外因主要為呼吸道感染、空氣污染、吸入化學物質、粉塵、吸煙等[5]。COPD患者氣道阻力增加,相應呼吸肌做功、耗氧量也增加,患者疾病時間較長,時間長久,膈肌發(fā)生萎縮,其呼吸肌做功降低,出現(xiàn)呼吸肌疲勞,若患者的肺泡血流減少、毛細血管床受壓、破壞,則其通氣/血流比值會增大,導致出現(xiàn)肺泡彌散功能障礙、死腔樣通氣等,患者最終出現(xiàn)換氣功能障礙,其PaCO2水平升高,CO2潴留,因此,較易出現(xiàn)呼吸衰竭,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6]。
為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實施常規(guī)方案治療,難以對其二氧化碳潴留、缺氧等癥狀改善,配合機械通氣治療,則可對患者的氣道通暢維持,避免出現(xiàn)二氧化碳蓄積、機體缺氧,改善其通氣功能。機械通氣是經患者的鼻咽部、口咽部,將導管插入其氣管中,對人工氣道建立,從而對呼吸道通暢保證[7]。在人工氣道建立中,會對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傷,引發(fā)感染、呼吸機肺炎等。動脈血氣分析是根據氣體、液體中,不同酸堿性物質、氣體等分析的一種技術,其結果可對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的效果反映,也可評估患者的預后情況。本研究中,試驗組老年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PaCO2、RR、HR水平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SpO2、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均<0.05))。表明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的實施,可對老年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血氣指標水平改善,獲得更好的效果,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為患者實施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的過程中,若患者存在面部畸形、呼吸障礙、氣胸等癥狀,則禁止實施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
綜上所述,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應用于老年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中,有著較高的價值,其治療效果好,能夠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水平,且能夠很好的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意義重大。